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育人 激发子女孝心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感恩父母”文学作品大赛参赛作品感动父母
刘志永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510520)
一、赛事背景:全国性征文活动与家校联动的契机
2025年母亲节与父亲节期间,《文学与艺术》《世纪经典》《中华精英文化》等刊物联合发起第十届“感恩父母”文学作品大奖赛,旨在通过文学创作唤醒青少年对亲情的反思与表达。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文秘专业刘志永老师积极响应,组织学生们以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小小说、报告文学等形式参加比赛,将课堂写作训练与德育实践相结合。比赛组委会创新性地引入“文章阅读量、点赞量、评论数”等影响力作为评奖的参考指标,要求作品不仅需文学性,还需具备一定的社会传播价值,以此扩大赛事的影响力。这一设计促使学生主动将作品分享给父母、转发至家庭群、发布在社交平台,形成家校协同传播的良性循环,通过评选优秀作品强化了家校情感纽带。
二、创作实践:从文字到情感的深度联结
1. 多元体裁表达孝心
学生们创作的作品涵盖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小小说报告文学等,如魏雨杭的获奖散文《无言》,以细腻笔触刻画父亲沉默背后的付出,被评委赞为“于无声处见惊雷”,该文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2024级现代文秘D班的陈思思同学借鉴冰心《纸船·寄母亲》的经典意象,创作的《爱之藤》通过具象化描写传递抽象情感,在第二十届青少年冰心文学广东省征稿活动中荣获一等优秀作品。
陈晓纯同学的作品《箬寄新程》同样获得一等优秀作品。
2. 传播策略与家庭参与
为提升数据指标,学生将作品转发至家族群,父母亲友的点赞评论成为情感反馈的“温度计”。一名家长留言:“原来孩子早已读懂我的艰辛,只是羞于开口。”这种互动模式让比赛超越文学竞技,成为亲子沟通的桥梁。
三、教育成效:孝心觉醒与家校共育的双赢机制
1. 学生视角:从“被动写作”到“主动感恩” 的情感重构
参赛学生初期多将创作视为课业任务,但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回忆细节(如父亲“力大无穷”的臂膀、母亲“剪去的白发”)重新审视亲情, 在细节挖掘中触发情感觉醒。如陈思茵同学的作品《母亲的针脚》通过缝纫意象解码母爱,写道:“写作本文时我才发现,母亲的唠叨原来是爱的密码。”
2. 家庭反馈:代际对话的破冰与情感共同体构建
家校协同模式打破传统德育的单向灌输,形成双向情感流动。多位家长表示,子女的作品让他们首次感受到“被理解”。一名父亲在评论中哽咽:“孩子说‘男人的肩膀’是我的象征,我才知道自己的形象如此高大。”作品在亲属圈的传播形成“情感扩音器”,家族群的集体围观更强化了代际情感认同,部分家庭因此修复长期隔阂。
同学们通过文学创作激活情感,构建起“感恩认知”;家校协同模式下,父母从“教育旁观者”转变为“情感参与者”,实现了现代德育“双向互动”理念的达成。
四、社会反响:从校园比赛到文化现象的裂变传播
1. 媒体传播与公众共鸣的涟漪效应
郭凤珂同学的作品《夏蝉与银丝》,将蝉的短暂生命与母亲的白发(银丝)并置,形成“脆弱vs永恒”的张力,这种双重隐喻通过生物现象具象化衰老过程,具有强悍的视觉冲击力。
胡政红同学的作品《藏在辣酱里的爱》,以辣酱为载体,将味觉的刺激性与离家的乡愁绑定,食物在此成为情感实践的场域,隐喻血脉联结,实现了从生理感受到文化认同的跃迁。
林舒兰同学的作品《亲情的温度》, 用体温计冷感仪器测量亲情,通过“科技理性vs情感感性”的对比强化对父母爱的主题。仪器越精确,越反衬亲情的不可量化,以克制叙事激发深层共鸣。
罗伊宇同学的作品《藏在硫化车间里的父爱》,将橡胶硫化过程(高温高压)与父爱的淬炼并置,职业特征成为情感修辞,使父爱更加具像化。
郑泽宏同学的作品《无声的王国》,聚焦听障父亲的“手语宇宙”,将生理缺陷转化为独特的表达体系,通过对立元素强化表现力,无声反而成为爱的超语言。
许铭丹同学的作品《褪色相纸里的银河》,通过老照片的褪色过程,将个体记忆(母亲年轻时的眼眸)对接母亲日渐衰老的意象,用时空折叠手法,表达了对父母的恩情。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同学们的近百篇作品平台展播、家族群传播后,触发80后父母、00后子女的代际对话,引发社会对“沉默式父爱”“唠叨型母爱”的讨论。有读者留言评价:“这些文字让天下父母看见自己的影子。”
2. 赛事升级的教育生态价值
据悉组委会计划将优秀的参赛作品结集出版,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拟联合比赛组委会,探索“文学+艺术”的感恩教育新路径,实现孝亲文化的多模态表达。
2023级现代文秘A班的李书琪同学作品《怀集祠堂家风临》还获得了中共怀集县纪律检查委员会颁发的“爱家有梦·炫廉清风”主题征文三等奖。
五、反思与展望:孝心教育的三维进阶路径
1. 评价机制的科学化改造
当前依赖数据指标的规则可能引发“刷票”争议,未来可增设“情感真实度”“原创性”等维度,采用“体验报告+影像佐证”模式。
2. 深化家校合作
建议开设“家长评阅团”,让父母直接参与作品初选,通过家庭参与巩固教育效果。
3. 延伸至生命教育
将“感恩父母”与“珍爱生命”结合,提示孝心教育需关联生命价值。
结语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证明,将赛事转化为情感实践生态,孝心从道德规训升华为生命体验,文学赛事能成为家校协同育人的有效载体。当文字成为情感的媒介,孝心便从抽象概念化为具体行动,而父母与子女的双向奔赴,正是德育最美的风景。
作者简介:刘志永,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广州大学管理学硕士;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广东锦诺律师事务所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