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凉快哪里去
宋永信
7月12日周六,北风1级,晴,气温36/29度。原计划去“藕池千条沟”徒步,把上次未走的路走完,可看看如此的高温,老李说:还是那里凉快那里去吧。
哪里凉快啊?老李说:药乡林场和龙洞一线。瞧瞧5.30分就炙热难耐的阳光,想想今天的驴行仅仅我们三人,俺毫不犹豫地建议:去龙洞吧!
6点到达龙洞风景区门口,在大辛河畔高架桥下停好车,瞅一眼河道里芦苇旁正在戏水的两只水鸭,带着心头泛起的丝丝凉意,迅速向山林绿野奔去。
穿过一条绿意盎然的小径,轻嗅几口黄荆花开的芬芳,转身踏入一条蜿蜒上升的小道;空山鸟语,仿若梵音;微风拂面,浸润清凉,那酷暑缠绕的烦躁,一扫而光。好爽的夏日清晨。老李说:夏天驴行,线路的选择很重要;林荫下,背阴走,舒服的很。“老李,今天是不是都在这样的林间行走?”俺禁不住急急发问。老李说:放心吧,差不多都是。说实在话,这样的高温户外,还真有些担心,更何况还有美驴“洋洋”同行。老爷们的脸黑就黑点吧,那美驴的脸晒黑了咋整。

小路天成,蜿蜒而上;两旁翠柏繁茂,奇石林立,晨曦洒落,光影婆娑,行走其间,十分惬意。脚下的岩石透着温润的光芒,路旁的柏树满布着厚厚的包浆。经年累月,真不知有多少驴友从此悠悠而过。人生没有白走的路,风雨兼程后,每一行脚印都是故事,回首皆是风景。朋友,只要能走,就让我们这样一直走下去吧……。
老李说:这段路,是今日驴行最陡的一段,其后都是坦途。陡峭只是相对而言,经过了泰山“西马峰、青州锯齿崖”,这样的路只能算是毛毛雨。品味着岁月雕琢如画的块块岩石,欣赏着不时映入眼帘的淡淡白花,谈笑间,很快上到一处平坦之地。一扭头,写有“凤凰台”三字的标识牌赫然入目。

难道这就是一直心心念念的“凤凰台”?老李笑着说:“如假包换”。“凤凰台”传说因有凤凰栖息而名,与对面的老君崖遥遥相对,共同扼守着风光如画的龙洞景区。老君崖上过数次,而凤凰台却是初来。“凤凰台上凤凰游……”站立崖边,眺望着龙洞周遭的山峦沟壑,苍翠山林,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诗句,悄然飘上心头。此地虽无金陵历史厚重、悠远,但纵览幽谷、深涧,峰峦、佛塔,轻吟诵唱太白诗句,抚今追昔,也是别有一番味道。
这“凤凰台”,是不是真有过凤凰栖息,已无从考证,常言道: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如此俊俏山势,能够俯瞰龙洞奇景的风水宝地,想来落过凤凰也是必然。遐思之际,忽见“洋洋”站立崖边,衣袂飘飘,变戏法般从兜里掏出一枚鸡蛋,高高举起,笑盈盈高声喊到:我找到凤凰蛋了!只把俺与老李喜的乐不可支。
盘桓片刻,依依不舍中,眺望一眼“报恩塔”周遭的山峦,沿山脊线畅然前行。柏林中山风习习,花香四溢,静谧清凉,漫步其中,神清气爽。喜鹊不时在头顶飞过,在路边的柏树上纵情欢唱,山谷中“啾啾”鸟鸣此起彼伏;蝉儿忽集体鸣唱,忽戛然而止,忽又“吱”一声怪叫,从身旁振翅高飞;清脆悠扬的“蝈蝈”声忽远忽近,梦幻迷离。这夏日清晨的“田野交响曲”,真是动听迷人。

行走在这样的柏林中,三人默不作声,尽情享受,唯恐惊扰了这美妙的时光。
大约半小时后,一直默默引路前行的老李,忽然大声说到:前面就是石林了!什么“石林”?这不都是柏林吗?“你再往树下看看!”循声望去,果见柏林下,竟密密排列着一座座的人工石塔,这规模、这气势,说是石林一点不过。这些石塔,无疑是驴友堆砌的,这大片成林的石塔,需要多少驴友,又要经过多少岁月才堆砌如此啊!没有虔诚,没有经年累月的执着,这石塔何能成林,何能有如此壮观的规模!?走近石林,“洋洋”迫不及待地来到一座石塔前,捡起地面的石块,小心地堆砌了起来,一边堆,一边嘴里念叨着些什么,其实不用猜,那一定是对生活最美好的祝福和祈愿。老李已经深入石林,此刻正围着一块怪石沉思,这石头像啥呢?看老李发呆的样子,俺忍不住大声说:像凤凰吧!老李闻听,急的连连摆手。一旁一直凝心垒石的“洋洋”,忽然头也不抬的说到:别猜了,这石头就像俺家的“小满”。这一说,仔细瞅瞅,这石头,还真像一只扭头回望山林的狗狗啊!



欣赏完石林奇观,沿林间小路继续前行,不想,走着走着,这山野小路竟变成了硬化路面,路上柏树几无,阳光直射,暑热难耐。这是到哪了?不禁疑惑起来。老李见状,急忙解释:就一小段,很快就拐入密林。顶着太阳,尽量从路旁松软的杂草中行走,也就十几分钟的样子,就汗流浃背了。如此的山野僻静之地,为何非要花钱硬化路面,保留点原生态不是更好?这样的路有谁来走,众野驴谁喜欢这样的路面。
在要接近下坡,近乎崩溃之际,循着路标“白云山、白云洞”方向,老李终于带俺再次钻入密林,霎时那份清凉重新溢满身心。
白云山两年前擦肩而过,白云洞据说曾有白衣仙人修炼,绿荫中,俺禁不住兴奋地加快了脚步。披荆斩棘,大步流星,7.39分,气喘吁吁中终于来到了“白云洞、白云泉”。但想不到,眼前的一切却让人十分败兴。触目所及,皆是断壁残垣,令人惨不忍睹。门口一块残碑横卧,也许从推到之际,就无人翻过来看看,那碑文都写了些什么;一棵构树,倚着残垣弯弯曲曲地疯长,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凄凉、无奈和些许的抗争。进入院内,幽暗的白云洞里,那有什么仙人修仙的影子,一地的乱石尘土,实在让人难以插足;贴着崖壁,小心地走近白云泉,残破的泉池,浑浊的泉水,有点辱没七十二名泉的名声了。

悻悻地走出洞门,路旁三间残破的石房,又让人平添了许多的伤感。
整理好心情,快速离开此地,路旁的野花,茂盛的植被,遮天蔽日的浓荫,让人很快兴奋了起来,十几分钟后,竟幸运地踏进了一片绿野仙踪。这里是一处山坳,应该是地下水丰沛的缘故吧,每棵植物都枝繁叶茂,青翠欲滴,许多高高的树干上,密不透风地缠着层层绿色的藤萝,地上长满了高高低低的杂草、灌木,几株不知名的白色野花,摇曳生姿,灿烂怒放。老李笑的合不拢嘴,直说:想不到白云山还有这样的奇景,“洋洋”更是兴奋,一句不言,只是举着手机,不停地摄录着眼前的美景。
此地太凉爽了,真不愿离开,好想在此坐下来,久久享受这份大自然的恩赐,让这旷野的绿,自由的风,伴一夏清凉。磨磨蹭蹭一番,终还得继续前行。眼前是一处上坡,此时艳阳高照,走在稀疏的柏林中,很快就大汗淋漓了。看小路还继续向山顶延伸,想想如果这样直晒,非中暑不可,急得俺不停地问老李,还有多远?能在树林中走吗?这路老李虽也初行,但事先功课做足,此刻迅速调整选择,从山腰树林中绕行。此路虽有些绕远,但躲开了太阳的暴晒,且路途平缓,二十几分钟后,8.18分,三人即欣喜地踏入了一处漂亮的小木屋歇息调整。

至此,计划中10公里的行程已经过半,看前方光秃秃近乎没有遮挡的山脊,行走其上肯定奇热无比,忍不住怯怯地提醒老李,走了一半了,从此下行马蹄峪可否?老李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只是一味的装聋作哑。看来,想偷懒早回绝对不可能了。
起步前行,老李果然没有选择直行马蹄峪的路线,而是顺着马蹄岭,带俺在烈日的暴晒下,执着地向佛峪方向奔去。说心里话,若不是为了欣赏马蹄岭那龟背样美妙的岩石,打死俺也不再前行。

在忐忑中起步,在痛并快乐中急行,也就一刻钟的时间,走下马蹄岭的时候,上衣已经完全湿透,那裤子也湿乎乎的令人难耐。
前方突然出现一双人影,走近看是一对登山的情侣,观其短裤、露背,无畏的穿戴,不得不说,这爱情的力量真是太伟大了!捡一处树荫下补水歇息,俺再次提出就此下山的问题,老李笑着说:这里不行,再坚持下,很快就到佛峪沟了,从那里下山清凉。
无奈中继续前行,老李、“洋洋”选择了在无路的树荫下探行,俺则选择了在暴晒中光秃秃的山路上疾行。晒就晒吧,让它一次晒个够!老李说:这树林里该走出一条路。我说:这要多少人,猴年马月才能走出。老李说:200人,一年吧。汗不停地流淌,点点滴滴从脸上滑落,伸出舌尖,舔一丝汗水,品味一番咸涩的味道,也把对户外的热爱和执着,刻在了心底。
9.04分,在炽热的阳光下,终于看到了希望,树干上飘扬的红布条,树枝上驴友悬挂的简易路标牌,都表明,该下拐去佛峪沟了。

标识牌注明:去佛峪沟有两条路选择,一条走三界碑(历下、市中、历城),需50分钟;一条直下,40分钟。俺虽然从未去过“三界碑”,但当老李征询俺选择那条路的时候,俺想都没想,就斩钉截铁地说到:直下。刚才暴晒下任性疾行,体力差不多已经消耗殆尽,不选择直行,还能如何!
浓荫下盘桓下行,虽无阳光暴晒,但曲曲折折,坡度较大的山路,下行起来,决没想象的那么容易。因迷路跟行我们下山的一双驴友,走了不到10分钟,就止步不前,坐在路边的岩石上喘着粗气,大声喊叫着让我们先走。俺也差不多是强弩之末了,只是靠信念坚持跟行。连滚带爬,一路狂奔,20分钟即下到了溪流淙淙的佛峪沟底。
钻出形如隧道般的灌木林,在一处驴友制造的积石挂壁前驻足,感慨、摄录一番后,顺河道在乱石、溪水间跳跃前行,22分钟后,终于如愿来到了“佛峪胜景”的位置。
“佛峪胜景”来过数次,但每一次感受都别有味道。以前来,多是金秋季节,多是从下而上。印象最深的是刚工作那年,与同事骑自行车一起来赏红叶;还有一次则是看了电视剧《白眉大侠》,傻傻的来寻剧中“徐良”的家。回忆中,不知不觉从沟底来到了北侧的崖壁平台。此处,视野开阔,林壑尤美,阵阵凉风扑面,耳畔水声潺潺,令人心旷神怡。此处非是传说中的“禹王台”,但论视野、乱风光、论体验,比那“禹王台”一点不差。顺着石阶缓缓而下,迎面就是著名的“禹王台”(又称钓鱼台)了,其上状若佛塔的“环翠亭”,在绿树环绕中神秘悠然。望望数十级高高的台阶,想想刚才已经饱览着四周的美丽风光,俺毅然舍“禹王台”而不入,义无反顾地向沟底而去。
一路走来,没有比这沟底更凉快的地方了。这里清泉、瀑布,绿树浓荫,山风阵阵,雀鸟啾啾,实在是一个极好的清凉世界。眼前著名的“佛峪瀑布”虽没汛期那样狂野,但二十几米高,三十多米宽的石壁,其上淅淅沥沥的流水,仍能让你窥见那飞流直下,震耳欲聋的壮观场面。“浴佛池”里注满了清澈的泉水,几位游客正在池中戏水,享受清凉。这“浴佛池”,怎么变成了百姓的“戏水池”,猛看见很不适应,很难接受,不过仔细想来,这酷暑之际,佛祖应该也是喜欢与民同乐的吧!离开“浴佛池”不远,即是“林汲泉”。栖居深崖,抱石滴翠,自金始即位列济南“七十二名泉”,更有《四库全书》主要纂辑人之一周永年,自号“林汲山人”,于此读书,并建“林汲山房”,嗨,这泉真是鼎鼎大名。将手伸进筑有三个龙头的泉池,冰凉的感觉瞬间传满全身,掬一捧扑在脸上,暑意全消。泉眼在崖壁顶端,闲不住的老李拿着喝空的矿泉水瓶,就要上去接水,见状,俺与“洋洋”毫不客气,将矿泉水空瓶一一甩给了老李。没过几分钟,就见老李抱着六七瓶灌满泉水的瓶子,龇牙咧嘴地从台阶上下来,似乎还浑身发抖。这是咋了,不就上几个台阶,接几瓶泉水吗?待俺接过老李递来装满泉水的瓶子,方恍然大悟,原来这老李是让泉水冰的啊。将两瓶装有冰凉泉水的瓶子放进背包,起步前行,后背尽是丝丝凉意,清爽极了。

离开“林汲泉”,拾级而上,很快就进入了灵台山半腰悬崖下的“般若寺”。寺院据传隋文帝时创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观崖壁石窟造像,历代石刻题跋,想来一度十分辉煌。不知何时,寺院坍塌,佛像尽毁,如今仅有近年新建的回廊,及一座清代遗构额题“佛峪胜景”的牌坊,令人不胜慨叹。“露华泉”还在静静流淌,散发着浓郁的乳香;崖壁上数不清大大小小的佛像,都在期待;回廊下两位口琴合奏的老人,奏出的动听乐章,似乎在说,快了,快了,“般若寺”重新辉煌的日子不远了。
惆怅与期待中离开“般若寺”,三人悠悠地向佛峪口走去。该出山了!老李说:时间太早了,我们去马蹄峪看看。马蹄峪有啥?这老李肯定是惦记着那老杜炖鸡了。既然老李要去,只有跟行。跟着老李从秘境中,监控下一阵急行,穿丛林,过草地,冲出两道封锁线,不到十一点,三人即坐在了老杜的葡萄架下,悠悠地摇起了芭蕉扇。老杜问:吃啥?老李不语。我说:不吃鸡,来几个青菜即可。老板娘说:那就凉拌个“人生菜”,韭菜炒个鸡蛋,小葱煎个豆腐。这饭店只有老杜和其媳妇经营,吃饭的几乎都是驴友、熟客。菜上的慢,驴友也不催,皆是悠然自得的聊天等待,时不时还与老杜夫妇天南海北地扯上几句。驴友与其就像一家人一般自在随意。“有冰镇大窑吗?”老杜说:没有,只有泉水浸泡的可乐!那也行,拿3瓶尝尝。拧开瓶盖,一口可乐下肚,那份凉意从上到下瞬间布满全身。嗨,这泉水可乐,比那冰镇可乐一点不差。但一瓶可乐下肚,感觉却更加的口渴,似乎那汗又要淌出来了。一抬头,看见了桌上老杜闷的一壶绿豆汤,赶紧取过来畅饮,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待到菜上桌时,俺已经喝了个水饱,也喝了个浑身通透,暑意是一点也没了。

老杜夫妇最得意的大菜就是蘑菇炖鸡了。这不,比我们来的还早的一对驴友,就点了蘑菇炖鸡。以往只知吃鸡,只知鸡香,哪见过杀鸡啊!就在我们闷头吃菜的时候,老杜去鸡笼抓鸡,捉出后提着准备宰杀。此时,那鸡发出了撕心裂肺般的哀鸣,听了让人毛骨悚然。谁说动物没有意识,谁说动物不会思考,这鸡显然明白了他即将面对的结局。鸡,以后俺真的有点不敢吃了。
这只鸡哀鸣的时候,其它鸡全都寂静无声,问老杜,老杜说:这是杀鸡给鸡看,否则那些鸡怎能听话。话一出,尽管是戏言,也让俺无言以对。老杜说:鸡养来就是吃的。是啊,想想整个生物链就是弱肉强食,人吃鸡的时候,可怜鸡的哀鸣,那鸡吃虫的时候,鸡可懂得虫的悲哀?鸡,只要是人养的,还是踏踏实实地吃吧!
茶足饭饱,沿着“凤凰台”下的密林小路惬意而归,抬手查看手表记录的运动轨迹,哈哈,想不到,这酷暑难耐的日子了,竟徒步13公里之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