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0.散步偶遇
文/林水火(福建)
夜下散步
被风吹着被风急促地刮着
平坦的路开始不平坦
一些人在叫一些人在跑
我是很单薄地安静
用虚拟的沉重让受伤的脚步沉稳
过会儿,风放慢了脚步
雨从天而降倾盆地往我的头上
强烈地倒着
我是很单薄淡定
用轻盈的姿态接受雨的沐浴
真实地感受到夏雨的清爽
夜在雨中笼罩着熟悉也陌生的大地
我在雨里行走
每走出一步雨都亲身擦洗
雨停的时候
我再步入窗内用养育的水养育的风
重新梳理出独处的晴朗
这首《散步偶遇》以一次夜雨中的散步为切口,用细腻的观察与内省的笔触,将自然现象转化为一场关于 “接纳与内化” 的心灵修行,意象凝练且情感递进清晰,颇具感染力。
一、意象:以风雨为镜,照见内心的姿态
诗中核心意象 “风” 与 “雨” 并非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作为 “外部冲击” 的隐喻存在,与 “我” 的内在状态形成鲜明对照:
风是 “急促地刮着” 的,它让 “平坦的路开始不平坦”,引发他人的 “叫” 与 “跑”—— 这是外界的动荡与慌乱;而 “我” 是 “单薄地安静” 的,用 “虚拟的沉重” 稳住 “受伤的脚步”。“单薄” 是外在的脆弱,“虚拟的沉重” 却是内在的主动建构,用主观的沉稳对抗客观的动荡,初显 “以静制动” 的姿态。
雨是 “倾盆地往头上强烈地倒着” 的,比风更具侵略性;但 “我” 从 “安静” 转为 “淡定”,姿态从 “虚拟的沉重” 变为 “轻盈的姿态”,甚至 “真实地感受到夏雨的清爽”。此时的雨已不再是 “冲击”,而是 “沐浴”,完成了从 “对抗” 到 “接纳” 的转变,风雨的意象也随之软化,成为可体验、可感知的存在。
结尾的 “养育的水养育的风”“独处的晴朗”,则将风雨彻底内化为 “养分”—— 外在的风雨最终成为滋养内心的力量,意象的转化暗合了 “经历即修行” 的深意。
二、结构:以时间为轴,铺展心态的递进
全诗三节按 “风至 — 雨来 — 雨停” 的时间顺序推进,每一节都对应着 “我” 的心态变化,层次分明且逻辑自洽:
第一节写风的突发,聚焦 “对比”:他人的慌乱与 “我” 的坚守,突出 “对抗中的沉稳”;
第二节写雨的降临,转向 “转化”:从被动承受转为主动接纳,风雨的猛烈与 “清爽” 的体验形成张力,显露出 “接纳中的通透”;
第三节写雨中人的行走与雨停后的回归,落脚 “内化”:“雨都亲身擦洗” 是外在的净化,“梳理出独处的晴朗” 是内在的升华,完成了从 “遇风雨” 到 “成晴朗” 的闭环。
这种递进不仅是情节的推进,更是心灵从 “应对” 到 “融入” 再到 “超越” 的成长轨迹。
三、语言:用矛盾的张力,藏住细腻的内省
诗的语言朴素却精准,尤其善用 “矛盾感” 传递复杂的内心状态:
“单薄地安静”“单薄淡定”:“单薄” 重复出现,强调外在的脆弱性,却与 “安静”“淡定” 形成反差,凸显内在的坚韧 —— 外在越渺小,内心的力量越显珍贵。
“虚拟的沉重” 与 “轻盈的姿态”:前者是面对风时的 “刻意支撑”,后者是面对雨时的 “自然接纳”,两个看似对立的状态,实则是心态从 “紧绷” 到 “松弛” 的转变,暗合了 “与困境和解” 的过程。
“熟悉也陌生的大地”:风雨模糊了日常的认知,却让人在 “陌生” 中重新感知 “熟悉”,这种视角的转换,恰是内心打开的开始。
四、内核:于 “偶遇” 中见处世,于风雨中修内心
“散步偶遇” 的 “偶遇” 二字,道破了诗的核心:人生本就是一场充满 “偶遇” 的行走,风雨是意外,也是常态。诗人没有写如何躲避风雨,而是写如何在风雨中 “行走”—— 从最初的 “稳住脚步”,到后来的 “感受清爽”,再到最后的 “梳理晴朗”,本质上是在写一种 “不回避、不抗拒” 的处世态度:承认外界的动荡(风急雨骤),接纳自身的脆弱(单薄),却始终保持内心的主动权(用虚拟的沉重、轻盈的姿态、梳理的力量),最终让每一次 “偶遇” 都成为滋养内心的 “水与风”。
结尾 “独处的晴朗” 堪称点睛之笔:它不是外界的晴空,而是内心的澄澈 —— 这份晴朗,是风雨洗礼后的馈赠,也是自我养育的结果,让整首诗的意境从 “遇风雨” 的具体场景,升华为 “修内心” 的普遍哲思。
总而言之,这首诗以小见大,用一场雨中的散步写出了人与世界相遇的方式:真正的强大,或许不在于对抗风雨的猛烈,而在于学会在风雨中行走,让外在的动荡成为内在的养分,最终在独处中,梳理出属于自己的晴朗。
林水火,笔名绿帆,福建省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古雷港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漳州市作协会员,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作协理事,正高级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高级人才(C类)。其诗歌作品散见《八闽现代诗大展》《齐鲁文学》《青年文学家》《作家新视野》《微型诗选刊》《野果文学》《西北文艺》《诗路作家》等纸刊及中国诗歌网、中文诗歌网等网络平台。著有诗集《时光在风中行走》《眸光里的呼吸》《月光落在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