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社长,王德席 陈长海
社长:陈常河
总编:陈常河
主编:王小强
副主编:李云峰 李宜普

第七章
天渐渐冷了,北风从教室的后窗灌进来,孩子们有些坐不住了。
迎春回家给她爹一说,村里派了两个劳力用土坯将教室的后窗封死,又用麦秸和泥将缝隙泥得严严实实。前面的窗子封了半载,阳光只能从窗户的上半截照进来,上课时关上房门,教室虽然很暗,却暖和了许多。晨读时,不少学生端来了煤油灯,点灯读书,一个晨读下来,最室里烟雾缭绕,孩子们的鼻孔被熏得黑黑的。
过了几天,村里给送来一千斤煤,两个炉子和几节烟筒,准备给孩子们冬天取暖用。迎春对金兰说:“找个好天气,咱们领孩子们上山去摘一些松壳,这东西点火可好用了,一根火柴就能点着。”
到了星期五,秋高气爽,阳光灿烂。金兰把上山摘松壳的事在班里向孩子们一说,大家都高兴得一蹦老高。本村的孩子连忙回家,拿来了袋子。外村的孩子来不及回家,他们把袋子也给拿来了。
大家在教室门前的操场上集合完毕。一二年级的孩子由迎春领着,在附近山坡的松树下捡,能捡多少是多少。三四五年级的大孩子们由金兰带领,到深山里去摘。班长李金虎告诉金兰:“老师咱们到桃园去摘吧,那里松壳可多啦,一会儿就能摘满袋子。我们每年都去那里摘。于是李金虎领着大家向山上爬去。
山路越来越陡。山里的孩子个个都是爬山的能手。他们像一群敏捷的小猴子,爬得很快,不大功夫就爬上了一个山头。孩子们告诉她,这山叫“孤山”。山顶上有一座石碑,上面写着“杀身成仁”四个大字,那些小字因年代远久已经看不清了,依稀可看出”……田连长……”等字迹。
冯金兰站在山头上向口周观望,只见南边挺拔的山峰重重叠叠,一峰高过一峰,就像起起伏伏、连锦不断的曲线。山上到处是茂密的树林,槐树的叶子黄黄的,半山腰的柿树叶子已经红了,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火海。只有松柏在秋风中傲然挺立,还是一片墨绿。这一切简直就是一幅色彩斑澜的画卷。两道峡谷从不同方向伸展下来,在这里汇合。下面是一个天然的盆地。人们把下面的山谷拦腰截断,建起个很大的拦河大坝。大坝的横截面呈梯形,里面的坝身全部用石头砌成,水泥灌浆,十分坚固。坝顶有十几米宽,很平坦。坝顶中间,还有一座石头房子,里面安有排水闸。墙壁上用红漆写着“红旗水库”几个大字,水库里的水蓝蓝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粼粼的波光。
几个孩子围在金兰的身旁,李金彪用手指着前方一个高高的铁架子说:“老师您看,那就是桃园。他们在坝顶上走过去,向更高的山峰爬去。
山路更加陡峭,左拐右转,巧妙地躲开那些高大的危岩顽石,蜿蜿蜒蜓向山顶伸展。脚下的野藤和拉拉秧尤如条条长蛇拦在小路上,稍不留神,就会拌倒。金兰紧紧地跟在孩子们身后,吃力地向上攀登。
几个孩子站在山顶上。向下边的金兰挥手:“老师,快来呀!桃园就要到了!”金兰爬上山顶,已累得气喘吁吁。前额上的头发早已被汗水打湿。她从裤兜里掏出一块手帕,擦着头上的汗。
二蛋骑在一块像兔子似的石头上,用手揪着兔子的两个耳朵,嘴里“得得”地叫喊着。
金虎说:老师,咱从南边的这个山口穿过去,就是桃园。”
穿过一个山口.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四面群峰高耸,中间却是很大的沙地。地上长满墨绿的松林。松林的北边有一块巨石,巨石高高的,上面有一个圆形的石头,从远处看还真像一个硕大的桃子,大概这桃园便因此而得名吧!
这里的松树和别处的截然不同。树身粗而矮,茂盛的树枝向四方展开,距地面很近。树枝上挂满稠密的松壳。那松壳特别大,就像一个个带刺的球儿!孩子们站在树下,一手提着袋子,一手起劲地摘起来,一顿饭的功夫。袋子全都满了。
孩子们在一棵叫“卧龙松”的松树下休息,有的同学拿出水壶喝水。这棵卧龙松长得高大而茂盛,就像一把巨大的绿色大伞。下面的几根粗大的树枝向不同方向展开,其中向东北方向的那根足有五六米长,树枝被人磨得很光滑。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小香、小凤和招弟几个女孩子坐在上面,一字排开,一下一下地玩起颤轿来。招弟坐在最稍处,她猛力往下一蹬地,那树枝一下子腾起老高。
松树下铺着厚厚的松针,踩上去软绵绵的。几个孩子在这儿撒起欢儿来,他们有的在地上打滚儿,有的翻跟头,还有的抓住树枝荡秋千。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简单要疯了。
这时二蛋走过来,手里拿着几枝酸枣对金兰说:“老师您尝尝,可好吃哩。”那酸枣紫红紫红的.又大又圆。金兰摘下一个放进嘴里:“嗬,酸酸甜甜的,真好吃。”她问二蛋,在哪里摘的?二蛋说,在东边的山崖上,可多啦!几个孩子听了也向那边跑去。金兰大声喊道:“要注意安全!”孩子们高兴地答道:“知道了!”
一会儿.存宝从一个地方走来,两个衣袋鼓鼓的:“老师,西边有一片栗子树,树上有很多栗子呢,有的都裂开了,掉在了地上。”
金虎说:“我们来的不是时候,要是夏天来,那红艳艳的托盘、刺梨到处都是,那才叫美呢!”一个小女孩拽着金兰的一只胳膊摇着:“老师给我们讲一个故事吧?”她的话立刻得到了同伴们的响应,他们一齐央求着:“老师,讲一个吧!”
金兰想了想说:“好,我就给你讲一个王二小的故事。”她说从前有个小男孩叫王二小,家里很穷。有一天他正在山上放牛,山路上忽然来了一群日本鬼子。鬼子在山沟里转来转去迷了路,看见王二小的很高兴。他们就要王二小给带路。王二小见他们成天杀人放火抢东西、从心里恨透了这些家伙。就把他们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一阵劈里拍啦的枪声、手榴弹响过之后,小鬼子们被八路军消灭了很多,鬼子见王二小欺骗了他们,就用刺刀把他挑死,甩在了一块大石头上。八路军知道了这个消息,就从后面追上来,包围了这伙鬼子,把他们全部消灭了……
“鬼子真坏!”“我要是生在那个年代,也会像王二小那样做。”孩子们被激怒了,一个个攥起小拳头,七嘴八舌,义愤填膺。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永远记住他,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金兰说:“我教给大家唱一首歌吧,歌的名字叫《歌唱二小放牛郎》。”于是深山中飘荡起孩子们响亮的歌声——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第八章
马婶这几天感冒得厉害,晚上迎春去侍候她娘,学校里就剩下冯金兰一个人了。吃过晚饭,金兰在那条通往孤山的山路上散步。白天,繁忙的教学工作让她应接不暇,她就像一台机器不停地高速运转着,每天伴随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她的生活是充实而快乐的。下午放学以后,学校一下子显得冷冷清清,她有时觉得有些孤独和寂寞。
落日的余晖给西天边抹上了桔红色,深秋的晚风吹到脸上凉凉的,她想起了远在家乡的父亲。
冯金兰的家乡在汶河边上,是一个叫塘口的村子。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冯宏坤是全村唯一一个在县城念过中学的人,也是一个凡事很有主见,幽默而风趣的人。
夏天的夜晚,爸爸经常领她到村头的打麦场上乘凉。她那时虽然只有五岁,却已经认识一千多字,还会背几十首唐诗宋词。躺在爸爸带来的席子上,望着天空圆圆的月亮,惬意极了。爸爸不停地呼扇着笆蕉叶,驱赶着那让人讨厌的蚊虫。父女俩就一起背诵着那些她学过的古诗词。爸爸刚说出“床前明月光”她马上答上“疑是地上霜。”“野火烧不尽,”“春风火又生。”有时她刚说出“小荷才露尖尖角,”爸爸便脱口而出:“早有蜻蜓立上头。”就这样,有时爸爸说上句,她答下句;有时她说上句,爸爸答下句。当然,也有“卡壳”的时候。有一次她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爸爸一时答不出下句。她撒娇地挠着爸爸的胳肢窝:“快答快答!”爸爸只好向她求求饶:“好闺爸爸真想不起来了,你快告诉我吧!”她就站起来很自蒙地告诉爸爸:“请记住了,下句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爸爸就用手抚摸着她的头发:“还是俺兰兰聪明,爸爸记住了。”几年之后,她才知道那是爸爸在故意逗她。她也从此看出爸爸的良苦用心。有时不背古诗词,爸爸就给她讲故事。《神笔马良》啦,《刘胡兰的故事》啦,让她听得如痴似迷。她上一年级时爸爸送她两本书,一本是《大林和小林》,一本是《鱼王》,这些带有拼音和彩图的书藉,把她带入了一个神奇的充满魔力的世界,给她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她常常在一个人的时候,无缘无故地发呆,久久不动。让她那颗稚嫩纯真的心灵在美妙的世界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驰骋与翱翔。
有时爸爸还出一些有趣的数学题让她解答,这是在学校里从来没有过的。什么“一群和尚去赶集.路上遇到一堆梨,每人三个剩三个、每人四个差俩梨,问几个和尚几个梨?”什么“板凳鏊子三十三,一百条腿都朝天,问几盘鏊子几条板凳?”还有“一百匹马、一百贴瓦,大马驮仨,中马驮俩,小马两匹驮一贴,问大中小马各有几匹?”……
当然,爸爸的这些问题是从来不给答案的,只让她一个人去悟,去琢磨。一个问题她有时想了很长时间,想得脑袋疼,还是想不出来。有时不知怎么的,那答案就像一个古怪的小精灵从脑壳的某一个角落里一下子蹦了出来。她高兴得手舞足蹈。好几天的烦恼全跑得无影无踪了。这些给带来无限烦恼无限欢乐的怪题伴她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一次,有道数学题把她难住了,只好向爸爸请教。“你先读三遍题”,爸爸微笑着说。她一连读了三遍题。
爸爸说:“你知道这题属于哪类问题?”
“是行程问题。”她说。
“那么行程问题有哪几个相关的量?”
“有时间、速度和路程三个量。”
“这道题求的是哪一个量?”
“求的是时间。”
“时间等于什么?”
“当然是路程除以速度。”
题目中告诉你这两个量了吗?”
“题目中只告诉我们路程是1800米,没有告诉我的速度是多少?”
“从题目中给的条件能不能想办法求出速度呢?”爸爸一点儿也不着急还是微笑着,她一下子豁然开朗:列车3小时行了750千米,750÷3不就是速度吗?”她拿起笔,马上做出了那道题。
爸爸告诉她:解答应用题,首先要理解题意。然后从问题入手,弄清要解决问题需要哪些条件。有的条件题目中明确告诉了我们,这叫直接条件;有的条件题目中没有明确告诉我,但我们可想办法求出来,这是间接条件。只要我把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就能很快地解决问题。
那些年她在爸爸的引导和关怀下,学会了画线段和思路图。各科成绩在年级中一直名列前茅,并得到了老师的赏识。
上初中以后,她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爸爸的补充作业。从初一到初三的课本,爸爸保存得很完整。那些五六十年代的课本,比她当时在学校学习的课本要难很多,爸爸对她的要求相当严格,绝不容许有丝毫的马虎和懒惰。她做作业一丝不苟、规规距距。每次的补充作业,爸爸都用红笔精批细改,比学校的老师都仔细。三年的初中上完了,她把爸爸那套初中教材上所有的习题都做了一遍。
一九七七年,中国中断了十年的高考终于恢复了!消息传来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人们奔走相告,热泪盈眶。那一年,她的家乡全公社有好几百考生.考上大中专的只有五个人。一名本科,一名专科、三名中专,她是三名中专生中的一个,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她考上了xx师范学校。在公庄大礼堂的主席合,公社党委书记亲自给他们戴上大红花,还给了二百元的奖金。他说,你们五个人是咱全公社的自豪和骄傲,我代表党和政府对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希望我们公社广大的中小学在校生以他们为榜样,发奋读书,立志报国。台下镇中学的全体师生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那天回到家,爸爸高兴地说:“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你们赶上了好时代,比爸爸那时候幸运′多了。要学会感恩。感恩党,感恩社会,感恩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