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题《江城驿站》文友群
汉阳树下聚群英,墨香盈,笔锋灵。四海文心、千里共嘤鸣。纵使相逢屏上客,诗作酒,字为羹。
琴台流水遇知音,赋新晴,话曾经。黄鹤楼头、同赏月华明。莫道江湖多散落,驿站里,有诗盟。
文/轻 舟
于鄂州
江城子⚦再赋江城驿站群
晴川阁外聚才英,墨云蒸,砚波灵。九省通衢、万卷起龙鸣。莫道荧屏无热泪,敲字处,见心诚。
知音原不在琴声,笔纵横,意飞腾。崔颢诗边、共拓楚天青。今夜群中传玉屑,光灿处,是文星。
文/轻 舟
于鄂州
以词为笺,共筑诗盟——轻舟《江城子》二首诗评
轻舟的这两首《江城子》,以“江城驿站”文友群为锚点,在古典词牌的韵律中,勾勒出文人群体的精神聚场,将天涯共契的文心、传承文脉的热忱,熔铸于对江城地标与文化符号的化用,尽显网络时代文人雅集的新风貌。
《江城子·题〈江城驿站〉文友群》 :开篇“汉阳树下聚群英”,借“汉阳树”这一江城标志性文化符号起笔,瞬间锚定地域文化坐标,“墨香盈,笔锋灵” ,以简洁的对仗,勾勒出群内文友翰墨往来、才思灵动的场景。“四海文心、千里共嘤鸣” ,化用《诗经》“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将网络联结的四海文友,比作因文心相契而共鸣的嘤鸣者,突破物理距离,凸显精神联结。“纵使相逢屏上客,诗作酒,字为羹” ,以 “诗酒字羹” 喻文友互动,把虚拟的屏幕交流,转化为古典雅集般的诗意共享,让网络社群有了兰亭集会的温度。下阕“琴台流水遇知音” ,援引 “伯牙子期” 典故,赋予文友群 “现代知音聚场” 之意,“赋新晴,话曾经” ,从古典知音的 “琴” ,转向当代文友的 “赋与话” ,展现群内既有对当下的诗意书写,也有对过往的温情回溯。“黄鹤楼头、同赏月华明” ,再借江城地标 “黄鹤楼” ,营造共赏明月的浪漫共情,“莫道江湖多散落,驿站里,有诗盟” ,以 “江湖散落” 反衬 “驿站诗盟” ,将文友群定义为漂泊文心的归处,诗盟既结,天涯亦是比邻。
《江城子·再赋江城驿站群》 :首句“晴川阁外聚才英” ,续接前作地域文化脉络,“晴川阁” 与 “汉阳树”“琴台”“黄鹤楼” 呼应,构建江城文化矩阵。“墨云蒸,砚波灵” ,以 “墨云蒸” 喻创作的蓬勃气象,“砚波灵” 显文思的灵动,比之 “墨香盈,笔锋灵” ,多了几分气势与文思奔涌的动态感。“九省通衢、万卷起龙鸣” ,紧扣江城 “九省通衢” 地理特质,将文友创作喻为 “万卷起龙鸣” ,赋予文字雷霆万钧的力量,格局更显宏大。“莫道荧屏无热泪,敲字处,见心诚” ,直面网络交流的 “荧屏” 介质,以 “热泪”“心诚” 破虚拟隔阂,强调文字背后真挚的人文温度。下阕“知音原不在琴声,笔纵横,意飞腾” ,跳出 “琴台知音” 典故的固有框架,提出 “知音在笔意” 的新解,凸显文友群以笔为媒、以意为魂的交流本质。“崔颢诗边、共拓楚天青” ,借崔颢《黄鹤楼》的文化底蕴,将文友创作置于古典文脉传承的维度,“拓楚天青” 既喻地域文化的开新,也指文人群体对文化天空的添彩。“今夜群中传玉屑,光灿处,是文星” ,以 “玉屑” 喻精妙文字,“文星” 赞群内才俊,收笔将文友群升华为文化传灯的星芒聚场,呼应开篇 “聚才英” ,完成从 “聚” 到 “光” 的精神赋能。
两首《江城子》,以江城文化地标为骨,以文友共情为血,古典词牌与现代文群交融,典故化用与新意生发交织。既延续了传统文人 “以文会友” 的雅趣,又适配网络时代 “屏上嘤鸣” 的新态,在词的韵律里,筑就一座联通古今、跨越山海的 “江城驿站” ,让文心在墨香与荧屏间共振,尽显当代文人对诗意联结、文化传承的热忱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