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史书为何无邾城记载的原因探讨
文/戴 志
2025年7月12日
魏晋时期的史书记载赤壁之战时,未记载赤壁山以北故邾城,此事一直困惑着三国文史爱好者们,笔者综合分析,得出以下十一种原因以作抛砖引玉,寄望得到读者们的进一步补充。
原因之一,查询史料证实,古代史书对大型战役的命名,多以战场核心地貌特征名而命名,这在学界早已形成共识,比如:东汉末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战址在安徽牟中县,当年的弁中县城与官渡战场核心渡口,仅三公里之隔,而此战役未被史官采用‘‘弁中’’二字来命战役之名。
原因之二,古邾城(今黄州城北禹王城),虽为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女王城和邹鲁邾国迁徙之地,两汉时属江夏郡,但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其军事与政治价值已大幅衰落,在长江中游的政治中心地位和影响力锐减。
原因之三,据《水经注·江水》记载,邾城在西汉后逐渐沦为“边城”,因地处江北平原,无险可守,且常年受江水泛滥影响,人口稀疏,未形成稳定的军政中心。
原因之四,赤壁之战时,曹操25万大军主力浩浩荡荡沿长江水道顺江流推进,气势恢宏,信心十足地满以为凭人多势众,在短时间就可辗压式灭掉孙刘联军,故将主力先锋和指挥部,直接设立在樊口叙对岸的赤壁矶一带,以利于速战速决。邾城紧靠长江,曹军依赖水军机动性,可在邾城设立粮草给养补给点,相对而言,战场地位不突出。
原因之五, 江南孙刘联军依托南岸樊口(今鄂州市樊口)等临江要塞布防,邾城不在双方攻防的核心区域,自然难以进入史料记载。
原因之六,赤壁之战的核心是长江江面的水战与两岸直接对峙的营垒(如南岸樊口孙刘联军营地、北岸龙王山赤壁及周边曹军大营),战役进程高度依赖长江水道攻防的核心江段,而邾城离赤壁核心战场距离十里远,被记史者勿略为:邾城只是主战场的辅助性边缘地带。
原因之七,从鄂州市博物馆馆藏简牍可知,联军的火攻准备、诈降行动均围绕“舰载物资”“中江举帆”展开,战场局限于樊口至赤鼻矶之间的狭窄江面(宽约1.5公里),双方兵力集中于临江矶头与战船,史官记史时,无暇也无需涉及八里之外的邾城。
原因之八,古邾城若未作为曹军屯粮、驻兵的据点(现存考古未发现相关遗存),则与战役无直接关联。史书记载“惜墨如金”,仅会记录与战事直接相关的地点(如江北赤壁矶、江南樊口),对无关区域自然略而不述。
原因之九,后世地理变迁与史料传承的选择性。东汉至今日,长江黄州段河道经历多次改道,古邾城的位置可能因泥沙淤积与江岸崩塌发生偏移,其与赤壁战场的空间关联在后世逐渐模糊,导致史料未特意标注二者距离。也使近代史学家在论说赤壁之战时,对旧邾城勿略不记,因此,在百度和AⅠ等科技平台上,就难以找到赤壁之战与故邾城的相关信息。
原因之十,现存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载(如《三国志》、《江表传》)多源自魏晋时期的官方史与私家著述,编纂者更关注战略决策、关键战术与核心地点(如赤壁、夏口、蒲口、樊口、柴桑),对战场周边次要地名的记录缺乏动力,邾城因无直接战事关联,未被纳入记载范畴。
原因之十一,古邾城因战略地位有限、未卷入赤壁之战核心战事,且受史料记载的选择性影响,故未在现存文献中与赤壁战址形成关联。这一现象恰恰反映了古代战争记载的特点——聚焦核心战场与关键节点,而非周边所有地理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