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上生暖》---(老记者北京之家群)评论有感
作者:厉莉
那天把《雅典暮色里的再见》发到(老记者北京之家)群时,窗外的蝉正叫得绵密。原想不过是把旅途中拾得的碎影,轻轻放进时光里,没料到,会在某个寻常清晨,听见远方传来细碎而温暖的回音。
早餐后,随意的再次打开老记者群,着实让我一惊,突入眼帘的是一篇余社长的长评,
@Lily
暮色中的文明温度
——评国家高级工程师厉莉院长的《雅典暮色里的再见》
余少华
当暮色浸染雅典的古老街巷,厉莉老师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超越语言的文明对话图景。她这篇游记散文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将宏大的文明叙事溶解在一对普通夫妇的眼波与手势中,让坚硬的大理石历史忽然有了肌肤的温度。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重感官的联觉描写。希腊妇人"卷发被风掠起"的视觉意象与"空气里淡淡的橄榄油香"的嗅觉描写交织,而"希腊语的音节像透明的珠子"的通感修辞,使抽象的异国语言获得了晶莹的质感。这种感官矩阵的构建,让读者得以穿透纸面,触摸到地中海晚风特有的湿度与温度。
文本中暗藏着精妙的文化密码。男人"像矗立千年的石柱"的比喻,既是对希腊建筑文明的致敬,又暗示着传统与现代的生命延续。当他说"她是我妻子"时,作者捕捉到的不仅是个人情感,更是一个古老民族对待婚姻的庄重态度——这种态度在帕特农神庙的浮雕中已凝固了二十五个世纪。
最富哲思的是作者对"不完整之美"的发现。没有合影的遗憾被升华为"古希腊陶罐残片"的隐喻,道出了文明交流的真谛:真正的相遇不在于形式的完整,而在于灵魂碎片的相互镶嵌。那些被风带走的"再见",恰恰成为记忆里最恒久的定格。
这篇散文重新定义了游记的书写维度。当大多数旅行者忙着用相机掠夺风景时,厉莉老师用文字雕刻了文明相遇时的微妙震颤。在全球化让所有城市面孔趋同的今天,她提醒我们:最动人的风景,永远是人性之光在异质文化棱镜中的折射。
我马上回复@余少华社长 : 哎呀,太感谢余社长了,您的评论让我的拙作顿时熠熠生辉,非常感谢您,最初只是记下一段偶然的温暖,却被您敏锐地捕捉到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文明温度,您不愧是文学大师👍👍👍我收藏了🌹👍👍👍🌹🌹🌹🌹🌹
然后看到群友
YY说:@Lily 从余少华老师的文章中领略到您的风采,点赞学习了👍👍👍
随后群友“@柳眉儿”和@了“小园春光”@“琴.箫 ”跟着一起附和,
@言初说:@Lily 细节里见真诚,见胸怀,为老师点赞👍👍👍🌹🌹🌹
群友“山里红”说:这篇游记笔触细腻,当地人文情怀跃然于您的笔下。
………
正在群友们纷纷评论时,只见余社长群主又发来第二篇长评:
@Lily
建筑的诗心
——致老记者北京之家群文友厉莉院长
余少华
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她以圆规丈量星辰的轨迹;蓝图绘就的方寸间,她用三角板勾勒云霞的轮廓。厉莉院长——这位执掌建筑院所的教授级高工,将柯布西耶的理性与李清照的婉约,浇筑成生命独特的混凝土。
当夕阳为故宫角楼镀金时,她的钢笔正洇开未干的墨迹。那些在结构力学间隙生长的诗行,是CAD图纸边缘绽放的矢车菊,是混凝土试块里萌发的蒲公英。老记者们的茶叙因她而有了平仄,微信群里的对话常被她缀成十四行。
几年来,她不只是在多家平台发表过美文,老记者北京之家群只要有活动,她同样是撰文赋诗积极参与,还无数次为我们制作了精美文档在她主编的《当代文学艺术平台》上推广。其中仅仅是为将军制作的文档就有十余个。我们群有这样一位热情似火,才华出众的文友,是我们老记者北京之家之幸运矣!
她主编的《当代文学艺术平台》,是钢结构框架里的琉璃花窗。每一次文档的精美排版,都是给文字穿上晚礼服的魔法;每首即兴创作的诗歌,都让钢筋丛林落下温柔的月光。那些舞蹈时旋转的裙摆,何尝不是施工图上未闭合的螺旋线?那些旅行途中收藏的晨昏,分明是建筑透视里最灵动的留白。
这位左手握丁字尺、右手执狼毫的院长,让我们懂得:真正的建筑,从来都是凝固的抒情诗;而最好的诗句,必然有着榫卯般的严谨结构。当理工的严谨与文艺的浪漫在她身上达成黄金分割,便成就了我们最珍贵的——人间相遇!
群友@“加梦华”说:@余少华 我们老社长的这篇题为《建筑的诗心》的短文,以建筑专家厉莉院长为书写对象,却突破了传统人物特写的窠臼,在短短的篇幅里,构建了一座融合理性与诗意的文字建筑。作家余少华以建筑师的精准和诗人的敏感,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在科学与艺术边界自由行走的当代知识分子形象。学习了!
群友@“还是我呗”:
余老师笔下的厉院长形象是丰满而立体的。这篇文字以蒲公英,矢车菊彰显厉院长不屈的性格,积极向上的品质。当她以一种执着突破钢筋水泥的丛林,绽放的光芒是那样的耀眼。这篇文章有理有据,有情怀有寄托,将在平仄的诗行行走的诗人形象刻画。此刻,我终于懂得了什么是人间最美的风景,那就是与厉院长相遇。
@与狼共舞 :原来一句“她是我妻子”可以成为心灵的骄傲,原来一次“执着的送程”充盈着异域的温馨,“原来一个国家的模样,从不需要宏大的叙事。”无论世界多大,无论人种多异,人之心,性本善。👍👍👍
群友“山里红”说:余老师好文笔,用最美的文字评析厉院长的游记,高度表扬厉院长左手握着丁字尺,右手握着狼豪的职业女性形像,笔下人物更丰满,更立体,跃然于纸上。让我们进一步加深了解厉院长。
@小园春光说:厉莉院长才华横溢,文笔细腻,这篇《雅典暮色里的再见》
让读者领略了雅典的古老街巷的图景,再现异国风情,折射人性之光,风景不分国界,不分地域,读来让人感动,谢谢厉莉院长让我们看到了动人的风景。期待厉莉院长再出新作👍👍👍🌹🌹🌹🌹🌹
@葛伟慧说 :@余少华 余少华老弟对厉莉院长《雅典暮色里的再见》的评论,如同一场精心编织的文明对话。这篇评论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游记散文惯常的技法分析上,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原作中那个根本性的转变——文明叙事从宏大向细微的惊人一跃。
在传统游记写作中,雅典往往被简化为帕特农神庙的几何线条、爱琴海的蓝色波浪或是哲学家的青铜雕像。这些固然构成了希腊文明的符号系统,却常常成为阻隔真实相遇的坚硬屏障。厉莉的散文之所以动人,恰在于她让这些符号重新降落到人间,在一对无名夫妇的日常互动中获得了血肉。余少华老社长凭着几十年老记者的敏锐目光,精准地指出,这种"将宏大的文明叙事溶解在眼波与手势中"的能力,使得"坚硬的大理石历史忽然有了肌肤的温度"——这个评点本身就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这篇散文的全新维度。
评论中提到的"感官矩阵"构建尤为精辟。当希腊妇人的卷发、空气中的橄榄油香与希腊语的音节被编织成一个联觉网络时,文明不再是博物馆玻璃柜后的展品,而成为可触摸、可嗅闻、可聆听的活体经验。老记者余少华用"穿透纸面"来形容这种阅读体验,恰恰揭示了优秀旅行文学的本质——它应该是一张复写纸,让读者能够通过文字触摸到地中海晚风的湿度,而非仅仅获得关于希腊的二手知识。
@峥嵘岁月说 :@余少华读了老社长的文章,又是收获良多,您的《建筑的诗心》展现出丰富的修辞技艺。拟人化的"钢笔正洇开未干的墨迹",通感式的"微信群里的对话常被她缀成十四行",以及将舞蹈裙摆比作"施工图上未闭合的螺旋线",这些修辞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思想的外化形式。尤其是"左手握丁字尺、右手执狼毫"的细节捕捉,堪称人物描写的点睛之笔,以具象的肢体语言完成了抽象的精神画像。
在当代语境下,这篇文章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它打破了理工与人文的二元对立,展现了一种更整全的知识分子形象。厉莉院长既是"教授级高工"又是诗人的双重身份,提示我们专业分工时代依然存在跨界融合的可能。她的存在证明,严谨的逻辑思维与丰富的形象思维不仅可以共存,更能相互滋养。
@衛萍:@余少华 午餐愉快☕ 我们老社长的这篇题为《建筑的诗心》的文章最显著的特色是其独特的隐喻系统。开篇"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她以圆规丈量星辰的轨迹"一句,就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将冰冷的建筑工具与浪漫的星空意象并置,形成强烈的审美张力。这种对立统一的修辞策略贯穿全文:"CAD图纸边缘绽放的矢车菊"、"混凝土试块里萌发的蒲公英"、"钢结构框架里的琉璃花窗",每一个意象都是理性与感性的合金,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主人公兼具工程师精确与诗人敏感的特质。好文,老社长当年文风仍旧!
@天使 : @余少华 余老师的这篇短文本身就如同一座精巧的建筑,既有清晰的结构框架,又充满诗意的装饰细节。它告诉我们:最高境界的专业精神,永远包含着对美的执着;最动人的文学表达,必然建立在严谨的思维基础上。在这个意义上,《建筑的诗心》不仅是在描写一个人,更是在诠释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向厉院长致敬!向余老师学习!
看到这里,我马上回复:
@余少华 @山里红 @还是我呗 @加梦华17673813986 @琴.箫 @小园春光 @丫丫 @柳眉儿 @言初 @与狼共舞 @葛伟慧 @峥嵘岁月 @衛萍 @天使 [抱拳][抱拳][抱拳]刚进群,突然被一系列对我拙作的评论扑面而来,先为吃惊,后为感动🌹🌹❤❤❤看到大家这么用心的点评,心里特别暖!没想到短短时间,余社长又为我专门写一篇《建筑的诗心》,我真的非常感动, 余社长和群友们的每句话都像给我的文章加了光,谢谢大家愿意打开我的拙作,这份心意,这份温暖比文字本身更珍贵,能在(老记着群)相遇文采斐然多才多艺的你们,是我的荣幸。再次真诚感谢❤❤❤🌹🌹🌹
午后的日头正烈,窗外的蝉像是被晒得没了耐心,鸣声叠着热浪一股脑涌进来,空气中依然伴着花香,此刻又看到群里余社长留言
@余社长说:@Lily
厉院长好!承蒙垂询,实在愧不敢当!应当是我们向您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多年来,您始终如一地默默奉献,为群内整理制作了数十份珍贵文档。单是十位将军的传记文章,最少的每篇也有洋洋洒洒三万余言,其中方祖岐上将的专题文章就有四篇,累计近三十万字之巨。余鹏翔将军的文档分上中下三册,崔根峰将军的文献亦分上下两篇。《大学者余三定素描》的系列文章同样分辑刊载。更不必说您为群内云上中秋、国庆晚会及同唱一首歌等活动精心制作的系列文档,每一场活动都分上中下完整记录。您这份持之以恒的付出,这份精益求精的匠心,实在令人感佩!说来惭愧,我至今才为您的大作点评一篇,您却再三致谢,倒叫我这老猴汗颜无地了!
看到这里,您怎么想呢?这个群里都是来自全国各地记者,主编,文学博士,硕士,还有爱好文学的老将军,领导等,余社长就是这500人的群主,在他的带动下,每天这个群都是热闹非凡,佳作如新泉涌流,点评似珠玉落盘。纵然潜水不言,单是看着,也如坐春风,被那深厚的文气“腌渍”着,时日久了,骨缝里也能渗出三分墨香。能与这样一群胸藏锦绣、笔带烟霞的群同行一程,已是浮生难得的清福。
余社长的两篇长评,如同两轴徐徐展开的锦缎,蓦然铺陈在我眼前。《暮色中的文明温度》、《建筑的诗心》——单是这题目,就透着古玉般温润的光泽。我屏着呼吸读,字字句句,像是蘸着月光写的。他将我那点暮色里的徘徊,竟品出了文明的体温;把我笔下冰冷的石柱,读出了诗意的筋骨。尤其那句“将柯布西耶的理性与李清照的婉约,浇筑成生命独特的混凝土”,像一枚精巧的银针,不偏不倚,扎中了我心底最幽微的、连自己都未曾全然看清的脉络。原来,文字被人如此懂得,竟是这样一种滋味——仿佛独自跋涉了许久,忽然在转角处,遇见一个微笑,说:“路,我也走过。”
感动如潮水,漫过心堤。这哪里仅仅是评论文章?分明是他用一腔古道热肠,细细研磨了时光的墨,再一笔一划,为我那篇粗浅的文字,披上了一件带着体温的华裳。这份情意,重得让我一时不知如何安放。
群友们的话语,也像檐角积聚的雨滴,清泠泠地,一滴,一滴,落进心湖深处。当余社长谦辞“愧不敢当”时,窗外夏蝉正嘶鸣。它们不知疲倦地唱着,哪管是否有人驻足聆听。可这世上,偏就有人,不仅听见了你的每一声振翅,还会心地说:“听,这蝉声里,裹着整个盛夏的热忱与光亮。”
铺开素笺,想写点什么。此刻墨在砚台里结了层薄霜,我写下"感念"二字,忽然觉得这两个字里,藏着好多未说尽的光阴。就像雅典暮色里没拍下的合影,原是要留着,让后来的想念有个去处——那些评点,那些惦念,早成了一份沉甸甸的暖意,我且收着,如同收藏一片暮色里最温柔的霞光,让它日后映照在我粗砺的文字路上,也温暖这烟火人间,所有因文字结下的、清澈的缘。
风过竹影,筛下满地碎银,蝉声依旧稠密。我把这份暖折进书页,像收藏一片干枯的薰衣草。日子久了,纸页会泛黄,可那香气,总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漫出来,提醒我曾遇见过这样一群有热爱,有文采,有慈悲的你们。
2025年7月17日于北京
简介:
余少华,1999年底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晚报》停薪留职下海赴京,先后被聘为中央党校《中国市场经济报·领导与决策周刊 》主编;新华社《每日电讯·领导周刊社》社长;《中国城市新闻报》社长、总编辑、《国际市场经济报》社长。
主要成就: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476篇(首)。共有文学与新闻获奖证书66个。1998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余少华文集》5部(原计划出30部)。发表于报刊的新闻作品字数超过文学作品的三倍。同年小说集《将计就计》在中国作协、《文艺报》社主办的“面向新世纪文化艺术创作研讨会”中获大赛一等奖。1999年小说集《暑热天,吃中饭时》在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50年研讨会”中获得一等奖。
作者简介:
厉莉:国家高级工程师,一直从事建筑规划设计行业数十年,热爱文学与诗歌,作品散见于多家媒体平台,擅长舞蹈,在肢体韵律中释放活力;热衷旅游,以脚步丈量世界,在行走中汲取生活灵感,涵养对生活的热忱。
广交朋友,往来不拘身份,既能与市井白丁畅谈生活烟火,亦能同学界鸿儒探讨思想深度,于多元交流中丰富人生维度。《当代文学艺术平台》主编,以专业媒体人的视角,搭建文学艺术交流桥梁,推动优质创作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