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沐之
在瀑雨中画一偏弯月
在大梦中吹一场狂风
在黄昏里升一个太阳
在长夜里点几盏星星
痴人说梦吗
或许是
但这却让人心变得温暖
让混沌的世界变得清晰
让奢望都变得超凡脱俗
让惊喜也变得平平静静
于是乎
麻木的世道有了热点
无谓的潮流不在汹涌
于是乎
去西天作了个报告
惹怒了清修的众僧
于是乎
兰花和雪莲不再开放
月亮与天狗变做亲朋
哪个是人
哪个是神
太阳坠入西山
谁能够分的清
如同你忘了悟空的功劳
也就看不懂成佛的唐僧
黑与白
日与夜
哪一个不是清晰着混乱
哪一个又不是平平静静
感慨过太多的世纪
却忘了曾为谁感慨
忘了在瀑雨结束前告诉你
便涂鸦了这几句似懂非懂……
2025-7-15修于钓鱼台
于荒诞中见真意,于混沌中寻温暖——沐之《静悄悄……》诗评
沐之的《静悄悄……》是一首在荒诞意象中埋藏哲思的小诗,诗人以看似矛盾的笔触解构现实与理想的边界,在“痴人说梦”般的想象里,藏着对世界本真的温柔叩问。
诗歌开篇便以强烈的反差意象抓人眼球:“在瀑雨中画一弯月/在大梦中吹一场狂风/在黄昏里升一个太阳/在长夜里点几盏星星”。自然时序的错位、场景逻辑的颠倒,像一场刻意为之的“认知游戏”,初读似“痴人说梦”,细品却藏着深意——这些违背常理的想象,恰是对现实桎梏的挣脱。当现实的规则被打破,诗人在虚构的自由里为心灵开辟了一片栖息地,所以“让人心变得温暖/让混沌的世界变得清晰”,荒诞的外壳下,是对纯粹精神世界的向往。
中段的“于是乎”系列,将荒诞感推向更广阔的现实维度。“麻木的世道有了热点/无谓的潮流不在汹涌”暗讽现实中价值的错位;“去西天作了个报告/惹怒了清修的众僧”以戏谑的笔触解构权威与传统的碰撞;“兰花和雪莲不再开放/月亮与天狗变做亲朋”则暗示美好事物的消逝与荒诞关系的滋生。这些看似零散的意象,实则勾勒出一幅光怪陆离的现实图景,诗人以旁观者的清醒,捕捉着世界的矛盾与荒诞。
而“哪个是人/哪个是神/太阳坠入西山/谁能够分的清”的叩问,将诗歌从具象的荒诞引向抽象的哲思。正如“忘了悟空的功劳/也就看不懂成佛的唐僧”,诗人借经典意象隐喻:世人往往执着于表象的成败,却忽略了本质的意义。黑与白、日与夜本是对立的存在,却“清晰着混乱”“平平静静”,这种辩证的思考,消解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让世界的复杂性在诗中显露。
结尾“忘了在瀑雨结束前告诉你/便涂鸦了这几句似懂非懂”,以轻淡的笔触收束全诗,仿佛一场梦醒后的呢喃。诗人不追求答案的明确,而是将思考的余韵留给读者——那些“似懂非懂”的感悟,恰是诗歌最动人的留白。
整首诗以“静悄悄”为题,却藏着汹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诗人用荒诞的意象作舟,在现实与理想的河流中摆渡,最终抵达的,是对人心温暖的坚守与对世界本质的追问。于矛盾中见真情,于混乱中寻秩序,这便是《静悄悄……》留给读者的温柔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