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挚友葛镇亚先生2025年7月17日下午4:3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播州区不幸逝世,享年80岁。葛镇亚先生,1945年1月生于贵州省遵义县(现播州区)。1963年毕业于遵义师范,1989年毕业于北京社会函授大学中国方志学专业。曾从事文化工作20多年,他当过演员,搞过文学创作,编辑过文艺小报和刊物。曾任遵义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遵义县志》副总编、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为永远怀念葛镇亚先生,我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写下这篇文字。
我和葛镇亚先生相识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当时我们分别在遵义地区、遵义县广播电视系统工作,他是我人生中的良师益友。先生长期在文化部门耕耘,是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元老级文史专家,是揭开世界遗产地海龙屯神秘面纱的第一人。听葛镇亚先生说:1979年冬的一天,漫天雪花飞舞,寒风凌冽透骨。时任遵义县文物馆工作人员的葛镇亚,接到一项任务,对境内现存文物古迹开展普查并修订地方志。其间,他从历史文献中了解到,海龙屯和杨氏土司是一段极其重要的历史,但关于其具体位置的记载却十分模糊。海龙屯究竟在哪儿?遗迹是否还存在?当时,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还未涉及,这成为他迫切希望弄清楚的问题。接到任务的第二天,葛镇亚从一个名叫海龙坝的地方出发,一路打听海龙屯的所在。“老乡,晓得海龙屯在哪里不?”“不在这里,还远得很哟!”就这样,葛镇亚一直走到了天黑,终于在和村民闲聊时听到了有关“杨玉龙”“白龙太子”的传说,他打了个激灵:村民口中的“杨玉龙”,想必就是他苦寻已久的播州世袭土司29代统治者杨应龙。次日,葛镇亚再次登上龙崖山,总算在漫天纷飞的大雪中找到了依稀可辨的飞龙关等关口,他迅速拿起随身携带的“海鸥”牌老式相机,拍了许多资料图片,并做了第一次考察记录。次年春,葛镇亚再次只身上山,继续做记录、完善影像资料、制作拓片、绘制地图……此后,他将研究成果写下并在《贵州日报》上发表,让更多人知道了海龙屯依然存在。在葛镇亚的不断努力下,海龙屯的文物发掘工作揭开了新的篇章,一路成功申报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海龙屯考古工作中,为海龙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及开发文化旅游打下了重要基础,其神秘面纱逐渐向世人揭开。葛镇亚先生将许多心血奉献给了海龙屯考古研究和保护开发事业,1999年8月起,他作为海龙屯旅游开发指挥部副指挥长,在山上住了整整一年,规划旅游步道及旅游公路、测绘地形图等。退休后,他仍在为海龙屯的保护开发工作奔走。海龙屯仅仅是葛镇亚发现的数百处文物古迹之一。自1979年起,葛镇亚靠双脚踏遍原遵义县辖区,还发现了以尚嵇陈公祠、茶山关、毛石老街、金鼎山寺庙等为典型代表的大批文物古迹,并参与沙滩文化、苟坝会议等文史研究工作,参与编辑《遵义百科全书》《遵义简史》等大型文献图书。此外,葛镇亚更是一名修志专家。从1985年起,葛镇亚耗时7年牵头编纂了《遵义县志》。“旧时,由于遵义县是遵义府的治所,实行以府志代县志,没有独立县志。”依靠纸、笔并辅以旧式打字机,葛镇亚一个字一个字敲出160余万字的志书内容,使《遵义县志》成为原遵义县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县志,该书曾获贵州省优秀图书一等奖等奖项。因在历史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葛镇亚被选为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遵义市长征学学会理事。
也是早期与黄万机先生一起研究沙滩文化的专家之一,在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方面著述颇丰,硕果累累。
2023年8月11日,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遵义市政协新蒲新区工作委员会在新舟镇召开“弘扬长征精神,助推乡村振兴”的采风活动和座谈会,会后受这次座谈会的影响,杨绿村党总支书记吴小洪和平溪村党总支书记黄勇决定着手挖掘村内的红色资源,计划搭建一间红色文化的陈列室。为打造这两间陈列室,葛镇亚先生呕心沥血,他多次赴新舟镇杨绿村、平溪村指导红色文化陈列室布展。
在我宣讲《埃山那片红》时,葛镇亚先生曾亲临新舟镇政府会议指导我宣讲《埃山那片红》,如数家珍地给镇机关党员干部介绍觉醒年代中共地下党组织在新舟开展的革命活动和投身革命的革命志士,免励后人不忘初心。先生作为一个知名历史专家,不计报酬挖掘展示历史文化,高风亮节。虽然先生驾鹤西去了,但他的音容宛在,精神永存!
葛镇亚先生千古!
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 夏体强
2025年7月18日凌晨三时许草于国际公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