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与中国宗庙制度的渊源
润德/文
泌阳以拜谒盘古神像为主题的祭祀活动,从唐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三期间,吸引着前来赶庙会的各地群众数十万人。 近年来不但鄂、陕、皖等地群众前来寻根拜祖,更有上海,广东甚至香港、台湾及海外人士前来拜谒。 现有盘古山盘古庙建筑群坐北朝南,庙院中大殿嵯峨雄伟,两排廊房,左右拱卫,相眏生辉,山门伫立 四大天王护卫。中殿供奉佛祖释加牟尼 、观世音菩萨。对于盘古庙正门正堂自始建即书三字【回来了】 这是人根始祖地的主题标志,但似乎从2022年起,不知为何将盘古庙正门正堂【回来了】三字改为了“九龙寺”。对此,盘古山盘古庙到底是【庙】还是“寺”很有必要予以正名,以此方可切实传承弘扬盘古文化!
一、关于【庙】的渊源
根据1979版中科院语言所《现代汉语词典》1524页释,宗庙就是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地方。对此【宗庙祭祀】民俗在中华民族史上具有非常深厚的渊源。
宗庙民俗,古代也叫皇府【宗庙祭祀】制度,主要源于男性先祖崇拜。对此,兴隆洼文化居室葬可视作宗庙制度的萌芽,而红山文化晚期牛河梁遗址群的“女神庙”略可认为是中国早期宗庙建筑的肇端。二里头二期之时,其遗址宫城内可能主要是宗庙和神庙建筑,但至三期,西朝寝与东宗庙的对峙已比较明确,反映出中国早期宗庙制度的初步成熟。
在中国商-周甲骨金文中,“宗”字字形作人工构建的屋顶之下安放有神灵或魂灵所可依凭的人工精制的牌位(石主、木主)之状,其含义即为传世文献所言的“宗庙”。人工构筑的屋顶很常见,因此商-周宗庙的关键在于承魂的神主牌位,即“宗”字字形下部的“示”部。
由于宗庙主要针对的是逝者的魂气,可依凭性较差,故古人以为必得制神主之牌以祔魂气或神气,否则祭祀难以有效进行。因此《礼记•曲礼》孔疏云:“立主,使神依之也。”《史记•伯夷列传》:“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礼记•曾子问》:“孔子曰:天子巡狩,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言必有尊也。”《尚书•甘誓》:“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孔传曰:“天子亲征,必载迁庙之祖主行,有功则赏祖主前,示不专。”此二例可视作“流动的宗庙”,即没有固定屋顶、可随时移动的宗庙,但宗庙的核心—神主牌位在。因此不妨碍其作为宗庙的根本性质,各类相关礼仪活动亦可依凭其展开进行。
中国古代早期宗庙神主牌位的具体形状,有学者推测也有作方柱状者,以利于展示出被崇拜对象的四个面。对此,古埃及人也有四方体状辟邪宝物记载。《春秋公羊传·文公二年》何休注云:“主状正方,穿中央达四方,天子长尺二寸,诸侯长一尺。”中国古代晚期文献中图绘的宗庙神主及晚期宗庙祠堂中所见牌位,基本上都是长方形立板状,下有底座。甲骨文肥笔的(示)字比较明显的是象形神主安置在底座之上,“丅”形“示”字则为其示意之简化。当然据考古发现的商代至战国秦汉时期的各类案俎之顶面多为长方形,与牡器形有类同。严志斌先生《商金文编》收录31例“ 祖(且)”字 字形,其中229例的上端均作非常显著的男姓外生殖器之形。
以上大概就是宗庙制度在中国诞生四千多年的主要原因。较为完备的宗庙制度一般与国家、文明同时出现,或者说宗庙制度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文明核心的标识和内涵。据此,我们完全可以确切的联想,作为人根始祖的盘古及其文化,就是随着中华民族长期宗庙祭祀而引发的、对人根始祖的敬畏与崇拜。所以就有了三国时期东吴太常卿徐整根据民间传说而整编的《三五厉记》首次提出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文史记载,随之也有了唐代泌阳县城南30里的盘古山盘古庙。显而易见、确定无疑,这是根据古代几千年的宗庙祭祀制度和民间口传而设立的人根始祖崇拜,既不是盲目的迷信,也不是无据的设置,而是盘古转世传【孝道】的主题展示。而当代的祠堂就是四千多年宗庙制度的演变,只是古代宗庙祭祀仅限于君王和太子,而今的祭祀祠堂随着社会发展就没有限制了。
关于盘古山与九龙寺的关系,据盘古山景区文旅开发平面图和航拍证实,盘古庙以东的山体,酷象九条龙由东向西朝圣盘古庙,因此包括盘古庙所在地统称为九龙山。至于“九龙寺”尚待在盘古庙东山建筑。诚然,在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大境瑶族乡的盘古山顶,海拔1207米也有盘古庙,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该庙也叫九龙寺。
另外,我们注意到庙宇通常建在山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远离尘嚣:道士追求的是平和的心境,因此选择远离喧嚣的地方修行。 二是环境优美,山上的风景好,阳气充足,登高远望有助于修行。 三是在道法自然的精神追求中,有利于接近天庭,此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庙宇建在山顶更接近根祖神灵,便于迎神接能,以达与自然最佳融合。四是庙宇的选址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庙宇建在山顶的共识。
二、关于【寺】的起源
关于【寺】 这个字最早出现在西周的金文里面,“寺”通“侍”,本意是等待。在秦朝的时候,被正式作为官方机构的名称来使用。 直到初唐时期,国家还专门设有“九寺”即:宗正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 、司农寺、卫尉寺和太府寺。 其中,“太常寺”主管宫廷礼乐;“光禄寺”主管宿卫、侍从;“太仆寺”主管皇帝的车驾、马匹;“大理寺”掌刑狱,相当于后世的最高检、最高法。
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例如设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与舍卫城的“祗园精舍”,这些具有佛教特色的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于当时的精舍大都建筑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因此又称“兰若”,意即寂静之处,又称“伽蓝”,意指僧众所居的园林。
佛教大约在东汉永平十年传人中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便有了寺院这种建筑。相传,当年著名的佛教学者迦叶摩腾、竺法兰是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来到中国,然后来到河南古都洛阳,明帝即敕建白马寺供译经之用,所以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营建的第一座寺院,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也是中国最早的译经场所。
寺院在中国就是佛教弘扬佛法、安僧护教的场所,实际上寺院原是“寺”和“院”的合称。由于寺和院都是佛教僧倡用功办道的场所,所以这样就把两者合起来被称为寺院。
“寺”这个字,原来是我国古代官方接待四方宾客的官署,如鸿胪寺、少林寺等。
“院”这个字,原来也是专指官舍。佛教传入汉地以后,每个朝代都有人翻译佛经,有官方支持的,也有私人发心舍宅为寺的。到了唐高宗的时候,专门下令建造大慈恩寺作为官方的译经场所。
佛教寺院的建筑经过朝代的变换,或者地方文化、建筑风格的不同,所以在清末民初以来,寺院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名称。佛教寺院名称的其它称谓通常有:庵、堂、僧伽蓝、精舍、兰若、宝刹、丛林、道场、律寺、讲寺、讲堂、莲社等,且各有自己的意思。但在亚州各国的佛院,大都称谓寺院。
无论寺院被称为什么,但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就好比同人异名一样,不同的名字,相同的意思。寺院的别称很多,但其共同点都是一样的,都是三宝净地,都是供出家僧人安心修行、用功办道、弘扬佛法的场所。
如今的寺院不仅是学佛修行的道场,还具有弘法利生的作用,而且还具备庄严国土、美化环境,接引信徒实践佛陀教诲,维护生态平衡,抚慰人心、稳定社会,保护文物遗产等多方面的功能。更多地了解寺院的起源、发展与别称,有利于我们在学佛的道路上不走斜、不走偏,坚持正知正见为佛教事业做出佛弟子们应有的贡献,使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使之真正成为中国佛教!
三、为寺庙正名与文化传承
根据【庙】在四千多年的发展,和【寺】院两千多年的演变,显而易见,庙在祭祀民俗崇拜中,大都富有【道】的渊源,尤其是盘古开阴阳、抟土造男女、献身化山河等口传民俗故事,都是人根道学之源···故曰:庙为道,寺为佛,而儒则兼具道-佛理念,大同略异,这似乎在学界早己清晰界定,或是约定俗成。
仅就【中国盘古圣地】盘古庙而言,不言自明,只所以自始就被确定为【人根始祖】故而设庙,这在中华四千多年的祭祀崇拜中,是以一贯之、传承永续的道法信仰。据此,将盘古庙正门正堂【回来了】三字改为“九龙寺”实谓欠妥,混淆了庙与寺自古以来的定义与功能,尤其是对于社会大众进入盘古庙,是祭拜盘古爷还是拜佛?显然不利于【盘古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诚然,在文化复兴新时代;在全国各地大兴文旅产业中,不少新开发的文旅项目,也有不少将儒、道、佛文化并行开发宣导的,因为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源··· 但在原定的古庙宇中,都有特定主题,即是扩大文旅规模,也要有明确标示。因为【道学】是人类根性母文化,儒学则是在道学中发展的具体化。中国佛学在唐玄奘翻译佛经时,也融入了大量的道、儒文化,故称中国佛教,其【和为道之魂】的本质相通,故有求同存异之实。至于“大道归一”那是随社会文化发展而【道法自然】问题,当下不能随意混淆概念,更不能在盘古山盘古庙中实施舍本扬末的标志,以便突出道、儒、佛各有侧重、求同存异的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