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写:
邓玲俊 —— 与宝岛歌星谐音的地质兵战友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在江西抚州东区乡虎圩乡(82届)战友的记忆里,邓玲俊的名字总带着一丝别样的亲切与遗憾。这个与宝岛歌星 “邓丽君” 谐音的名字,属于一位曾在地质勘探队默默奉献的普通子弟,也属于一位用青春和生命丈量大地的退伍军人。
邓玲俊,他皮肤黝黑,身材偏中,体型健硕。如果不熟识他的人,你很难把这个名字和其外貌联系在一起。1981年的金秋十月,邓玲俊的人生轨迹与虎圩乡紧紧交织。作为原国家地质勘探队912大队驻扎在虎圩乡的子弟,他从小听着钻机轰鸣、看着勘探队员翻山越岭,对 “找矿” 这件事早有懵懂的向往。这一年,他借着虎圩乡的入伍指标参军,成为驻福建某部队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入伍后,他被分配在该团三营部有线电话班。当过兵的人都知道,炮兵部队最艰苦的兵种非电话兵莫属了。野外数千米徒步收放线、电话杆攀爬固定以及定点找点等每一个项目都是高强度的体能和技能的训练。晴天汗如雨,雨天泥裹身,几乎是他们工作训练的常态。也正是因为部队的磨砺,让邓玲俊从青涩少年成长为坚韧的男子汉 ,更养成了 他“不怕苦、不服输” 的性格。
数载军营生涯后,邓玲俊退役回到地方,回到父辈们工作的地质大队。根据当时“哪里来哪里去”的政策,退役后他就此正式成为一名地质勘探员。从此,他的身影穿梭在东乡的丘陵、钻进深山的褶皱里,背着仪器、拿着地质锤,一蹲就是几小时观察岩层。同事们总说:“小邓干活儿有股子‘犟劲儿’,再难的勘探点他都要跑到位,再模糊的矿脉他都要理清楚,这些都是他在部队当兵攒就的宝贵财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工人最苦数地质队,文化宣传数乡村放映员。众所周知,做为地质堪测大队,他们过的是“蓝天当被,大地为床,走南闯北,四海为家”的苦行僧生活。不久后,邓玲俊战友所在的地质大队,因矿情所需撤往鹰潭某地。那时候我在外地工作,每每回到家乡都会和战友们小聚。记得有一次同年度东乡战友聚会时,有细心的战友在盘点历届东乡战友聚会缺席人员时,邓玲俊的名字赫然在列。此时,战友陈琪(和邓玲俊曾在三营部)的一句话惊煞众人:邓玲俊都“走”了好几年了。据悉,在一次野外作业中,邓玲俊和同事涉水过河时遭遇突发山洪。为了保护队友和设备,他奋力将同伴推向岸边,自己却被湍急的水流卷走。当队友们找到他时,他的手还紧紧攥着记录数据的本子 —— 那上面清晰记录着当天勘探的岩层结构和采样数据。那一年,他年仅 32 岁,生命永远定格在勘探路上。
一晃,我们这一批战友复退也有几十年了,每每战友聚在一起时提起邓玲俊,总爱说:“这个与邓丽君名字谐音的战友,虽说名字很女性化,但这个人非常阳刚。” 如今,这个与 “邓丽君” 名字谐音的战友,虽然走了,但他成了东乡战友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它不仅是一个名字的巧合,更是一位平凡英雄用生命诠释了地质人的坚韧与热血,也成了东乡战友心中另一种“永恒的歌声”。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