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照汗青——记淞沪会战英烈蔡炳炎
一罗培永
1937年8月的上海,黄浦江畔硝烟弥漫,枪炮声撕裂了往日的繁华。在罗店战场的一片焦土上,一位身着戎装的将领正振臂高呼,率部向日军阵地发起冲锋。他便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蔡炳炎少将。数日后,这位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的骁将,将永远长眠在这片他誓死守护的土地上。
1902年,蔡炳炎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耕读之家。少年时目睹国家积弱、外侮频仍,他立下“执干戈以卫社稷”的誓言。1924年,黄埔军校创立的消息传来,蔡炳炎毅然辞别家人,奔赴广州报考,成为首期学员中颇具锋芒的一员。在校期间,他不仅刻苦钻研军事理论,更深受“亲爱精诚”校训的感召,将民族大义镌刻于心。毕业后,他历经东征、北伐诸役,从基层军官逐步成长为智勇双全的旅级指挥官,麾下部队以军纪严明、作战勇猛著称。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时,蔡炳炎正率201旅驻守江苏常熟。接到开赴上海前线的命令后,他连夜召集官兵誓师:“日寇侵我疆土,杀我同胞,今日正是我辈效命之时!我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不退一步!”8月24日,201旅抵达罗店,这里是日军主攻方向的咽喉要地,双方在此展开拉锯式血战,战场被称为“血肉磨坊”。
抵达阵地的当夜,蔡炳炎便亲率参谋人员勘察地形。见日军已占据罗店镇内部分建筑,他当即决定趁敌立足未稳发起反击。25日凌晨,战斗打响,201旅官兵在炮火掩护下奋勇冲锋,与日军展开巷战。蔡炳炎身先士卒,在枪林弹雨中穿行指挥,战士们见旅长亲临一线,士气大振,接连收复多处院落。激战至午后,日军援兵赶到,凭借坦克和重炮疯狂反扑,我军伤亡逐渐增加,阵地几度易手。
26日黎明,蔡炳炎接到命令,需在正午前夺回被日军占领的陆家宅据点,为后续部队推进打开缺口。此时,201旅已连续作战两昼夜,官兵疲惫不堪,弹药也所剩无几。蔡炳炎召集营以上军官,指着地图慷慨陈词:“陆家宅得失,关乎全局。我等受国家养育,食民众膏粱,今日便是报答之时!”他亲自部署进攻方案,将剩余兵力分为三路,自己亲率中路主攻。
上午9时,总攻开始。蔡炳炎站在前沿阵地的土坡上,手持望远镜指挥。当部队攻至日军阵地前30米处时,遭遇密集火力封锁,进攻受阻。见此情景,蔡炳炎大吼一声:“跟我上!”随即拔出佩刀,带头冲向敌阵。官兵们见状,纷纷跃出掩体,紧随其后发起冲锋。就在此时,一颗日军流弹击中蔡炳炎的腹部,他踉跄着向前几步,用尽最后力气喊道:“前进!杀贼!”便轰然倒地。
警卫员冲上前将他扶起,只见鲜血已染红军装。蔡炳炎望着冲锋的队伍,艰难地对身边参谋说:“转告师长,职旅已尽力,望援军速至,勿使罗店落入敌手……”话音未落,便壮烈牺牲,年仅35岁。
蔡炳炎牺牲后,201旅官兵化悲痛为力量,奋勇冲杀,最终夺回陆家宅据点,为淞沪会战的防线稳固争取了宝贵时间。1938年,国民政府追赠蔡炳炎为陆军中将。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如今,罗店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蔡炳炎将军“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呐喊,仍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用热血践行了“保家卫国”的誓言。在民族危亡之际,正是无数像蔡炳炎这样的英烈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才换来了今日的和平。他们的名字,永远值得铭记;他们的精神,永远光照汗青。
黄埔英风铸剑眉
烽烟沪上誓难移
罗店血沃旌旗烈
旅部声催鼓角悲
赤胆冲冠驱日寇
青锋断锷卫疆陲
卅五忠魂昭日月
长留浩气壮国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