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八一”建军节
猪头角驿站:海塘文化藏着啥秘密?
李伟华
2025年7月15日,夏日骄阳似火,炽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我怀揣着对海塘文化的无限憧憬,从拱墅区出发,踏上了前往钱塘区下沙的杭州红驿·猪头角驿站之旅。一路上,我的心情如同窗外不断掠过的风景,充满了期待与兴奋。
午后两点,阳光愈发炽热,仿佛要将大地烤化。当我终于抵达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驿站时,心中满是欣喜。热情好客的朱加高副站长已经等在驿站大门外。他是海军转业的老兵,单位退休后,在这里热心为大家服务。朱先生笑容满面地迎上来,向我介绍驿站外围的钱塘江。
朱先生一边走一边娓娓道来:“这里观潮可是大有讲究,不同的时段,潮水有着不同的风貌呢。”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抬眼望去,远处的钱塘江上,下游的下沙大桥与上游的九堡大桥横跨两岸,犹如两条巨龙卧于江面,气势恢宏。江对岸,一座高塔矗立,那便是中国水利博物馆,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水利文化的悠久历史。
朱先生还详细地介绍了杭州红驿·猪头角驿站的建立背景以及运营以来的点点滴滴。在他的讲述中,我对这座驿站有了初步的印象。原来,“杭州红驿·猪头角驿站”坐落在钱塘区观潮最佳之地——下沙猪头角坝附近,是目前钱塘江流域最大的驿站。由魏国幸先生任驿站站长,闫彦女士任书记,王水建先生和方茶珍女士任管理员。
一线潮、交叉潮、冲天潮,那波澜壮阔的景象,引得无数游客竞相前往。每到周末节假日,随处可见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协助驿站工作人员进行水文化宣讲、塘潮文化讲解、秩序维护、安全引导、应急救助等志愿服务,成为了驿站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猪头角,这个独特的名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内涵。它位于钱塘江北岸,其独特地形是由钱塘江潮水与内河水流的长期冲击形成的。潮水自东北向西南冲击,内河则自西北向东南冲击,江水与土地相互作用导致塌江,但唯有一处未坍塌,反而凸出江边,形似猪头,因此得名“猪头角”。这一地形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见证,也体现了钱塘江流域“潮涌沙沉”的典型特征。
而且,猪头角的名称还与民间传说紧密相连。传说中,这里是“潮神”的居所,因潮神护佑,这片土地得以保全,未随江水冲击而塌陷。潮神的传说进一步强化了“猪头”形状的地形特征,使其成为钱塘江畔独特的文化地标。
这一传说不仅赋予了地名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当地居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猪头角的名称经历了雅化过程。在萧山方言中,“猪”与“智”发音相近,为更文雅,当地人将“猪头角”雅化为“智格”,并沿用至今。这一变化体现了地名文化中“避俗求雅”的普遍规律,同时也保留了原始地名的历史记忆。
猪头角不仅是自然地标,更是下沙围垦历史的起点。历史上,在钱塘江江道北移过程中,南岸因潮汐冲击和坍江灾害导致农民无家可归,他们渡江至猪头角,在此定居并开垦土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猪头角成为钱塘江大围垦的重要节点,临平人在此围垦出下沙近一半的土地,奠定了下沙作为移民之城的基础。这一历史背景使猪头角成为下沙发展史上的关键符号,承载着移民文化与奋斗精神。
如今,猪头角已成为钱塘江畔的文化旅游胜地。杭州红驿·猪头角驿站以海塘海潮文化为主题,成为钱塘江流域首家特色驿站,提供文化展示、研学教育、公众服务等功能。作为钱塘江观潮的八大危险点之一,猪头角以“一线潮”“冲天潮”闻名,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潮水冲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猪头角的传说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使其成为传承历史记忆、弘扬水文化的重要场所。杭州红驿·猪头角旅游驿站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杭州市钱塘区之江东路与智格路口的钱塘江北岸海塘七格盘头附近。它地处九堡大桥与下沙大桥之间,上游已建有之江红驿系列15个驿站,交通十分便利,周边环境优美宜人。
走进驿站内部,恰巧遇到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任嘉雯、赖希雅、孙燚、褚星雨、王菊组成的“探海塘文化,悟时代精神”——文潮研途队暑假社会实践小组。他们分工明确,热情地向我介绍着各自负责的内容。从历代官员在海塘治理中的卓越贡献,到海塘遗产的珍贵价值;从下沙围垦抢险与加固的惊心动魄,到家用文物背后的生活故事;从沿江两岸村落的独特风光,到领导对水文化的深切关怀,每一个话题都深深吸引着我,让我领略到了海塘文化的博大精深。
505平方米的室内展示面积虽不算巨大,却布局精巧,内容丰富。捍海长城展厅里,一幅幅历史画卷展现着古人抵御潮患的英勇壮举,让我仿佛看到了先辈们与潮水顽强搏斗的场景;下沙堤塘展厅中,实物与模型相结合,生动呈现了堤塘的建设与发展历程,让我对堤塘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堡房及观潮文化廊道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海塘海潮文化互动体验机则让参观者能够亲身感受海潮的力量与魅力。海潮壁画栩栩如生,仿佛将汹涌的潮水带到了眼前;水文化书架上,各类书籍琳琅满目,等待着人们去探索水文化的奥秘。水文化交流会议室宽敞明亮,为人们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老兵驿站则充满了温情,传承着军人的精神与情怀。
此外,这里还设有浙江省海豹应急救援中心钱塘支队、杭州市钱塘区海豹救援中心工作室,为周边地区的安全保驾护航。 这座驿站由钱塘区建投集团、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杭州红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意义非凡。驿站是纯公益的,驿站投资和运行的费用全部由武警退伍老兵魏国幸同志无偿提供。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作为钱塘江流域最大的驿站,它独树一帜,是第一家以海塘海潮文化为特色的驿站,也是浙江省海塘安澜工程“安全 +”水文化的首个驿站。同时,它还是钱塘江流域海塘海潮文化研学教育基地和活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载着传承文化、教育后人的重要使命。
杭州红驿·猪头角旅游驿站自运营以来成效显著。它成为城市及周边居民、学生、游客了解海塘海潮文化的理想之地,人们在此接受文化熏陶,感受独特魅力,享受贴心服务。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等院校的60余名志愿者积极参与,为驿站运营增添活力。如今,这里已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展主题党日教育活动的热门场所。二年半内,215个单位或社会团体前来参观考察,75个党支部在此开展主题党日教育活动,累计6.6万余人次到访。 该驿站荣获众多荣誉:被浙江省省直机关文体协会词诗分会授予“创研基地”;被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授予“巾帼文明服务岗”;获评浙江省首批共富风貌驿、第三批浙江省二级旅游驿站;获评杭州市“共富风貌驿·江南驿”典型案例、杭州市级基层特色人文空间、第一批杭州市直机关党组织主题党日学践参考方案;被杭州市水上搜救中心海上分中心授予“猪头角救援站”;被钱塘区授予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公益组织、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被海亮学前教育集团授予“素质拓展实践基地”。
众多知名人士纷纷到访。2024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程渭山、海军原副政委邬华扬中将、浙江省原政协副主席陈艳华等先后前来考察或视察;浙江省教育厅党组书记陈春雷、杭州钱塘新区党工委书记金承涛等也到访过。2023年,世界生产率科学院院士吴学新、32507部队熊政委等也曾来此。此外,钱塘区月雅河小学学生来此感受文化魅力,浙江传媒学院、中国计量大学、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志愿者来此参观学习并讲解,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参加猪头角坝防潮护潮活动,守护这一文化遗产。
驿站时光美好,但生活中总有意外。2024年8月7日0时18分,浙江杭州下沙派出所接群众报警,称朋友酒后跳入某大桥河道,人不见了。
民警高忠迅速出警,辅警叶冲、王云峰也紧急赶往。现场,落水男子的朋友焦急告知,男子跳河后很快被冲到河道中间不见踪影,他们五六人已沿河道找了一圈无果。因河道宽近23米,水流湍急,水位最深8米,河岸边也有2米,且天黑无照明,视线受阻,高忠将警力分两组,以落水点为中心沿水域两侧地毯式寻找。
一个多小时过去,仍未发现男子。高忠安排警力继续寻找,同时与赶来增援的杭州市钱塘区海豹救援队分析情况、调整策略、扩大搜救范围。凌晨2点40分左右,救援队兵分两路,叶光民队长带3名队员驾快艇和冲锋舟从基地出发前往出事水域;魏国幸秘书长带5名队员驾救援车辆和装备增援。拉网式搜寻时,在桥下桥墩处发现意识尚清醒但体力透支的男子。救援队携带装备,经近三小时的努力,成功救起男子。男子称自己不知发生了什么,睁眼已在水中,后拼命乱游抱住柱子等救援。男子被120送医,生命体征平稳,已无大碍。
参观结束后,我与朱加高副站长及研究生们在茶室畅谈社会实践、社会公益等正能量话题。也希望更多的服务社会。
杭州红驿·猪头角驿站,是海塘文化的亮丽名片,是文化展示窗口,也是传承创新平台,历史与现代、文化与教育在此交融,带来难忘文化之旅。我期待农历八月十八观潮节,能来到这里欣赏钱塘潮的壮丽。
2025年7月15日
作者:李伟华,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书画院院士、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浙江开明画院院务委员、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会员、杭州伟致书画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