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我们走正路
作者/惠武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就是说,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影响深远。
我的母亲没有念过一天书,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地地道道地农村妇女。勤劳节俭,认真细致,宽宏包容,坚韧刚柔是她一生品质的的真实写照。
我的继父是四六年参加革命的地下人员,他为人正直,仁和宽厚。是一个阅历丰富,知识渊博的人。
在我们兄妹成长的过程中,继父更是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他对我们总是和风细雨式的说教,引经据典的灌输道理,从不横加指责,厉色相对。
母亲总是说继父对我们的管教过于宽泛。她说:“太过宽泛,会娇纵娃娃不知改正错误的习性。要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做人的规矩和道理,明白是与非的界限,要让他们长记性。”
而继父总是哈哈一笑说:“ 慢慢来,孩子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路要一步一步走,道理要一点一点懂。孩子的成长,就好比栽树,要细心地浇水培土,慢慢地修剪多余的枝桠,这样,树才不致长歪。”
相对于继父的细水慢浸式的说教,母亲则有她传统式的不容置疑的家教道理。母亲给我们的教育不仅是严厉的,而且是全面的系统的,不仅只限于生活与行为方面,而更注重于我们的品德和习性方面的规范培育。从小就给我们灌输要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感恩和帮助别人等等人生常识。教育我们要成为正直诚实、吃苦耐劳的劳动者,不能想着靠歪门邪道和投机取巧去生活。
记得有一次路过别人家杏树下面时,我禁不住那满树黄澄澄的金色果子的诱惑,便爬上树摘了几颗杏子,装在衣袋里跑回家,恰巧被我母亲看到了。
在母亲严厉地追问下,我只好说出是在谁谁家的树上摘的。没想到,我的这一行为,使她大为生气。她一边数落着我,一边又拽着我的手,去杏树的主人家里交还杏子,赔情道歉。
好在那家大婶通情达理,听了我母亲的述说后,嗔怪我母亲说:“小孩子哪有不嘴馋的。不就几个杏子嘛,让娃拿去吃吧。”
可母亲却不这样认为,她说:“这不只是几个杏子的事,这是关乎他的品行好不好、能不能走正道的事。’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娃娃虽小,但这种坏毛病,千万不能沾染。”
在我后来谋生的过程中,曾有一段从事财会工作和企业法人的经历,每年有数千万元的资金从手头经过。母亲会不失时机地叮嘱我一定要牢记:“不是你的东西千万不能拿,不能贪占便宜。钱再多那是公家的,不是你的,不要有非分之想。本本分分地挣工资,老老实实地做事情,清清白白走正道。”
“拿别人的手短,吃别人的嘴软。花自己挣的钱,心里踏实,对后辈儿孙好。要行的端,走的正,千万不能沾染坏习惯。要管住自己的心,自己的嘴和自己的手。一个人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不能骄傲不能翘尾巴。”
相比母亲朴实无华,触手可及的说教,继父则引古论今地为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致跌跤,而旁证侧引地为我们指出成长的道路上,可能存在的绊脚绳或者陷阱。要我们引以为戒,洁身自好。
他经常给我讲述刘青山,张子善贪污腐化的教训;讲述三反五反和打老虎的运动中,那些平时搞贪占的人,在运动中过不了关,整日唉声叹气,坐卧不宁甚至哭天抹泪地可怜情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个发生在东汉的典故,是继父经常挂在嘴边的语录。
他说:“要记住,任何时候,贪赃枉法的人,腐败堕落的人是永远没有藏身之地的。和经济打交道的人,首要具备的是心正和手净。手脚不干净,心术不正直的人,是不能和钱财打交道的。天底下的钱财多的是,那都是有数的,世界上哪有没有来路的钱财呢?不是你的东西,就不要有非分之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行的端走的正,任何大风大浪和过关考验,都不会把你怎么样。”
继父的热心助人,在我们当地一直受到人们的称道。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他在任村医疗站司药近十年的时间里,用自己的补贴,先后给本村付不起医药费的村民垫付医药费达三千多元。至今,上了年纪的知情人,还在感念他的古道热肠。
这就是我的继父和母亲为我们走向社会和人生的正道所树立的榜样。虽然他们已经远离我们而去,可他们给予我们的教诲和示范,却始终伴随着我们,影响着我们,是我们永生难以忘怀的。他们寄望与我们,不图出人头地,不图多么富有,惟求平安和睦,守规守法,诚实劳动,育好后代,勤谨行稳。惟有这样,才是做人之要,立世之道。
正是有父母的谆谆教诲相警示,有父母修身齐家的精神做指引,才是在其后几十年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虽然也遇到了不少的磕绊和磨难,甚至是骇浪和陷阱,但我们始终淡泊名利,心平气静,虚怀谨慎,平安行稳没有跌跤,清白坦荡地在各自的生活领域和岗位上为国家,为社会和家庭,兢兢业业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多次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赞许与褒奖。
这就是父母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和人生标杆,它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永远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