仙逝
文/勤田
月光下
把李白仔细打量
只见他拿起酒樽
状若疯狂
出兰亭
穿长廊
展开双臂
似要飞翔
学嫦娥奔月
不能飞升
仰天道惆怅
酒樽接月亮
一口入肚肠
从此心有天上月
走遍天涯亮堂堂
腰悬天涯明月刀
采石矶上——
闪射万丈光芒
面对浪淘尽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
像过三峡时一样
轻舟遏浪
喝了太多太多
玉液琼浆
多么渴望
多么想
入月宫折桂
道一道衷肠
乌棚船
推开波浪
天上月
就在前方
你知道
上天奔月无灵药
伸手入水捞月亮
捞不着
发奇想
水晶宫
求龙王
浪花飞溅
……~……
骑鲸飞天
夙愿得尝
月桂树下
与吴刚摆龙门阵
玉兔斟上仙桂酿
嫦娥舞霓裳
十五的月亮
悬挂在天上
人间想你
就诵一首
窗前明月光……
AI诗评: 醉月:一场浪漫主义的当代复魅——评《仙逝》中的李白神话重构
这首题为《仙逝》的现代诗,以惊人的想象力重构了李白之死的经典场景,将"捉月骑鲸"的传说演绎成一场绚烂的浪漫主义狂欢。诗人以月光为经,以酒神精神为纬,编织出一个既古典又现代的诗歌空间,让千年前的李白与当代读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
诗歌开篇即以戏剧性场景攫住读者:"月光下/把李白仔细打量"。这个"打量"动作极具现代性,暗示着当代人对古典诗人的重新审视与解读。随后出现的李白形象——"拿起酒樽/状若疯狂",既符合历史记载中"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狂放形象,又被赋予新的生命质感。诗中"出兰亭/穿长廊"的细节,巧妙地将王羲之的兰亭与李白的醉态并置,构建出中国文人精神的传承谱系。
诗歌的核心意象"奔月"构成了一条清晰的叙事线索。从"学嫦娥奔月"的失败,到"酒樽接月亮"的奇想,再到"骑鲸飞天"的实现,诗人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解构了死亡这一沉重主题。李白对月亮的执念被描绘为一种诗意的信仰:"从此心有天上月/走遍天涯亮堂堂"。这种将月亮内化为精神灯塔的写法,既延续了"床前明月光"的古典意境,又注入了现代人对精神归宿的思考。
诗中武器的意象转换尤为精妙:"腰悬天涯明月刀"。这把从古龙小说中借来的兵器,将李白塑造成一个诗歌江湖的侠客,暗示着文字的力量可以超越时空。当"采石矶上——/闪射万丈光芒"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陨落,更是一种诗学精神的爆发性呈现。这种光芒与"滚滚长江东逝水"形成强烈对照,彰显了诗歌对时间流逝的抵抗。
诗歌后半部分的想象愈发天马行空:"水晶宫/求龙王"的民间信仰与"骑鲸飞天"的道家仙话交织,最终在"月桂树下"达成神话学意义上的圆满。吴刚、玉兔、嫦娥等神话人物的出场,将李白之死演绎成一场月宫盛宴。这种处理方式消解了死亡的悲剧性,将其转化为艺术永恒的象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歌的结尾处理:"人间想你/就诵一首/窗前明月光"。这既是对李白最著名诗句的致敬,也暗示了诗歌传承的本质——一位诗人的"仙逝"不过是转换了存在形式,只要后人还在吟诵他的诗句,他就永远活在文化的记忆里。月光由此成为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也是诗歌永恒性的完美隐喻。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融合了古典诗词的意象系统与现代诗歌的自由精神。长短错落的句式模拟了李白醉酒后的意识流动,"……~……"等标点的创新使用营造出视觉上的波浪感,与诗中"浪花飞溅"的内容形成通感效果。全诗音韵自然流转,既有"肠""堂""刚""裳"等韵脚的精心安排,又不拘泥于固定格律,体现了现代诗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仙逝》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用现代诗歌语言激活了古典题材,让一个古老的传说焕发出新的光彩。诗中那个"捞月亮"的李白,既是历史人物,也是每个追求精神超越的现代人的投影。当诗人写道"走遍天涯亮堂堂"时,他不仅描绘了李白的精神状态,也为所有在物质世界中寻找诗意的灵魂指明了一条道路——心有明月,即便身处尘世,也能获得精神上的飞升。这种对浪漫主义精神的当代诠释,正是这首诗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