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文苑诗歌散文选粹文/安殿轩
巨龙横亘峰峦上,固守边陲万里城。
营驻全军防外寇,速传烽火报危情。
经年刚毅雄姿健,举世骁强威武名。
钢铁长墙昭宇宙,江山社稷永升平
安殿轩,男,汉族,山东省金乡县人。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济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直属分会会长,金乡县诗词楹联联协会副主席。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诗词楹联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
二、新岁种梦文/大山
雪花开满年的枝头
春风朗读朦胧的诗句
星星落进酒盏
举杯问英雄:功名几何
无数不可攀爬之山 相继巅覆
那些不可逾越之河 干涸成田
凡心所向
梦想必达
四季都是人生课堂
珍惜每一个闪亮的日子
暮雪白首,落在此生
平凡的精彩,我亦方寸未乱
拓展心头的领地
栽种一万株玫瑰
开出异常,地老天荒
挂上年龄的勋章
自己为自己加冕
河流在眉尖上流淌
文/大山
独步,这条故乡的河
流水傻傻 不顾一切
星光杳杳,明月怯怯
青山灼灼,峰头雾锁
柳风轻薄,窈窕一番诱惑
曾经流水照鸳鸯
此刻游子正漂泊
少了你一个
空间的遥远没改变心的距离
因为,有一千条微信连结
无法追溯的脚印
成了纠心的隔舍
刚走上桥头
水就涨了
刚开始想你
雨就大了
刚撑开雨伞
心更寂寞
恍惚,身体里有雷震
难按压,欲激发
赵峰,笔名大山,山东济宁泗水。爱好文学艺术,曾经在报纸,杂志和网络平台发表小戏剧本,曲艺段子,小品,散文,诗歌等作品,鲜有奖状证书。
三、泗河长卷 文/ 钱玉珍
踏上长廊,便与泗河并肩
看一部史书,在波光里舒展
安澜的章节里
它曾默数过千年帆影
把沧桑,酿成河床下的暖
每一道波纹,都是岁月的标点
文化的墨迹间
故事在图文间流转
那些被时光打磨的片段
是文明的密码,被轻轻保管
生态的画卷上
新绿与清波正唱和着婉转
今日的蓬勃,是大地的礼赞
让古老的河道,流淌着新鲜的期盼
这条河,曾把故事埋进河床
如今借长廊铺开纸张
邀每双驻足的眼睛
读懂泗河的过往,与向往。
四、太平洋风云
文/李洪挺
误判东大美利坚,十九联军西洋窜。
俄乌中东还不够,欲望地球肚里咽。
时下局面不同往,扯皮拉旗赔不赚。
如若刺刀见了红,别悔失手霸崩盘。
李洪挺,男,山东省泗水县人。曾在《山东文学》、《悦读》、《济宁文艺)》、《三峡》《中国散文网》、发表作品。《春 天的祖国》获《诗路精英》- -等奖《四渡赤水》获第六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
五、《热 热 热》
文/李绪庭
又臭又硬的柏油路热成软蛋,
又凉又滑的老冰棍热得冒汗,
树上的知了儿热得吱吱喘。
老天啊!老天,
你是否要把一城生灵都热憨?
太阳公公懑红了脸:
你开着空调吹风扇,
像个奶油小生经不起考验。
真金不怕火炼,
睁大眼睛看一看——
站路上的警花越热越鲜艳!
李绪庭,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济宁市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发明的“机动车行驶棋”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92.3.032606);调研论文《对城区静态交通管理的探讨》荣获济宁市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报告文学《向阳花开别样红》获济宁市报告文学一等奖;《二级坝上的交通卫士》入选大型图书《交通安全》论谈。
六、难忘绿皮火车文/殷秀奎
长龙响笛记忆稠,少年壮志待从头。
穿越黄河当北漂,跨过大江做南流。
低廉票价民情恤,寻常人家路费筹。
高铁驰向新时代,不忘绿皮心境游。
殷秀奎,山东泗水人,供职于企事业文化工作,热爱诗歌散文创作,作品见诸于企事业文化杂志报刊以及各媒体头条等。曾在《中外诗人》,《天地万物网》,《稻田文学社》,《海昌民间文艺》,《泗水大众》等发表诗歌散文,曾被评为华金集团十佳通讯员,撰稿于《泗纸简讯》《华金报》。
七、太空快递赞
文/李德举
天舟九号入苍穹,太空快递已开通。
天上人间乐共享,科技强国建奇功。
李德举 山东省曲阜市人,爱好文学,曾任山东华金集团通讯员,是《华金报》主要撰稿者之一,在《中华纸业》等刊物发表稿件多篇。为宣传企业文化,提高华金品牌作出了突出贡献。现主要针对现实作一些小诗,和各位文学爱好者交流
八、七律·闲吟
文/赵祥友
五十年来一梦香,春花秋月伴时光。
闲敲古韵诗词赋,偶作新篇趣味尝。
家道和风人走运,江山盛景国呈祥。
浮生正值流年好,总把逍遥就夕阳。
赵祥友,山东淄博高青县人,毕业于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文学系(自学),曾担任乡村教师多年,喜欢诗歌创作,曾在地方报纸上及网络平台发表诗歌多篇,爱好书法,对古诗也有涉猎
九、子卿诗歌三首
A 进发梵净山西线
那晚,凝视梵净西游记~“乡”当好耍
生活的琐碎,在印江遗忘又瞬间凝聚
我把生活的边角料,放置他乡的案头
第二天,又重新抬起了头,紫薇树
静默,以他积蓄了1380多年的风雨
推开天上的乌云,在树下悄悄祝福
借力向西,路上枝繁叶茂
热烈又喜欢,穿越棉絮岭
剪刀峡,蘑菇石就在眼前
一路向阳和充盈,按下快门键
红云金顶喲,照片已帮我定格
这趟心灵之旅才是生活的剧场
B看完村戏上梵净山
田间地头的事
永远 离不开万里江山
锄头、铧口,弓腰、走位
荡起儿时的记忆
从一个舞台走上另一个舞台
老的、少的、中年的
一招一式,一举一动
都随乡村的季节晃动
晃绿了人间,周而复始
短视频滑过,不如现场感受
你呀,每挪动一步
都是牵扯,在声声祝福中进入梦乡
当阳光洒满床头的时候
戏外之音,正向黔东大地蔓延
激励我们勇攀武陵山脉最高的山峰
只为看清脚下的路
C长号唢呐
那天,我从都市来
来印江看村戏
一路草木发芽
油菜花在欢笑
远山渐小,车流如潮
蜿蜒的小河流向山的那边
我按捺不住山的那边
关于村戏的传说和追逐星光的少年
其实我也是其中一个
看完村戏攀登梵净山西线的一个
途经杜鹃花海
任凭时光翻炒万卷书山。
子卿,贵州省金沙县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贵州省诗人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作家报、墨染千秋等报刊网络平台。诗观:诗是艺术化的生活,亦是生活的艺术化
十、620城际车里的幸福絮语文/钱玉珍
泗水到济宁的620城际公交,像一条灵动的绸带,二十分钟便在两座城间轻盈往返。一个周六的下午,汽车开到金庄站牌,门开合间,上来了6个中老年人。看得出他们是从济宁来泗水赶集的,拉杆包都鼓鼓的,长长的大葱,用绳子拴在拉杆上。上车坐稳后,便热闹地聊开了。“今天金庄集的芸豆嫩得能掐出水”“还是城关集的摊子全,连南方的菜都能见到”,话语里裹着市井的鲜活,哪个集市的脾性,早被他们摸得门儿清。
车厢后排,一对老夫妻挨着坐,丈夫声音洪亮,妻子眉眼温和,正慢声细语地说着什么。阳光透过车窗,在他们鬓角的银丝上镀了层暖光。男人说得起劲:“退休后第一次来泗水,还是孩子们开车拉着来的,不然我这老骨头,真得在城里转晕了。七十年代那阵子的影子,早没影喽。”
人笑着补充:“孩子们也退了休,家里没啥牵挂,她身子骨越来越好,这公交又方便,出来转转,不光腿轻快,心里更舒坦。”车厢里的谈笑声还在继续,混着窗外的风,像一首轻快的歌,唱着日子的红火,也唱着时光里那些温柔的变迁。
我按捺不住内心的热情,主动当起了解说员。手指划过一幅幅画面,声音里满是自豪:“泗水县历史研究会组织我们参观过泗河长廊。当漫步在泗河的长廊之上,像是踏入了一部鲜活的史书。长廊分为安澜泗河、文化泗河、生态泗河三个篇章,图文并茂地讲述着泗河流域的往昔与今朝。古老的泗河,曾是岁月长河中默默流淌的见证者,如今,它的每一段故事、每一次变迁,都被精心地呈现在这长廊之中,诉说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着当下建设发展的累累硕果,为这条古老的河流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泗水人民和八方游客来宾开辟出一处了解泗河、读懂泗水的全新天地。”
我兴致勃勃地问:“泗水的景点,你们都去过了吗?”一位六十来岁的男士接过话茬:“这里景点多得看不过来哟!像我们上了年纪的,每次来也就挑一个景点逛逛,就近看看北城海岱名川、圣源湖公园,感受感受闲适安逸;伏羲公园也不错,去那儿寻寻文化根脉。年轻人精力足,就爱往万紫千红度假村、安山寺跑,还时常爬爬风仙山、龙门山,在山水间走一走、逛一逛,钓钓鱼,一天的安排别提多丰富了。”
我笑着点头,继续补充:“咱们泗水可不简单,省城济南叫泉城,咱们这儿是‘泉乡’。全县遍布八大泉群,沿着泗河两岸,在7个乡镇里星罗棋布。这些泉姿态各异,水质清得能见底,这样丰富又独特的泉水景观,在国内可不多见。”我又接着介绍:“还有这几年新开发的景点,等闲谷艺术粮仓、东仲都。以前,这些小山村破旧又落后,后来一批有情怀、有本事的创业者汇聚于此,村子彻底变了模样,集观光、产业、休闲、娱乐于一体,成了乡村旅游的典范。东仲都村的老党支部书记,身残志坚,还受到过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呢!”听到这儿,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赞叹之声不绝于耳。微风拂过,带着泗河独有的水汽,仿佛也在讲述着这片土地上源源不断的传奇 。
他们谈论着泗水的名吃,烤羊的油香还没在话语里散尽,我便忍不住接了话头——泗水的好味,可不止这些。“要说烤地瓜,得往银座商城东边去。”我笑着细细道来,“过两个路口,闻着那股子甜得发糯的香气,路南准有个烤炉,守着炉的是位快七十的宋太香大姐。做这生意四十多年了,心眼热乎,烤出来的地瓜也真对得起这名儿,‘太香’!”这话逗得满车人都笑起来,眼角眉梢都漾着馋意,仿佛那外焦里绵、金黄流蜜的地瓜就在眼前,甜香顺着车窗缝都要漫进来。
一位老同志接了话:“俩钟头的路,不算啥,搭个功夫就到了。泗水山清水秀的,有得玩有得吃,捎些新鲜特产,回家还赶得上包水饺。”可不是嘛,车站墙上贴着各乡镇的大集表,哪村哪天有集,配着哪班车,他们早记得门儿清,像揣着张活地图。
“那各位最爱赶哪个集?”我好奇问。“礼泉!”“故县!”“金庄还有城集!”声音此起彼伏,争先恐后的,像是在数自家宝贝。“交通方便的就常去,太远了一天忙不过来。”有人补充道。
我想起坐车的经验,便嘱咐:“再来啊,避开礼拜和节假日。那时候人挤人,车也满,平日来多舒坦,跟坐专车似的。”“你这女同志可真好。”有人感慨,“泗水人是实诚善良。”夸赞里带着热乎气,他们又好奇地问起我的工作。
“我在县老年大学工作,为老人们服务,现在退了。”我笑着说,“每礼拜六回泗水,去乡村儒学讲堂做些公益。咱泗水历史久啊,泗河文化从这发源,儒家文化也从这扎根,把这些好东西传下去,是正经大事。”
话越说越投缘,彼此间的生分早散了。临了,还互留了电话号码。“下次来,我领你们去圣源湖畔看看老年大学,再到家馨家政大院,尝尝最地道的泗水火烧。”
车窗外的风景一路往后退,车厢里的笑声却没断过。说不完的泗水新貌,道不尽的风土人情,不知不觉间,济宁的站牌已在前方招手。
钱玉珍,女,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泗水县洙泗文化、历史研究会会员,乡村儒学讲堂讲师。爱好写作。撰写的《我的母亲王在英》、《最可爱的人》,山东快书《孝敬》,歌曲《抱抱妈妈》等作品,曾被《济宁日报》《泗水大众》《老干部家园》《泗水文艺》《泗水政协》《学习强国》等报刊媒体采用。多次被评为全市“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被选拔为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
十二、雷锋精神王杰精神永放光芒 文/ 井明新
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王杰精神,7月19日晚,济宁市读书协会在泡宝产业园运河书屋举办第259期“周三晚”公益课堂。济宁市读书协会副会长、《书友文苑》主编谭桂昂老师以《两个精神放光芒,红色基因永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雷锋精神王杰精神的时代价值》这一红色文化主题,结合自己从军24年,又有幸与英雄王杰同为工程兵部队工兵班长的人生经历,倾情讲述了多年来学习雷锋精神王杰精神的实践,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感悟,现场气氛反响热烈。
非常荣幸能在现场聆听谭桂昂老师关于学习雷锋学习王杰的专题讲课,听完他的课,让我十分触动。诚如谭老师所言,雷锋精神王杰精神为时代所需要,必须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谭老师讲的两个精神放光芒,第一个便是雷锋精神放光芒。
雷锋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土,对于大家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亲笔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雷锋精神家喻户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对全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都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长大的,又是出生在那个年代,所以,从心里充满了对雷锋的敬仰之心。
什么是“雷锋精神”?已故的周恩来总理为雷锋同志的题词:“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短短数语,对雷锋精神作了高度的概括。
为什么一个普通战士会有如此之高的精神境界?为什么在物质条件比较困难的年代会创造出如此之高的精神财富?听了谭老师的讲课,又重新学习了雷锋同志的英雄事迹之后,我找到了答案。
雷锋精神源于雷锋的特殊身世,源于他强烈知恩图报的感恩思想。
雷锋是个孤儿,旧社会父母被地主老财压榨而死,是共产党解放了他,让他吃上了饱饭,供他上学读书,有了做人的尊严。也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报恩的愿望,他将心底蕴藏的朴素阶级感情,升华为一种更高的境界。“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他在日记里多次抒发这种感情。正是这种感恩思想的升华,驱使他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默默工作,无私的奉献,在合作社他是好社员,在工厂他是好工人,在部队他是好战士。
雷锋知恩图报的感恩思想,是我这次听谭老师讲课和重新学习雷锋同志的英雄事迹后的一个重要新收获。
记得上小学时,经常模仿主席的字体,用粉笔将“向雷锋同志学习”几个字写在我家堂屋的墙上面。1969年参军入伍后,更是时时处处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那是一个闪光的年代,是一个学习雷锋的年代,是一个永远让人怀念的年代。 如今雷峰精神已播种在人们的心中,在时间中得到了检验。你看,穿着红色马甲的年轻人奔波在大街小巷,有的在道路两旁做自愿交通引导,有的清扫城市公园维护公共环境卫生,有的为路人理发,有的为路人修自行车,有的到养老院做义工奉献爱心……一桩桩、一件件小事使雷锋精神发扬光大,聚成了精神世界的满天繁星。这一切,并不仅仅是些普通的年轻人,也不仅仅是一个组织活动中的志愿者,而正是朴实、真诚又乐于助人的活生生的雷锋啊。虽然我并不认识他们,但我从他们炯炯有神而又自信的双眸中看到了善良的微笑,从他们真诚的态度和熟练的动作中看到了一股真正的、实实在在的雷锋精神,一种常态化了的自觉习惯。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首镌刻于我幼小心灵里的歌曲,虽已传唱了半个多世纪,但是每次听到,仍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鼓舞人的精神。这首“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还要继续唱下去。
谭老师讲的两个精神放光芒,第二个便是王杰精神放光芒
今年7月14日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牺牲58周年纪念日,为深切缅怀英雄王杰的伟大壮举,不少地方举办王杰精神宣讲活动,纪念英雄王杰英勇牺牲58周年。早在两年之前,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46个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其中王杰精神被第一批纳入。 王杰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山东金乡县人。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今邳州市张楼乡)组织民兵军事训练时,在炸药包即将爆炸的危急关头,王杰纵身一跃扑向炸点,用身体掩护了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生命安全,献出了自己23岁的年轻生命。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王杰亲笔题词,对王杰及“两不怕”精神给予高度赞扬,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
要学习王杰精神,那么,什么是“王杰精神”? 具体来讲就是:王杰同志“一心为革命”的理想信念,“两不怕”的战斗精神,“三不伸手”的高尚情操,“四个自问”的人生境界,永远以一种昂扬的姿态屹立于民族之林,永远不会为时代所淘汰。体现王杰精神的“一二三四”,即:一:一心为革命;两不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伸手: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四问: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痛苦?
铁血军人,就要有一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男儿血性。要有一种平时忘我,战时忘死,英勇善战的“精气神”。“两不怕”精神,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已成为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王杰的三不伸手精神是所有共产党员的一面镜子。我们要照好王杰精神的这面历史明镜,将王杰同志的精神深刻领会和充分运用,真正将三不伸手落到实处。王杰同志的“四个自问”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特别针对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切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雷锋精神王杰精神仍然作为优秀的文化力量永远流传,不断发扬光大。谭老师主讲完毕,按照惯例,由读书协会为谭老师颁发了讲课荣誉证书;济宁市著名的书法家、画家、篆刻家、作家向谭老师赠送了书法、国画、篆刻、文学作品。随后少先队员、中学生们和退役军人艺术团的演员们,还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歌颂雷锋王杰的诗歌。
“周三晚”公益课,在集体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中结束。
听了谭老师的课,眼前总浮现雷锋王杰的光辉形象,联想起诸多学英雄的往事,于是加以梳理辑成一文。
井明新,笔名老井,山东省泗水县人。中国散文网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理事
本期制作人
张燕
图文编辑
刘友朋
《鲁源文苑诗歌散文选粹》作者/鲁源文苑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