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快乐是难以言传的。然而我却要说,快乐是可以朗读出来的。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过窗帘的缝隙,我便开始了一天的朗读。这习惯,已坚持了两年有余。起初不过是偶然,后来竟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想来,朗读之于我,犹如清泉之于沙漠旅人,不仅解渴,更滋润了灵魂深处那片干涸的土地。
朗读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飘荡。先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继而"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声音不大,却足以震动自己的心弦。邻居们或以为我疯了,大清早便自言自语。他们哪里知道,我是在与文字对话,与灵魂交谈。有时读着读着,竟会不自觉地微笑起来,仿佛那些文字里藏着什么秘密的笑料,只有朗读者才能领会。记得有一次读《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读到"花谢花飞飞满天"时,眼角竟湿润了,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多愁善感的林妹妹。
朗读的妙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声音的传递。当文字从口中流出时,它们便不再是纸上的符号,而成了有血有肉的生命。我读《雨巷》,便真看见那丁香般的姑娘,撑着油纸伞,在雨中彳亍;读《乡愁》,便感到那枚小小的邮票,在心头灼烧;读《致橡树》,便觉得自己也成了一株木棉,与橡树并肩而立。有时读鲁迅的《野草》,那些文字仿佛有了棱角,刺痛着喉咙;读沈从文的《边城》,又觉得每个字都浸透了沱江的水汽,湿润而温柔。朗读时的这种通感体验,是默读时永远无法获得的。 茶余饭后,朗读又是一种消遣。不必正襟危坐,随意倚在躺椅上,信手拈来一卷诗册。"夕阳无限好,莫说近黄昏",读着读着,便觉得那夕阳也为我停留了片刻。阴雨天更妙,"漫步在小雨中的回忆",声音与雨声交织,竟分不清哪是朗读,哪是自然的天籁。有时我会特意选择与天气相配的文字来读——暴雨天读高尔基的《海燕》,让"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呐喊与雷声共鸣;晴朗的秋日则读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让诗句与眼前的景致相互映照。这种有意识的搭配,让朗读成了一种生活的艺术。
朗读之于气息,犹如晨练之于身体。深吸缓吐,字字句句间,气息在体内流转。医生们常说深呼吸有益健康,却不知朗读是最自然的深呼吸。两年下来,我发现自己说话不再急促,呼吸也愈加绵长。这意外的收获,倒比那些刻意的锻炼来得实在。有位老中医曾告诉我,朗读时的气息调节,暗合了传统养生之道中的"吐纳"功夫。确实,当我读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会不自觉地深吸一口气,将"长风"二字拉得悠长;读杜甫的"星垂平野阔",又会在"阔"字上缓缓吐气,仿佛要将胸中郁结一并呼出。这种不自觉的呼吸调节,竟比任何呼吸练习都来得自然有效。
四季更迭,朗读的内容也随之变换。春日读播种的快乐,夏日读耕耘的美好,秋日读收获的喜悦,冬日读生活的幸福。文字与季节相互映照,朗读便成了感知时光流转的仪式。大雪纷飞时读"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竟觉得严寒中也孕育着暖意。立春那天,我会特意找出朱自清的《春》,让"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欢快节奏唤醒沉睡一冬的心灵;夏至时分,则偏爱读荷塘月色,让"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清凉句子驱散暑气。这种应时而读的习惯,让我对季节的变换异常敏感,仿佛通过朗读,我与自然建立了一种隐秘的联系。
音乐与朗读,本是一对孪生兄弟。有时我会为诗配上简单的旋律,不成曲调,却自得其乐。文字有了音乐的翅膀,便飞得更高更远。阿紫的《生如胡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在声音的起伏中,愈发显得铿锵有力。我尤其喜欢朗读那些有韵律感的文字,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读着读着就会不自觉地摇摆起来,仿佛置身于一艘随波荡漾的小船。有时心血来潮,还会用方言朗读——用吴语读戴望舒的《雨巷》,用粤语读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别有一番风味。这种声音的探索,让朗读成了永不厌倦的游戏。
朗读最奇妙之处,在于它既是独处,又不孤独。当我朗读时,仿佛与千百年前的诗人促膝长谈。徐志摩的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余光中的乡愁,都成了我可随时造访的故地。这些文字构筑的世界,比现实更加真实,更加恒久。有时夜深人静,读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恍惚间竟觉得东坡先生就坐在对面,与我举杯对饮。读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又仿佛看见那个憔悴的才女正在窗前叹息。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孤独的朗读变成了最丰富的社交。
如今的社会,人人低头看屏幕,手指划动间,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又退去。能够静下心来朗读的人,怕是越来越少了。我常想,倘若每个人每天都能抽出片刻朗读,或许这世界会少些浮躁,多些沉静。朗读不需要技巧,不需要观众,只需要一颗愿意与文字对话的心。在这个充斥着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朗读恰恰是对抗浮躁的一剂良药。它强迫我们慢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品味,一句话一句话地感受。这种专注的阅读方式,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
两年来的朗读,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快乐不必外求,它就在那些熟悉的字句间,等待我们用声音去唤醒。当我朗读时,我便拥有了整个世界。这快乐,简单而纯粹,胜过世间万千浮华。有时我会想,如果有一天我不能朗读了,那该多么可怕。幸好,只要还能发声,朗读就能继续。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越来越喜欢独处——因为独处时,我可以尽情朗读,与文字相拥而舞。
朗读的日子,是平凡的日子,却因朗读而熠熠生辉。那些被朗读过的文字,像一粒粒种子,早已在我心田生根发芽。它们开出的花朵,不为他人欣赏,只为自己芬芳。这种隐秘的快乐,或许就是朗读带给我最珍贵的礼物。每当夜幕降临,结束一天的朗读时,我总会想起博尔赫斯的那句话:"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对我而言,天堂或许就是一个可以永远朗读的地方。
作者简介:刘春芳,中共党员,陕西洛南人,研究生学历,高级政工师,未央区作协会员。闲暇之余喜爱用文字记录生活,记录美好。在市级以上报纸、网络平台发表新闻稿件、散文千余篇。喜欢唱歌、朗诵和诗意生活,痴迷于唯美的文字意境,陶醉于曼妙的文字声音,徜徉于美妙的文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