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诗】墙角儿的扁担【主持人】江南
【时 间】2025年7月17日
【入选诗人】李树长青、马文斐、阎晓文、
吴会茹、李良英、关新、逍遥舟子、王建、
汗牛、董风英、刘宝祥、彭珍海、唐朝小雨、
俎根彩、马连山、赵洪伟、董剑鹏、张茹兰、
西鋂铃铂、王进龙、乔安娜、古月、周雪平、
张建华、书剑斋主、文龍、杨国堂、蓝色皎月
刘海平(高山)、枯藤小草、邢俊江、郜慧琴
石玉萱、张建刚、兰庆宣、魏风仙、张洪艳
杜海欣、关乃上、甄友军
墙角儿的扁担
文/李树长青
瘦影,晨挑旭日晚挑月亮
槐木之心透着坚韧性
怀旧的父亲总望着它发呆
时光遗留下几道伤痕
依然不减当年倔强的姿态
力量美的农耕文化符号
能有墙角容身归宿不错
忘不了战天斗地场景
忘不了汗水多歌声也很多
三尺三行走于田间地头
带着河水捎着井水
给牛羊玉米茄子冬瓜解渴
排成行恰似大雁上青天
老物件使庄稼在沉思
化作经典的民歌忽飞忽落
墙角儿的扁担
文/马文斐
在故乡老屋的墙角
静静伫立着一根扁担
似被岁月定格
只剩下残喘
那粗糙的纹理
刻着爷爷肩头的沧桑
见过脚下每一寸土地
是爷爷挑着生活的艰难
也曾挑在父亲宽厚的肩
在时代浪潮里颠簸闯荡
挑着家庭未来的期望
扛着社会赋予的重担
我抚摸着它
愿它能发芽长叶
抽出嫩绿的枝干
长成大树参天
让繁茂的枝叶
遮蔽岁月的风霜
让每片叶子都诉说
扁担与祖辈的情缘
墙角儿的扁担
文/阎晓文
担过光芒四射的日月
担过清澈巍峨的河山
饱尝风霜雨雪的苦涩
也尝过花好月圆的香甜
如今偃旗息鼓
解甲归田,墙角里靠边站
那些风声雨声鼓声还在心头回荡
那些泪水汗水血水还在身上没干
身闲下来了,心不能闲
写写回忆录,总结总结经验
又把一份责任承担
2025年7月17日
墙角儿的扁担
文/吴会茹
它曾丈量过山的高度,
如今在墙角数着年轮。
阳光每天来称它的影子,
却比一捧稻谷更轻。
蜘蛛网在结绳记事,
记那年风雨,
压弯的扁担,
突然弹直。
墙角儿的扁担
文/李良英
2025年
广西桂林灌阳县
那个高考后回家的女孩
放下
墨迹尚未干透的笔
抄起
父辈留在墙角儿的扁担
也许,她有瞬间的迟疑
但,心灵的呼唤
让她,坚定地
挑起行囊
穿过山歌电音桂花香
迎着世俗的目光和阳光
走向,漓江边
层层梯田上的故园
无论成败
得失
她都赢在了平凡的意念
赢在了
那份坦然
和躬身前行的
柔软的
肩
墙角的扁担
文/关新
有过担山的梦想
那时如初生牛犊
能挑一百斤
绝不九十九
有时还加码
三伏的烈日
北风舞大雪,以及
倾盆雨的
重量
累弯了腰
养我们长大
好不容易退休
我们都
奔了远方
墙角儿的扁担
文/逍遥舟子
老家翻拆光了,
我抢救了一批陈旧的家具和农具。
别人问我有什么用,
我避重就轻地回答将来办民俗馆。
墙角儿的扁担生满蜘蛛网,
就像父亲的额头封满皱纹。
你看那扁担光溜溜得充满力度,
就像父亲曾经健壮的脊梁。
我知道它担过煤炭,
在父亲十岁的时候从山西担;
担过水和柴草,在分田单干的时候;
担过小山一样的白草,
生产队每年冬天到深山区采割牧草;
小队长曾经欺负我家引起父亲不满,
被队长抢过去打父亲却打在我的胳膊;
更担过小麦、玉米,
在承包责任田之后的岁月;
也担过我们兄弟姐妹,
劳动总要带着孩子放到地头……
像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
扁担曾经是家庭的重担。
墙角的儿的扁担
文/王建
墙角的扁担儿
布满灰尘
裂开的纹里还卡着多年前的秕糠
曾挑起过多少晨昏
曾挑起过多少春秋
压弯的弧度,是岁月的重量
已经驼背的父辈
多半生的沧桑
一肩稻香
一肩风霜
墙角儿的扁担
文/汗牛
墙角儿的扁担
藏在故乡老院
最能看透厚厚的书卷
还把光景写成醒世经典
先挑起一轮明月,知白守黑
兑是悄悄把汗水洒向天边
又挑回千层梯田,和光同尘
痴痴温暖着一家人的笑脸
墙角儿里,长长的扁担
老房中,有厚厚的书卷
其实,沉重不堪的岁月远去
压力却都在,父母的双肩
墙角儿的扁担
文/董风英
担起摇篮的岁月,
像漂泊者闯荡江湖。
如今斑驳的身影,
像见证者安谧的,
屹立在墙根眺望。
2025.7.16下午5点
墙角儿的扁担
文/刘宝祥
同老宅一样经历岁月的洗礼
下半截被荒草淹没
上半截被蜘蛛网缠绕
早已静立成大大的感叹号
与老井、水桶、大缸组成的生命交响曲
也谢幕多时。被时代
浓缩成发黄的老照片
偶尔,也枕着乡愁和回忆入眠
风吹日晒雨淋,扁担依然
保持着相对的挺立
仍能看出汗水包浆的润滑和厚重
当年,父亲微驼的后背
一头是全家生活的重担
一头是全家人的希望
睹物思人,心头泛起阵阵涟漪
此时,扁担具象成一个问号
墙角儿的扁担
文/彭珍海
它曾弯成新月
挑满了两筐晨光
父亲的脚步在田埂上丈量过春秋短长
如今它斜倚斑驳
淡淡的木纹里沁满风霜
像半阙未写完的谣曲悬停在旧日时光
苔痕漫上了房梁
喧嚣热闹的小院已渐芜荒
曾经通体锃亮的扁担已枯瘦苍苍
当风踮脚经过
它便轻轻地摇晃——
是在数星星还是回味那年忙碌的晚上?
扁担越来越弯
弯成一牙月,弯成一道虹
我恍惚看见,父亲用它挑起了整片天空
墙角儿的扁担
文/唐朝小雨
只有我知道
它现在多么失落
它是结构,是细节和语言
说它是小说也不是不可以
我是它的矛盾
暗香,或者悬念
我们曾用笑声和伤感
一起给农业修辞
这都没有什么,那头在河边
吃草的灰毛驴也早消失很久了
墙角儿的扁担
文/俎根彩
扁担压在肩头的年月
它挑过井台的清冽,仓廪的饱满
挑过农耕时代沉甸甸的生计
也挑着劳动者不肯屈服的倔强
两头的重量,总在摇晃里找平衡
一步,一步,踩稳脚下的路
肩颈的压痕越深
腰杆反而挺得越直——
那是生活教会的
藏在筋骨里的担当
一头系着炊烟袅袅的家
一头拴着翻涌麦浪的田
它把空荡的日子填满
用吱呀的声响
把现实到梦想的距离丈量
它曾是儿时灶前晃过的影子
是父辈弯腰时,脊梁刻下的箴言
如今静在墙角
蒙着岁月的尘,缠着蛛丝的网
世界跑得太快,风都追不上
它也被悄悄放在角落 搁进了旧时光
而我们收起的是扁担
承继的却是那份挑着重担
勇敢前行的力量
墙角儿的扁担
文/马连山
用韧性压弯多少人的腰
两头再重也不过是靠着支撑点
颤幽在挑担人的肩头
吱嘎吱嘎惨烈的啼唱
熟读快行的脚步
后来 直立的靠在墙角
便也成了一根普通的竹片
担过它的人看到摸摸肩膀
没有担过它人的看到啥也不摸
两头尖中间宽
成了另一个世界来的废物
任何一个物件都有它的历史
或许它经历过的让后人无法想象
它挑起的不光是物品
还有生命和江山
说不定哪天它会被当柴烧
即是在它消失的那一刻
也会释放出最耀眼的光
噼里啪啦的庆贺
曾经光辉的岁月
墙角的扁担
文/赵洪伟
墙角总是阳光的忌讳
于是,扁担只能默默的忍受
怀念,那种完完全全沐浴在阳光下的愉悦
哪怕,吱呀呀的担起千钧重担
树是绿的,花儿是红的,小鸟是蹦蹦跳跳的
男人的肩膀上,顶天立地的肌肉和骨骼
从独轮车到两轮车再到四轮车
汽油柴油,怎么就那么的臭不可闻
来点风吧!
扁担上的尘土貌似一天一天厚
下点雨吧!
上次洗澡,已经记不清了
以前墙角的树枝们都被当成柴火烧了
现在的树枝们越来越把扁担同化成干柴
或许某一天,在拆迁盖新房的日子里
扁担会离开墙角,化为一股青烟,在天上逍遥
墙角儿的扁担
文/董剑鹏
扁担,是一根肋骨
从父亲身上抽出
在岁月里,一直没有腐烂
一头,连着昨天
一头,连着今天
——是搭起的一座独木桥
老一辈人,扶着沧桑人生
在狭窄的桥上往返
创造了子孙后代幸福的生活
他们走了,也把桥拆了
让今人,不走苦难的回头路
墙角的扁担
文/张茹兰
它的事儿都干完了
剩下的
就是闲着
看看天空吹吹风
守着墙角忙碌的小草小虫
度过余生
没有大手小手抚摸
没有肩膀的亲密
也没有了沉重的负荷
忽然间
所有的事情就结束了
两头的铁链铁钩
寂寞地锈着
只剩下漫长的岁月
一年一年地闲着
被各种花草和树叶
一层又一层
淹没
墙角儿的扁担
文/西鋂铃铂
那根墙角长了苔藓的扁担
曾挑起岁月悠悠的沉重
一头是生活,一头是儿女
父辈肩上的担子
已随着时间的逝去,彻底放下
每次回到老家
我都会抚摸着它
就像老祖母挑起扁担的手
反复打磨月光下的斑驳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扁担最终会收藏进博物馆
接受AI人群的朝拜
墙角儿的扁担
文/王进龙
墙皮剥落处,扁担正啃着时光的痂
竹纹里嵌着中山国的陶片
沉甸甸,压弯过战国的朝霞
它挑过滹沱河的浪,挑过西柏坡的星
挑着兵工厂的铁屑,也挑着
大食堂飘出的玉米香,烫着掌纹
如今蹲在墙角,像段沉默的史笔
不写金戈铁马,只把
太行的筋骨,磨成月牙的形状
风从扁担缝里钻过
带出半世纪前的喘息——
那是祖辈弯腰时,大地发出的应答
墙角儿的扁担
文/乔安娜
老屋的墙角堆着老式的农具
锄头镰刀斧头还有铁锹
一副扁担就像警卫员一样
静静地站立在两旁
一根挑过河水和溪水
一根挑过粪水和粮食
看着有些佝偻的身躯
显然曾经是被压弯的脊梁
扁担失去了曾经的油亮
如今却静立在墙角
看着那些老式的农具朋友
它们也许只能相互静穆
在遗忘与铭记之间
选择顺其自然
哪怕有一天腐烂
粗糙的皮肤折皱里记录了乡村历史美好的时光
墙角儿的扁担
文/古月
放在墙角儿的扁担,仿佛在天边,也在眼前,就像思念
和欲望一样,成了时光的错误,需要光阴来修补。
在以往的许多岁月里,我享受过,内疚过,背叛过扁担,
对这个世界的接待,我印象深刻。扁担担在肩上记忆,
让我在捉襟见肘的中年,一遍又一遍的怀想。
日子一天一天的,就像月光,一片一片的相互倚靠着
落下,就像墙角儿的扁担紧紧依靠着我们。这,
稀有的、小小的,薄薄的物质,是生命里深邃的回声。
流水般的生活,也让我们把那些美好、艰涩和无畏都放进
扁担,并让我们看淡世事,不问西东。只是腰,弯了。
墙角儿的扁担
文/周雪平
扁担在墙角里静静的躺着
岁月抚摸着它
手把手的教它把过往云烟释怀
习惯在肩头上晃动的它
习惯了朝阳的眷顾
习惯了沐浴着晚霞
一头担着日月
一头担着星辰
风雨里穿梭
像一只燕子飞来飞去
时光辗转
依旧会想起父辈肩上扛着扁担
把家里的水缸装满
清凉的视线模糊了背影
墙角儿的扁担
文/张建华
一只鸟衔着黄昏
落在了门前的老树上
傍晚时分回到了故乡
站在老屋门前
旋转着光阴
伸进幽深昏暗处
锈迹斑驳的门锁
答应了一声门开了
堆放杂物处墙角边
一根扁担静静地躺在那儿
走过去,轻轻抚摸
想擦去上面薄薄的一层思念
朦胧中母亲挑着担子
一头挑着日月
一头挑着生活
风里来雨里去
极像风雨过后
天空中出现的彩虹
又酷似故乡河上
架起的一座桥
墙角儿的扁担
文/书剑斋主
断了压迫的神
经
墙角 一具瑟缩的躯壳
生活这块顽石
在二叔肩膀上盘踞多年
左肩右肩 血痕欲燃
脖腰膝腿 俱受牵连
碎石在胸口磨出万层喘息
扁担踩得肩膀越疼
二叔扬眉吐气的日子
越扁
墙角的扁担
文/文龍
静静地斜靠在那里
清瘦的身体落满陈年灰尘
两头的链钩低垂
用锈迹回想着肩磨的锃亮
那副本是柔韧的身板
从笔直到佝偻僵硬
一桶桶水重 一担担粮压
磨破的布鞋
把喘息声录入沟沟坎坎的路
青年到壮年
再到角落里的旧年
和当年的农村壮汉一样
由崭新变陈旧如出一辙
因落伍会慢慢朽去
靠气力养家的农家长辈们
看着一群群手机娃
先是张张嘴 然后再摆摆手
和笑美美 安度晚年
墙角儿的扁担
文/杨国堂
积了一身灰尘
像没来得及抖落的黄昏
弧度还弯着
像父亲担起岁月的车轮
月光偷偷地溜进来
它把影子爬在墙上作文
开头挑着黎明的露水
结尾拎着晚霞唱着乡音
墙角的扁担
文/蓝色皎月
墙角的扁担
斜倚在那里多少年了
像一条弯曲的脊背
支撑着老屋的清晨和黄昏
它舍不得躺下
像当年的主人
挑着风雨,挑着苦累
那层层的木纹里
还残留着主人的汗渍
一粒谷壳卡在裂缝里
要生出绿色的小苗
可当年的生产队长
再也不会给多记一个公分
墙角儿的扁担
文/刘海平(高山)
有一种爱欲说却忘言
有一种情常会记心间
人生遇到的人和物
都是一种缘
曾经立过汗马功劳的扁担
静静的放在墙角儿那边
骨瘦如柴,伤痕累累
再无往日荣光的容颜
看到墙角儿的扁担
我心头不由一颤
不管是否再有人会喜欢
我对你的爱不变
尽管你对我要求有点苛刻
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陪伴
墙角儿的扁担
仿佛是一位古圣先贤
为而不争,处之泰然
人生坎坷多磨难
初心不改,勇往直前
吃得苦中苦梦想终能圆
墙角儿的扁担
文/枯藤小草
曾一头担着一家老小的命运
另一头是对生活不屈的抗争
我们的父辈
硬是把苦难的日子
挑出一片天地
如今已退隐蒙尘
再也不会承担重物
静静倚靠墙角
几乎被遗忘
像极了一个无言耄耋老人
默默数点着时间的灰尘
愈发显出木纹斑驳
和岁月深痕
墙角儿的扁担
文/邢俊江
那天
在父母的门洞里
发现了这条扁担
锈迹斑斑
结满蛛网
瞬间
记忆打开
这是父亲
用它挑着日月
挑着星辰
把艰辛挑在肩头
把苦难压在心里
它挑过棉花柴
为了温暖
它挑过麦秸
为了锅灶
能有人间烟火
扁担的铁钩
被生活磨的细细沟痕
锈了
被肩膀磨的发明的扁担
落满灰尘
就像曾经年轻的父亲
腰身弯了
抚摸着扁担
恍惚中
似又看到父亲
挑着一担井水
晃悠悠的从
岁月深处
缓缓走来
墙角儿的扁担
文/郜慧琴
皴裂的皮肤
像极了奶奶冬天的手
村口的风真硬
把岁月越吹越沉
你的身板儿抵不过北风
抵不过岁月的回声
静默于角落
你的名字已经是岁月里
两个渐渐被遗忘的字根
墙角的扁担
文/石玉萱
灰头土脸,随时待命
一生为主人
低头哈腰了一辈子
年复一年
挑起了三餐四季
挑来了江山社稷
到头来
也没混个一官半职
老了,不中用了
留守在墙角还是一位草民
墙角儿的扁担
文/张建刚
父母走了,院子空了
炊烟没了,扁担也墙角站了
每晚水缸里的月亮和星星也不晃了
枝上的知了只管叫它的
草根下的蟋蟀只管叫它的
燕子在门洞里只管筑它的巢
蜘蛛在墙缝里只管结它的网
丝瓜沿墙头只管串它的蔓
爬墙虎还是那么耐心地捕食飞虫
打发和消磨时光
我偶尔回家失眠一次
脊背弓得跟扁担一个模样
墙角的扁担
文/兰庆宣
墙角的扁担,就像一场修行
它记得,那斑驳的幽幽岁月
炊烟袅袅升起的幸福
霞光染红了父母的脸
乡间的小路,总被扁担上
吱吱呀呀的声音填满
长辈们,用扁担挑起了生活
弯弯的扁担,挑着弯弯的月亮
弯弯的脊背,挑着弯弯的希望
现身在墙角,并不落寞
没有谁,敢忘记历史的沧桑
那是曾经,岁月里开放的花朵
墙角的扁担
文/魏风仙
像一位退休老人
卸下了所有的负重
离开了喧闹和繁华
靠在墙角 静静地看日出日落
生活 将身板压弯
岁月 将皮肤磨光
磨难 在身上留下了几处伤疤
它 始终没有倒下
挑着单位的大梁
挑着儿女的天下
挑着清风明月
挑着四季春秋
挑着生活的重担
挑着一家的幸福
挑起一辈子的信念和守候
现在终于安静下来
像一位老人蹲在墙角
晒晒太阳 听听蛩音蝉鸣
回忆一下逝去的青春
我指着墙角的扁担
一次又一次地给儿子和孙子讲扁担的故事
未来 需要他们去扛、去挑
这是责任 这是传承
墙角儿的扁担
文/张洪艳
墙角的扁担可是每户农家人的大功臣
它承担着一家老小的责任和幸福
它经历了严寒酷暑
也随主人人走过了冰霜雨雪
这条扁担的任务很重
它一头担着一家老小的命运
另一头担着对生活坚韧不屈的毅力
看着墙角儿的扁担
它瘦瘦的伤痕累累
找不到曾经的半点荣光了
就是这根扁担压在我们父辈坚实的肩上
父辈们不怕艰辛排除困苦
硬是把苦难的日子撑过来了
筑成了家庭安全的港湾
这根扁担如同耄耋老人
静静地斜倚在墙角儿
虽然落满了灰尘不能再承担重物
几乎被遗忘
可它的历史价值仍然刻在心中
它曾经的作用
它留下的斑痕
它的无私奉献
永远有着它的信念和守候
墙角儿的扁担
文/杜海欣
从进门的那一天
母亲用肩膀挑起扁担
从此再不得闲
挑来了叔叔和姑姑的读书声
挑来了五次盖房三次娶媳妇的辉煌
如今母亲老了
扁担也落满了灰尘
佝偻在墙角儿
回忆曾经的美好
墙角儿的扁担
文/关乃上
卸下扁担片刻
吹一吹傍晚凉爽的夏风
热烈的烧云
变换着不同形状
之前总是忙着赶路
当初心唤起
目标清晰
奋斗的前方你我同行
放在墙角的扁担
发着亮光
准备好把责任担起
墙角儿的扁担
文/甄友军
油光锃亮的不光是脑门
还有板筋和肋骨
前半辈子颤颤悠悠地行走
后半辈子慢慢腾腾地唠叨
这份韧性与生俱来
任风霜雨雪,从未折断
老了一律靠墙根
遇到老丝瓜瓤子 却喜欢开玩笑——
“你挑了一辈子,水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