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忠魂:冀东抗日英烈王平陆
一罗培永
在冀东大地的崇山峻岭间,曾回荡着一支抗日武装的号角声。华北抗日联军第3军区1支队司令员王平陆,便是这号角声中最嘹亮的音符。1938年,这位将热血洒在故乡土地上的指挥员,用生命践行了对民族的誓言,成为冀东抗日烽火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从爱国青年到革命火种
王平陆出生于河北迁安一个农民家庭,自幼目睹山河破碎的苦难,心中早早埋下了爱国的种子。青年时期,他接触到进步思想,深知只有推翻压迫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1933年,日军侵占冀东,家乡的土地上燃起狼烟,烧杀抢掠的暴行让他悲愤交加。他毅然放下手中的农具,串联起志同道合的乡亲,在秘密联络点里举起拳头,誓言要“把鬼子赶出家园”。
那时的冀东,抗日力量尚在萌芽。王平陆白天是田间劳作的农民,夜晚则化身革命的火种,在各村镇间传递抗日传单,发展抗日骨干。他常说:“咱庄稼人脚下的土地,一分一厘都不能让给外人。”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亲和力,他很快拉起了一支数十人的抗日自卫队,用土枪、大刀守护着家乡的安宁,这便是后来华北抗日联军第3军区1支队的雏形。
冀东烽火中的“铁拳头”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冀东的抗日斗争进入新阶段。王平陆带领的自卫队被编入华北抗日联军,他任第3军区1支队司令员。这支由农民、矿工组成的队伍,虽然装备简陋,却有着最坚定的抗日意志。王平陆深知,要对抗装备精良的日军,必须靠智谋取胜。他根据冀东山地的特点,创造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游击战术,时而突袭日军据点,时而破坏敌人的交通线,让侵略者疲于奔命。
1938年初,日军在迁安一带增设据点,妄图扼杀抗日力量。王平陆决定主动出击,打掉位于青河沿的日军哨所。这个哨所盘踞着一个小队的日军,配有重机枪,易守难攻。战前动员时,他指着哨所的方向对战士们说:“那里是鬼子的眼睛,挖掉它,咱老百姓才能睡个安稳觉。”
热血洒故土,英名照千秋
1938年1月7日夜,寒风卷着雪花掠过冀东的山岗。王平陆带领30余名战士,借着夜色掩护向青河沿哨所潜行。接近哨所时,他率先攀上围墙,挥刀砍倒哨兵。战士们紧随其后冲入院内,与日军展开激战。枪声、喊杀声在寂静的夜里震彻山谷,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晕头转向。
就在战斗即将胜利之际,据点内的日军残余分子架起机枪扫射。王平陆见几名战士被压制在墙角,毫不犹豫地抓起一颗手榴弹冲了上去。他高喊着“跟我上”,试图炸毁机枪阵地,却被敌人的子弹击中腹部。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棉衣,他踉跄着倒下,却仍不忘指挥战士们:“别管我,快撤!保存力量!”
战士们含泪突围,将重伤的王平陆抬回根据地。在临时救护所里,他强撑着最后一口气,拉着副司令员的手说:“队伍……不能散……鬼子迟早会被打跑……”1938年1月8日,这位年仅31岁的抗日将领永远闭上了眼睛,他的鲜血,永远留在了他誓死守护的冀东土地上。
王平陆牺牲后,1支队的战士们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在冀东的山林间与日军周旋。他们带着司令员“不把鬼子赶出去绝不罢休”的遗志,打了一场又一场硬仗,成为冀东抗日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铁拳头”。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偷偷在他牺牲的地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王平陆司令员殉难处”,每逢清明,总会有人带着鲜花和烈酒来看望这位英雄。
如今,青河沿的硝烟早已散尽,取而代之的是宁静的村庄和金黄的稻田。但冀东人民从未忘记,80多年前,有一位叫王平陆的司令员,用生命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抗日的火种。他的故事,就像山间的松柏,历经风雨却愈发挺拔,提醒着每一个人:脚下的和平,是无数英烈用热血换来的,唯有铭记,方能珍惜。
烽烟冀北起苍黄
跃马横刀赴国殇
夜袭青河寒敌胆
身先壁垒洒热血
卅年壮志凝青史
百战英魂护梓桑
今日山川皆锦绣
犹闻战鼓震山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