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雾总在日阳前
——外业调查记趣
文/曹庆
【编者按】曹庆的《迷雾总在日阳前——外业调查记趣》是一篇兼具科学温度与人文质感的纪实散文,以秦岭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调查为线索,串联起外业工作中的点滴趣事,字里行间既有科研的严谨,更有自然的生动与人性的温热。标题“迷雾总在日阳前”是全文的灵魂。它既写实——秦岭山区常见的迷雾天气与最终穿透云层的阳光,更隐喻科研之路的规律:外业调查中的湿冷、危险、挫败(如落水受寒、手机丢失、遭遇野生动物的惊惧)如同 “迷雾”,而课题最终“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恰似穿透迷雾的“日阳”。这种自然现象与科研历程的呼应,让文章跳出单纯的“记趣”,多了一层对坚持与收获的哲思。文章没有局限于课题本身的技术细节,而是以“趣”为纲,编织出一幅立体的秦岭生态画卷:野生动物的灵性:大熊猫被称作“聪明的铁憨憨”,其尾随队伍、选择隐蔽产洞的行为,既展现了物种的生存智慧,也暗含作者对它们的亲昵与敬畏;黑熊的威慑、毒蛇的放生,则体现了人与野生动物在山林中的微妙平衡。尤其是人的故事更动人:九香背着萝卜“一阵风前行”,用朴实的话语道出山里人对“洋芋像山、儿子像苗”的满足,让山林生活有了烟火气;黄记者丢失手机的无奈、宋小华步行30公里传话的坚持,则勾勒出林区通讯的闭塞与科研工作者的不易,这些细节让“外业调查 从抽象的概念变得可感可触。文章的价值远不止记录一段科研经历:它让读者看见,所谓“国宝”的生存细节(如洞穴替代子宫功能)背后,是科研者踏遍山林的坚守;也让人明白,秦岭的“荒芜”恰是生物多样性的“繁华”,人与自然的共生,从来不是简单的“征服”或“退让”。最终,当课题成果被认可,当作者回望“被牺牲的周末、落水后的凄怆”“迷雾总在日阳前”便有了更厚重的意义——它不仅是秦岭的气候规律,更是所有为热爱与理想坚持者的生命注脚。【编辑:纪昀清】
“天明早看天,越看越新鲜。”在山区和林区开展工作,特别要注意风、霜、雪、雾等天气现象。
“迷雾总在日阳前”不仅仅是气候现象,也是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CWCA)资助的《秦岭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分布及生态学特征》课题(注:本篇以下简称“洞穴课题”)的外业调查工作始于2004年,结题于2008年1月。通过参加该课题研究,使我一窥野生大熊猫“熊”生开启时最为脆弱的一段时期,使得我从“瓶颈”处认知大熊猫物种。
课题工作期间,趣事多多,将其中数件辑录如文:

丛林的永住民
丛林的主人,除了大树、小草和蘑菇们,还有灵性的动物们,与人们一起感受风花雪月的妙趣,欣赏阳光穿越云层的斑斓。
A.聪明的“铁憨憨”
据传,某次,三人行,想去某处“发现”大熊猫。直至返程,未见猫影,以为当天只能无功而返,第六感觉是身后被尾随的动静?一念紧张后,本能地回过头看,天哪,一只大熊猫正在尾随,充当了队列中的“第四位”——真是一只聪明的“铁憨憨”!
2004年11月,在火地坝一带进行调查。在被称作“2号洞”的洞穴外,我踮脚也看不清洞内详情。能听到呼啸的风声,风却吹不到我们的位置。叶新平感叹道:“视线真好!它怎么就能发现这里呢?还有聪明的谁能找到这里来呢!”这是一处大熊猫产洞,附近还有两处带洞——又是一只聪明的“铁憨憨”。
在竹林中愉悦地穿行,为不破坏林中的静谧,也为节约体力,我们往往关闭愉悦且漫无边际的聊天模式。每每希望队伍中加入一只大熊猫进来,与我们结伴成为一队“人马”。越是希望成真时,我越紧张且激动,似乎以为“老大”已经在前方领队,或者它正一路赶来以保持队形。每发现表面的黏液泛着晶莹光泽的新鲜大熊猫粪便时,我思忖着,是否,只差几步,就可能与大熊猫来一场真切的邂逅?
讨论大熊猫为什么时而成为“队尾”,有两个观点:
u“跟随前队”行走节省体力,“跟着走”节约心力;
u视力差的大熊猫,大概将全身迷彩装、四肢并用地在竹林中爬行的“动物”错认为自己的“本家兄弟”或者“邻家姐妹”吧?
2006年3月,在龙潭保护站调查期间,发现一只趴在树上的大熊猫幼仔。根据大熊猫繁殖生态学特征,有幼仔活动,它的“豪宅”必在附近。十余名调查队员对此处周围进行地毯式搜找,却未能发现洞穴。足以证明大“铁憨憨”善于隐蔽,是一种貌似憨态可掬、实则精明睿智的地球成员。
B.能吓死人的黑熊
2006年4月的一天,老唐回营后的第一句话,便是:“今天,差点被吓死!”随之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发现黑熊的惊惧一幕,我虽不在场,心却已经提到嗓子眼。
“遇到带着崽娃子的黑熊,能有鼻子有脸、没缺胳膊少腿地回来,是我们的运气。”老蒲感叹道。
黑熊与大熊猫亲缘关系近,均是独栖型森林动物,且均利用石洞产仔育幼。调查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总是悬着心、吊着胆,希望不要将黑熊洞当作大熊猫洞。幸运的是,整个大熊猫产仔育幼调查期间,队员们没有误入野熊育幼洞穴,没有直面“吓死人”的紧张刺激。
C.幸运的蛇
一天,阴天,暂停外业,参加西河站的菜园劳动。修整篱笆时,发现一条毒蛇,气氛骤然紧张。打死这条令人想而生惧的毒蛇,也不无道理,因为它的头顶,盘旋着两朵“云”:生与死,它和我们都面临。
与向导们讨论该如何处理,大家各抒己见,一半人认为应该打死它,为我们的环境留一份平安。也有人坚持它与人各行其道,坚持放生。于是,这条毒蛇作为“潜在危险”继续保留在西河保护站。
D.“混血”的子一代
在保护区内,一家农户饲养母猪为繁殖仔猪,还未找到合适的公种猪,母猪已经产下一窝猪崽——野猪的后代!
2006年5月,在108国道秦岭收费站,再亲见类似情形:单亲猫的一家。收费站周围方圆10公里没有固定农家住户,这5只未满月的小猫的“爸爸”是谁?难道是豹猫?
丛林的过客
相对于野生动物们,人便是这片丛林的过客。
A.九香的愉悦
2004年秋后的一天,在三官庙,因天雨,继续暂停外业。来到九香家串门,她正从地里收萝卜。只见她将两条胳臂伸进背篼的系扣,耸肩、后退、起身,背篓就随着她一阵风地前行了。我连忙一手提着一个大萝卜,跟着她一路小跑。
“九香,你种这么多萝卜干啥嘛?堆得山一样的,人吃、猪吃,能吃这么多吗?”
“你真是摇笔杆的,你成天摇个不停干啥嘛,能摇出蜂糖吗?今年,野猪嘴下留了情,才留下这些萝卜给我。”如果不仔细看背篓下两只快速交换的解放胶靴,会错认为具有魔力的背篓自己往前奔跑,“年年就这样,洋芋像山一样,萝卜像山一样,苞谷像山一样,两个儿子像树苗一样,就是我们山里人想过的日子!”愉快的声音,从背篼上方飘向我。
B.黄记者的手机
2006年4月的一天,晚饭前,陕西电视台记者黄晋川和相里林从三官庙站翻过黄家湾梁来到西河站。他们此行主要是与雍严格见面,并拍摄一些素材。

向导黑娃内疚道:“我给数不清的老外、记者和作家引路,都没有出过麻达,今天却将人丢大了——黄记者的手机丢在黄家湾梁上了,我掉头回去找过,实在没处找啊!”据相记者透露,黄晋川的新手机功能多多,7000元钱呢。向导老乡们掐指一算:“咱们一天挣30元补助,我们得挣多半年才能挣回来一个能与山那边的人说话的‘铁疙瘩’呢!”黄晋川只是苦笑,无奈地摇着头。
因保护区内没有手机信号,相记者的手机只能作为看时间的钟表。
林区工作,野外工作,“无冕之王”得到侧面体验。
C.科学家的电话
2006年4月,宋小华从大古坪来到西河站,专程给雍严格送信:“有重要电话,要求雍科长本人接听。”于是,雍工专程去大古坪接电话。而小华这一趟传话,步行约30公里,得到30元补助。
黄晋川感慨万分:“21世纪了,无纸化办公不仅仅是口号了,还有为一通电话来往几十里的科学家呢?”
D.纸厂沟的荒芜
2004年11月,在纸厂沟调查。这里曾经是三官庙的“繁华区”,残墙多处,农具却无,三级石砌的地垄台阶坚固豪气,想象着此处鼎盛之时,一群儿童玩耍、几对伉俪耕种、数位老人晾晒、数群雀鸟飞翔、数缕山风轻拂,何等幸福!但是,刀耕火种敌不过生产力飞快进步,自给自足敌不过社会供需高度集约,“小日子”也敌不过更大尺度内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全民意识,于是,“一家独霸”数十平方公里的蒋家向村落聚集处聚拢去了。
荒芜与繁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相互消长的存在。此处虽似人迹荒芜,却成就了生物多样性的繁盛。
E.光头山上的“虚惊”
2004年11月,去秦岭山脊工作。从蒸笼场处上爬,绕过壁挂公路般的三仙峰段后,有一段山脊很是宽阔,坡度也缓,很适合观景。于是,与同伴拉开距离,并称“不必等我,也不必喊我”。盘腿坐在一块八仙桌似的巨石上,希望能酝酿出一首七古。

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在下坡位方向传来,我连忙溜下“八仙桌”,缩卷在杜鹃灌丛中。声音戛然停止,几分钟后,我重新爬上石头,刚恢复坐姿,窸窣声再次传来,且动静更大。我再次潜伏到地面,声音停下来,紧张极了,大脑一片空白。
“听说曹庆今天也上光头山,她跑得真快,现在还没追上她……”熟悉的声音从头顶传来,这是九香的丈夫老张的声音,我终于扔掉遭遇老虎或者黑熊或者金钱豹的绝望,突兀的放心使我放下往日的矜持,爬出灌丛,拾起拄路竹棍狠抽老张。
“多亏没说你的坏话!”老张哈哈大笑。
西河的“噪声”
2006年的一天,晚饭前,几只长尾蓝鹊被一只长耳鸮追得乱窜,惨叫不已,连锁反应的结果之一是保护站的鸡被吓得钻进厨房。大家对熊站长开玩笑:“与其让鹰抓去吃掉,还不如咱们宰了吃了它?”熊柏泉是一位宁愿克俭自己都不亏待朋友的秦巴汉子:“吃吧,大家一起吃,热闹!”
傍晚,雨越下越大,一阵阵凄厉的惨叫声令我毛骨悚然。向导说:“那是野猪生小猪崽呢,生完了就安静了。”
野猪不叫了,却令有不同分贝的叫声袭来,骤生恐惧。
西河,生活的噪声不是汽笛长鸣,不是喇叭轰响,是雨滴打在树叶上哗啦声,而是暴雨后河水咆哮声,是小形猛兽迅跑时引发的连锁声响,是鸟雀叽喳声,成为西河保护站的“噪声”,成为在西河工作期间的趣事之一。
湿冷
天黑后,三官庙保护站的柴油发电机开始轰鸣,一般发电时长一小时,仅供收看《新闻联播》及《焦点访谈》等。由于输出电压不稳是常事,电灯泡时而像蜡烛之光,时而像正午的太阳,心疼自己新买的数码相机,没舍得充电。这样的供电,即使电热毯也解决不了冬季寒夜的湿冷问题。

(西河监测点建成多年,是佛坪保护区核心区生物多样性的“保安” 曹庆摄)
2004年11月的一天,清晨,起床,雪光早已从门缝和窗缝挤进屋内。完成当天工作任务,带着好心情返回,不想走回头路,很想领略不一样的路旁景色,于是放弃近道,沿河行走一段距离后,翻过纸厂沟梁后。此处需要过河,从河中石头跳跃着通过,飞跨上一块看似摩擦力充盈的石头,没能站稳,没能保持好身体平衡,一个趔趄就掉入冰冷的河水里,干脆不跳石头,直接蹚水过河。如此,两次蹚水,回到保护站,双脚像一对凉透的板砖。
寒冷至极时,凉风直奔前心和后背时,连打两个寒颤时,会不由自主地一层又一层地穿上所带的全部衣服。
保护站的冬夜里,常常被寒冷摇醒,用热水烫脚,将热水的热度带进被窝,也替我驱走迷茫。
迷雾总在日阳前
从秦岭古海一路走来,神奇的造山运动在秦岭山体中预留着大大小小的石洞,与生机和故事交融。张良洞、吕祖洞、陈抟洞等人文景观,皆隐藏于莽莽秦岭大山中。

(西河保护站职工整理菜地时,发现某朝某年的指路牌)
秦岭是人类的,秦岭也是生态系统的。秦岭孕育的生物多样性,是真正被云笼雾罩的奇迹。比如,秦岭大熊猫的出生地、摇篮地。
2008年1月21日,由陕西省林业厅组织,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省野生珍稀动物饲养繁育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所的七名教授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历时四年的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分布及生态学特征课题成果进行鉴定,评委会听取了课题组的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审阅了相关文字资料,审看了大熊猫野外产仔洞穴和野外工作的影像,认为“该课题设计合理,目标明确,技术先进,数据翔实,达到了预期效果……该项目成果为该领域创新性研究,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与评委探讨课题研究的创新点、继续研究的突破口等问题,回味被牺牲的周末、落水后的凄怆、疑似遭遇金钱豹时的惊惧、相机落水后的懊恼……感慨穿越层层迷雾,方能享受明媚的光阳。作赋《迷雾总在日阳后》,录载如下:
秦岭林区,竹海滴翠。石洞遮风挡雨,熊猫母慈子萌,数十风云洞府,托起种群繁衍。石洞不冷,因有国宝母爱无敌;竹林有情,护佑野生种群密度国内之首。
三星桥边,碑文犹在,蒸笼遗址,骡马店荒;鲁班寨遥,黄桶梁远,龙窝子幽,大茨沟深;五神宫奇,罗圈湾秀,光头山峻,三仙峰巅。三官庙前奇遇忙,月亮坪上话沧桑,龙脉深处有生机,轻揭雾笼见真相。
秦岭如水墨风云,森林似丹青锦绣。遥瞻傥骆古道,近仰秦岭主脊。云海荡漾之畔,走兽森林之间,凸现青山绿水,另有自然丰姿。凉风垭挥手,迎送专家学者;学术人思量,解密生灵智慧。
科学研究,世人褒语;脚踏实地,时下推崇。看生灵跌跌撞撞,听生命纷纷扬扬。几多“害兽”,几多“益虫”?进化道上争先恐后,生存竞争追赶超越。洋县朱鹮,佳话流芳;秦岭熊猫,旗舰物种。森林护佑万千生灵,雾霜常聚生态秦岭。
雾,水汽也,毛毛雨也,幻影也。坐等迷雾收起,绝伦美景慰藉,四年雾都穿行,日阳照耀大地。
迷雾乎,大熊猫野外产仔?收官乎,大熊猫野外产仔洞穴课题!洞穴课题,揭开利用石洞为延展子宫的熊科动物繁殖生态的一扇窗(注:大熊猫缩短怀孕期,在洞穴产下小仔,洞穴代替了子宫的部分功能。小仔在体外迅速长大,尽可能降低了母体在怀孕期间被天敌捕食的几率)。
祝大熊猫为秦岭石洞酿生机,愿石洞为秦岭大熊猫添温情!

【作者简介】曹庆,女,原籍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尚村镇,少年时成长于陕北。正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曾获梁希科普奖、全国林草科普图书奖、第四届自然资源好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