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人生中的乡愁
——《余光中散文精选》读后感
作者:王业松
诗人余光中(1928-2017)的诗《乡愁》情真意切,被选入中学课本,家喻户晓。提到余光中就联想到《乡愁》,提到《乡愁》就想到余光中。1972年的《乡愁》成了余光中的名片。乡愁是什么?“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表现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作者的乡愁在大陆。不但《乡愁》闻名于世,余光中人生中的乡愁也比比皆是,真是文如其人,诗如其人,其人如诗,其人如文。
在2000年写于高雄的《思蜀》,一看题目就与乡愁有关。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抗战时期幼年逃避战火而随父母迁居重庆悦来场。作者说:“在我少年记忆的深处,我早已是蜀人,而在其最深处,悦来场那一片僻壤全属我一人”。作者回忆了朱家祠堂,这是逃难时全家居住的地方。作者说:“半世纪后回顾童年,最难忘的一景就是这么一盏不时抖动的桐油昏灯”,“尽管一灯如寐,母子脉脉相守之情却与夜同深”。作者回忆着在抗战时期12岁的他去朱家祠堂十里之外上青年会中学。52年后,与当年同学重逢北京,“两个乌发平顶的少年头,都被无情的时光漂白了,甚至要漂光了”。
在2006年写于高雄《片瓦渡海》一文中,作者32年之后重上重庆朝天门,”白首回望,虽然水非前水,但是江仍故江,而望江的我,尽管饱经风霜,但世故的深处仍未泯,当年那川娃儿跃跃的童心。60年后,作者到悦来场寻根,但他“岂能奢求母校和故居依旧,痴痴地等一个少年回家”。作者面对江水,“冥想过去悠悠的岁月”。带回当年全家安身的朱家祠堂的一片瓦当,这片瓦飘洋过海放在台 湾的家里,让“逝去的童年依依,还留下美丽的物证”。作者在这次离开重庆时去看望行动不便的同学、曾任《重庆晚报》总编辑石大周,两人已经握了手了,但这样分手,心有不甘,又回身走向沙发,将石大周紧紧抱住,直到两人都留下了泪。
作者1969年5月创作的《伐桂的前夕》,读者从中听到作者对消失的乡愁无奈的呼唤。他曾经居住过的家,“经过拆屋队一星期的努力,都已经夷为平地”,“只留下一堆瓦砾,木条,玻璃屑”,“只留下了一片朦胧的废墟”。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对失去旧居,失去的桂树的深切情感:“月桂树啊,这是你最后一次清芬”,“只要机器占领这城市,牧神就死了”,“只要霍霍的链锯声升起,绿色的共和国就亡了”。
作者在1977年3月写的《思台北,念台北》中显露着浓浓的乡愁,对台北的厦门街和水源路,都留下作者的脚印和指纹。“每一条窄弄都通向记忆深深地厦门街,是我的回声谷”,“珍藏着你一颗颗一粒粒不朽的回忆”,“我成了想家的台北人”。作者说,“愿我记忆中的岛城在开路机铲土机的推进下保留一角半隅的旧区让我循那些曲折而玄妙的窄弄幽巷步入六十年代五十年代”。
作者在1964年《逍遥游》中无限感慨地说:无论我站在多高的楼房“也眺望不到长安”,“当我怀乡,我怀的是大陆的母体……当我死时,愿江南的春泥覆盖在我的身上”。
2001年,作者到山东大学讲学,主人安排参观黄河,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觉得不忍”。作者穿着带着黄河湿泥回到高雄,此时才把鞋子上的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
作者在散文中几次提到“乡愁”两个字。在《伐桂的前夕》说:“这岛屿,是海波镶边的一种乡愁”。在《思台北,念台北》中说“一句话,撩起我多少乡愁”。在《思台北,念台北》中作者说:“乡愁一缕,恒与扬子江东流水竞长”。在《逍遥游》中说“有一种时间的乡愁,无药可医”。
回过头来,再读余光中的《乡愁》诗,让人想起了在此诗之前8年于右任(1879-1964)在台 湾写的爱国诗作《望故乡》,此诗作于1962年,发表于1964年。
该诗曰: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于右老是张学良元配夫人于凤至的父亲,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这首刻骨铭心之作,深深表达了作者的乡愁。
诗人之心相通,英雄所见略同,爱国情怀传承,民族复兴必成。
2025年7月14日
作者简介:王业松,男,1934年生,汉族,江苏省泗阳县人。1963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
王业松先生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荣毅仁同志的秘书,还是当年周恩来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曾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领导,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等职。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和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江苏淮安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理事、南京大学北京校友会中文系分会理事、龍翰影业、麒麟读书会、泰山读书会终身顾问和麒麟读书会作家联盟终身荣誉主席等。几十年来,笔耕不辍,曾多次在《中国旅游报》、《对外大传播》、《中华工商时报》、《淮阴日报》、《淮海晚报》、《宿迁日报》、《宿迁晚报》、《中国报道网》、《中国食品安全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网、联合国亚洲文化艺术家联合会主办的《亚洲财富国际交流》月刊,以及南非出版发行的《非洲时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整本散文集已经在喜马拉雅音频中发表。凡当代国内外重大问题无不在其笔下得到及时反映。2005年至今出版了《王业松文集》、《桃源心语》、《期盼》、《拜托》、《追求》、《倾听》、《呼应》、《感动》和《向往》等九卷散文集,计300万字。其中《王业松文集》和《拜托》散文集分别获江苏省淮安市2006-2007、2012-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龙多不治水》一文被中国散文学会评为2009年中华老人诗文作品集一等奖。《雨中送魏巍》一文2010年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王业松辞条(简介)2010年被中国散文学会编入《中国散文家大辞典》。《雨中送魏巍》、《缅怀李一氓学习李一氓》等作品2010年被编入《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淮海抗日根据地》和《壮丽东南第一州》等文集出版。作者虽年近九旬,但仍激情满怀,对人民的心声十分关切,对祖国的前途十分关心,对国际发生的事十分关注。站在舆论前沿,书写时代主旋律,读者可从中听到人民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膊。
《文化强国·大家风范》名家专栏
终身顾问:王业松
总顾问:
董山峰 阎雪君 耿建华
肖霖生 许莎朗(香港)
李 浩 赵林云 孙春亭
逄金一 赵洪祥 张希木
柏承恩 李式法 戴永夏
陈志铭 王培元 傅先河
编委会主任:戴思翰
编委会副主任:
紫轩 王桂平 静轩 王宇鹏
总编:戴思翰
本期轮值主编:紫轩
编辑:寒烟 子墨
投稿邮箱:djffzb@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