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历史的军垦精神
——新疆纪行(十)
葛国顺
早就听说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一座记录着伟大历史篇章的殿堂——新疆军垦农场(又称新疆建设兵团),这次去新疆可不能滑去目睹屯垦戍边历史机会。因而,参观位于石河子的军垦博物馆成了我们新疆旅游的最后一站。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新中国屯垦戍边史为主要研究及陈展内容的国家二级博物馆。前身是石河子军垦博物馆,于1988年筹建,1989年成立,原国家副主席王震亲笔题写馆名。博物馆采用了实物与图片相结合的布展方式,再现了兵团创建、发展的全过程,充分展示了在半个世纪的奋斗中,兵团儿女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凝成的“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奋进”的兵团精神和“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
门前雄伟高大的王震将军雕像映入我们的眼帘。踏入其中,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穿越时空,走进那段激情燃烧、战天斗地的岁月,深刻感悟着军垦先辈们用热血与汗水铸就的军垦精神。犹如打开一幅新疆生产建设及开发的历史画卷,了解感人至深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物群体,览阅一部神奇而壮伟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史故事。
1950年2月,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石河子,拉动了“军垦第一犁”,创建了比共和国仅小一岁的石河子新城。为了建设这座军垦新城,第一代军垦人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冬夜宿苇棚子,汗水浸透的棉衣结成坚硬的冰壳;在烈日炎炎的盛夏,为躲避蚊虫叮咬,他们用黑泥涂满赤裸的躯体。经费紧张,没有蔬菜,建设者们连续几个月用盐水和辣椒面下饭,没有碾子和石,部队只好煮麦粒和玉米充饥。正是他们的不辞艰辛、孜孜不倦精神,才撑起了石河子城市的骨架,如今的石河子以是到处干净、整洁、花团锦簇,特别是开发区,道路宽敞、高楼鳞次,市政府庄严肃立。市政府前的市民广场清秀、优雅,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我们请的讲解员,据说她还是军三代。进入第一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巨大的图画,上面是各级领导人来新疆视察的图片。大厅一侧的墙壁上悬挂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4 个师的简介,另一侧是占了一面墙的巨型浮雕,是军委屯垦成边的命令。
再上二楼,陈列的每一件展品都像在低声讲述那个充满挑战的岁月:农工家庭陈列室里,老式的木床、粗布被褥、简单的家具,无不透露出军垦人朴素的生活;农耕文化陈列室中的石磨、播种机、康拜因,见证了兵团人开荒拓土的艰辛;曾经他们用这简陋而笨拙的工具开拓了着我们的园地,军垦儿女用自己年轻的身躯铺就了兵团辉煌的业绩,尤其那幅雕刻“军垦第一犁”已成为兵团精神、军垦精神的象征;毛泽东思想的文献陈列室内,泛黄的书籍与珍贵照片共同诉说着兵团人在党的指引下,将荒漠变为绿洲的壮丽篇章;改革开放与新时代陈列室则展现了兵团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奋进历程……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展览按照历史编年体与专题相辅相成陈列体系,精心设计了序厅、“安边固疆、继往开来” “艰苦奋斗、开创基业“改革开放、开拓进取”“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和尾厅一“弘扬兵团精神、书写时代华章”等六个部分。通过1500余幅图片、1500多件套文物实物、多媒体显示屏、触摸互动场景、油画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展现一代又一代兵团人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些物件,这些展品,一桩桩,一件件,馆内收藏着大量珍贵的文物,每一件都蕴含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当你看见那生产用的工具、那房子、那拖拉机、那树,那上课的场面那马灯,它们象被历史尘封的画卷依次摊摆在我们面前,诉说着兵团儿女不朽的传说。一把把老旧的坎土曼,硬是在荒漠上开辟出一片片绿洲。还有一件补满296 块补丁的军大衣,不仅是衣物,更是军垦战士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仔细探索每一件展品背后的历史,他们的目光中透着敬仰,心中涌动着对先辈的崇敬之情。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传递着文化的力量。在这里,我看到了当年老军垦们用锄头蘸着无数的汗水,书写出了建设边疆的颂歌,用兵团精神书写出了悠长高亢的西部赞歌。我们要感激老军垦,是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生活的奇迹,改写着人类的历史,在万分艰苦的环境下,默默无闻地奉献……如今,兵团精神的延续,也感受到了红色基因的血脉相连。走出博物馆,阳光依旧明媚,但心中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兵团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要以先辈为榜样,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5.7写于草页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