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舍小酥糖
路边
童年的宜兴人大约都吃过徐舍小酥糖,我也不例外,那酥甜美味每每想起来都使人条件反射会流口水,那时生活条件差,平素是不买零食的,我在舅婆家,过时过节有亲戚来,有时就会有徐舍小酥糖,舅婆只舍得尝一点,多半就是我们孙辈这些人帮吃了。
徐舍小酥糖不仅是宜兴人的至味美食,不然同治皇帝就不会钦点太监到宜兴来专办了。据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古韵流芳》介绍,清同治三年,徐舍小酥糖被选为朝廷贡品。被选为贡品的徐舍小酥糖良性循环更上一层楼,从此小品借龙风,誉满神州南北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名商大店也有专柜销售。
徐舍小酥糖是一种茶食,不是因为成了贡品而好吃,而是因为货真价实精工细作而成名,因为名声远扬,连皇上也知道了,肯定也尝了,一口吃下来香甜软酥,确实不错,这才列为贡品。据说那时的京沪粤新婿上门,节礼里有徐舍小酥糖,丈母娘便会高看三分。
徐舍小酥糖创制于徐舍百年老字号裕和泰(后改名豫和泰)店,店主是李慕才,糕方作头是徐才理。那时的糕点作坊在全国可谓是富千达万,要想在这富千达万中独树一帜求得生存和发展,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时的人都敬畏,头顶三尺有神灵,食品制作如孝亲。虽然小酥糖是卖出去的商品,但必须像制作给自己的父母食用一样,你给自己父母吃的东西能马虎吗?所以那时没有弄虚作假的问题食品。李慕才的要求又更进一步,终于把徐舍小酥糖推到了众王之王的高度。
徐舍小酥糖制作一讲料重,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偷工减料不能出好货。他的配方据说是五三二:白糖五份,芝麻三份,富强粉二份,再加骨子。二讲工精:工精的第一步先做“唯我独尊”,唯我独尊又叫骨子,是酥糖的骨架。将糯米洗净蒸熟榨汁放进锅里,再加入琥珀状麦芽糖烧熬成浆,待浆冷却成冻胶时摔打成块。第二步做“云烟轻粉”,云烟轻粉就是酥料,将芝麻洗净、沥干和炒熟,然后加白糖和同样炒熟的富强粉一起舂碎,然后过筛去粗。第三步是“万蛮朝宗”,就是将云烟轻粉铺在案板上,把唯我独尊放上去,反复地摊开、揉捏和��拢,最后使唯我独尊和云烟轻粉合而为一,酥粉里有骨,骨糖里有粉。第四步是“雪落云片” ,雪落云片就是切片,切片时也要多人合作,切的切包的包,用白杏连纸(后改用糯米纸)随切随包,因为酥糖不随即包是会坍塌的。洁白如玉的长方块小酥糖每包大小也有标准,数二十八包称一下,刚好是一斤,这就是功夫。徐舍小酥糖多在春秋季节生产,其时要关好门窗,不是保密,是云烟轻粉实在经不起风吹。
解放后徐舍小酥糖也与时俱进走上了集体化生产的道路,又因为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而扩大了需求量,所以产量大增,年产量达到了十余万斤。1985年,由徐舍供销社食品一厂和徐舍粮管所天然营养保健食品厂生产的“豫和泰”和“苏蕊”牌徐舍小酥糖,分别获得了无锡市供销系统和无锡粮食系统优质食品一等奖。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油画:罗淑健的画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