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滕县魂:王铭章与122师的最后坚守
一罗培永
1938年3月17日,鲁南大地春寒料峭,滕县城墙在日军炮火中摇摇欲坠。城中心的师部指挥所里,一位身着灰布军装的将领正紧握着望远镜,镜片后的目光穿透硝烟,落在城外黑压压的日军集群上。他便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师长王铭章,此时距他殉国仅剩最后几小时。
王铭章出生于四川新都的一个耕读家庭,自幼便听闻先辈们保家卫国的故事。成年后,他毅然投笔从戎,在川军队伍中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严明的军纪,一步步晋升为师长。在他的心中,军人的天职便是守护国土,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辞。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日军集结重兵南下,企图打通津浦线,攻占徐州。滕县作为徐州的北大门,成了敌我双方必争之地。当时驻守滕县的正是王铭章率领的122师,而他们面对的是配备了坦克、大炮和飞机的日军精锐部队。敌众我寡,装备悬殊,所有人都知道,坚守滕县意味着什么。
战斗打响后,日军的炮火如同雨点般落在滕县城墙上,城墙瞬间被炸开了一个个缺口。王铭章站在城楼上,沉着地指挥士兵们还击。他对身边的将士们说:“我们身为军人,守土有责,滕县就是我们的坟墓,只要还有一个人,就不能让日军前进一步!”将士们深受鼓舞,纷纷拿起武器,奋勇杀敌。
日军一次次发起冲锋,都被122师的将士们顽强地打了回去。城墙下,日军的尸体堆积如山,而122师的伤亡也越来越惨重。粮食和弹药渐渐短缺,将士们只能用大刀、石块与日军展开搏斗。王铭章亲自带着卫队冲上战场,与士兵们并肩作战。他的手臂被炮弹碎片划伤,鲜血染红了军装,却丝毫没有退缩。
3月17日下午,日军突破了滕县的东门,大批日军涌入城内。王铭章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他召集剩余的将士们,高声说道:“我们已经完成了阻击任务,现在,我们要与滕县共存亡!”说完,他举起手枪,带头向日军冲去。
在激烈的巷战中,王铭章不幸被日军的机枪击中,倒在了血泊中。临终前,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喊道:“杀贼!杀贼!”将士们看到师长牺牲,悲愤交加,更加奋勇地与日军拼杀,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王铭章和122师的将士们用生命坚守滕县四天四夜,为后续的台儿庄战役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壮举感动了无数国人,蒋介石亲自为其题词“死重泰山”,毛泽东也高度评价了他们的英勇事迹。
如今,滕县的土地上早已硝烟散尽,高楼林立。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80多年前,有一群英勇的将士在这里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赞歌。王铭章和122师的将士们虽然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了后人前进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鲁南三月起烽烟
孤垒巍然抗寇先
血溅残垣凝赤土
魂萦危堞护幽燕
川军浩气惊天地
滕县忠魂照史篇
四日坚守家国卫
丰碑永屹泰山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