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塍猪婆肉
路边
学龄前我一直在高塍舅家,以及后来上一年级,那时吃没吃过高塍猪婆肉,实在想不起来。因为那时到年底生产队分红都不知道有没有现金进项,平素嚼用就只能靠地里自产自给。
第一次吃高塍猪婆肉是在七十年代初了,那时我家住在宜兴精陶厂内。表兄突然挑了一担高塍猪婆肉光临,很香,而且上了红红的色,非常好看。表兄是挑了这担从家里步行来的,高塍没有公路,到宜兴十多里路只能步行。丁山到精陶厂也要五六里,虽然有公路却没有班车。宜兴到丁山是有班车的,车票三角,表兄没有乘车。因为三角钱队里要做一天了,三十里路步行不用一天,况且还要加买行李票。表兄要娶表嫂了,正在筹集结婚资金,自然就想到圈里还有头大猪。那时的所谓大猪也就一百斤左右,基本是靠山芋藤和野草喂大的,粮食紧张,自然就谈不上有多少饲料。按规定猪是要卖给供销社的,实在是想多弄几个钱,所以就偷偷地杀了,烧了一夜,起早趁没人看见就出门了。现在想起来这猪是公的母的都是疑案,即便是母的,没产过崽如何称猪婆?假的!但假的也卖光了,全部卖给了精陶厂的职工,大多数职工也只听说过高塍猪婆肉大名,没吃过。
不过这假的倒是好肉,正宗猪婆肉是杀了淘汰母猪烧制的,淘汰母猪不值钱,有些地方甚至是扔了的,那时没有肉联厂收购,所以民间有句谚语叫猪婆肉上宴席--抬举了,可见猪婆肉和狗肉一样,是上不了席的。据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古韵流芳》记载,相传很久以前,高塍桃园村的陈老板认为丢弃淘汰母猪十分可惜,肉老可以多煨,味腥可以加酒,于是反复尝试终成美味,并在自家小饭店出售。后来乾隆下江南路过陈家饭店,吃了连声叫好,还挥笔为陈老板书写了“高塍猪婆肉”的匾额。
正宗的高塍猪婆肉烧制,据说是要选四年以上淘汰母猪,杀好后剁成六大块洗净放入大火锅,用石块压住以保证不露出汤面,用大火煮一小时,取出待凉后再移入文火锅。文火锅用文火煮三小时,待肉至九成熟捞出凉二小时,再入锅煮开后焖一夜,早上起来拆骨。文火锅里要加生姜、茴香、桂皮、芗草、红糖、料酒等,料酒要重,一头猪用六斤左右,还要放红曲和老汤。红曲是一种粮食蒸制提炼的酒曲,红曲煮肉的历史较为悠久,宋初陶谷的《清异录》便有记载,但宜兴传承下来的只有高塍猪婆肉一个品种。老汤就是把昨天文火锅里的汤取来,再加水周而复始用,这个习惯从乾隆题匾开始,所以叫乾隆老汤。这样烧制出来的高塍猪婆肉便有了色艳肉香味鲜皮沙的特点,特别是皮沙,嚼在嘴里沙沙作响,一边嚼一边慢慢品味,那绝对是一种享受,是吃其他肉皮无可替代的。
旧年去高塍,在菜场猪婆肉小店称了一斤高塍猪婆肉,付钱时发现还有沙皮单独卖的,我以为要贵一些,一问居然只要五元钱一斤,怎么回事?老板说外地人不懂,只要肉不要皮,这是余下的。我大喜,连忙说:“全部称给我!”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