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峰华夏六大金牌杂谈:观世与省思之2036篇
观村办食堂之象,省政策落实之思
近日,村办老人就餐食堂的现实乱象,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政策落实之路的曲折。国家推行这一利好政策,本意是为农村老人送去生活便利与温暖,每餐2元补贴,是对老人的关怀,更是对乡村和谐的助力。可实际情况却是,超九成食堂流于形式,开办不过两三天,拍照、发视频后便草草关闭,全国试点不足8% ,与2026年扩展至50%的计划差距悬殊。
为何好政策在落地时遭遇 “肠梗阻”?或许,部分基层执行者对政策理解浮于表面,将其当作 “面子工程”,拍照留痕、应付检查即可,并未真正思考如何为老人谋福利。也可能是基层资源有限,开办食堂涉及场地、食材、人力等成本,持续运营压力大,在缺乏长效保障机制下,难以维持。还有可能是监督环节缺失,政策落实后,没有有效的监督体系去跟踪食堂运营情况,让形式主义有了可乘之机。
农村老人为乡村发展奉献一生,晚年渴望的不过是便捷、温暖的一餐。好政策若不能落地生根,不仅寒了老人的心,也折损了政策的公信力。要让村办食堂真正成为老人的 “幸福餐桌”,需多方发力:基层干部要转变观念,吃透政策精神,以服务老人为核心,而非搞 “形象工程”;要建立可持续的资源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捐助、村集体合理统筹等方式,解决运营成本难题;更要完善监督考核体系,引入村民监督、第三方评估,对形式主义零容忍,让政策在阳光下运行。
村办老人食堂的落实困境,是基层治理诸多挑战的一个缩影。唯有以真心换实效,以制度保长效,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润泽乡村老人,让每一份善意都抵达人心,让乡村振兴的温度,在一餐一饭间切实传递。
卞文峰老师简介
卞文峰,教育名家、收藏大家、优秀作家、著名诗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60—— )。
学术历程:
从事中学教育20年,33岁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后任职于教育智库(中央教科所民办教育中心)、南洋教育集团、教育科学出版社系统,在教育科研、编辑、产业等领域深耕45载。
学术建树:
著有《教子方略》等18部著作,发文6866篇,积极推广与践行幸福教育和超常教育体系,被誉为“最接地气教育家” 。
文化担当:
华夏珍宝馆掌门,守护十七类六万八千件藏品,致力于文化传承。
社会兼任:
在教育战略、隔代教育、超常教育、幸福教育等多个领域担任重要学术职务。
文学修为:
日照市作协会员、《中华好诗词》编委及理事,词作入《词林正韵》。除教育与收藏主业外,散文与古诗词创作功底深厚,为中华好诗词编委评定的两位著名诗人之一。

编(作)者简介:艾兰,曾用名蓝雪花,本名王凤,山东临沂人,1979年生于山东德州禹城。微信qq1184902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