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歌,活成一束光
——读黄卫平散文集《揽一片锦绣》随感
作者:黄凤娣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读黄卫平散文集《揽一片锦绣》,果然是也。粗读,便被她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真善美所吸引;细嚼,更是折服于她在散文创作中对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娴熟运用及自然流露的豪迈气概。她行万里路,写千般景,表一种情。她用热爱,串联起人生最美的风景线。
黄卫平几十年如一日,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无论是站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还是调到韶关外事侨务办公室工作,再到后来当了侨刊《粤北乡情》副主编,她都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游历,在游历中不断书写,在书写不断成长,在成长中不断感悟人生。她在《秀之内涵 魅力丹霞》开篇写道:因为接待工作的关系,我数不清上过位于仁化县的丹霞山多少次,十次、二十次——然而我从未对她厌倦过,每次都陶醉其中,每次都为之心动”——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自己的坚持与热爱,诠释了什么是“物随心转,境由心生”的人生哲理。攀爬同一座山,随行的人不一样,站的位置不一样,看风景的角度不一样,欣赏到的景色自然是“日新月异”。黄卫平这种“推陈出新”,不厌其烦的工作精神及对丹山秀水的无限眷恋,令人心生敬佩。
工作之余,黄卫平便会听从内‘心的热爱,跟随自己的脚步,体验与解读不同的民俗风情。她穿过旷野的风,沿着《千古烟云丝绸路》,《心驰凤凰城》,《感知永州》,感遇《小石潭记》,诵读《江雪》,策马《内蒙古五原》,抵达《如霞如炎吐鲁番》,在美丽的《喀什古城》,写下《川藏行日记》和《中甸藏区印象》,用独一无二的《龟兹文化》《一壶煮沸信天游》,与黄河对唱,与黄土高坡对饮,《醉在湘西》如梦如幻的沱江灯火里……
黄卫平与山结下奇缘。她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我。攀爬丹霞山,阅读长白山,探访《五指山 槟榔谷》。她《在贺兰山下》,《刚好生日那天叩开“南天门”》,深情地《呼唤圣山》,并振臂一呼:《给我一个山魂》吧!黄卫平为何会发出憾人一呼?那是因为她爱山,渴望成为一座山。她曾在《给我一个山魂》中写道“美的都在山里。山造就了美的一切——树木、溪水、花鸟、虫鱼,还有人。我感到山的宽厚、山的丰富、山的灵气。山的力量正在转移到我的身体里来,然后在我心里不容阻挡地滋生和流延……”,她毫不夸张地赞美着被山之绿泡洗过的灵魂是何等的洁净;她毫不掩内心诚挚的祈求:给我一个山魂吧!这些,既忠于她内心的说真话,抒真情;又表达了她对梦想的追求与坚持。在黄卫平身上,可以印证一句话“谁说女子不如男?”她在《徒步走华山》一文中写下道:“研讨会结束,各地人员自由组合参观景点,起初充满雄心壮志报名上华山者不下10人,可是到最后确定并启程时,竟‘缩水’至3人”,由此可见黄卫平是个“巾帼不让须眉”之人,她有胆有识。她在攀爬华山过程中如此写道:开始攀“千尺幢”、“百尺峡”以及“老君犁沟”。千尺幢是峭壁上的大裂缝,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百尺峡”是壁立的孤峰,两壁相逼,须攀铁索而上。“犁沟”则是陡崖上的石壑,自下而上,直如一条细细的引绳,深不见底。接着过“擦肩崖”即上天梯。天梯垂直90度,高约七八米,绝壁挡道,攀铁索而上,犹如登天。行约一公里,便到“苍龙岭”。此岭两旁是万丈深壑,势陡如削,仅二三尺宽的岭背形如龙背,上下长逾1500米。”华山之险,每走一步都胆战心惊。她却胆大心细,克服重重困难,把“我日前为此行临时购买、仅穿了不到一天的护士鞋,已经完全磨损,彻底‘挂掉’了。”她不仅平安往返华山,还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华山的奇、险、俊、秀。她在文中还写道:“我细细记下这段经历,为的是将来可以美美地回望39岁时的自己:“什么是天险?什么是坚持?什么是自豪?”如此,她便给出了自己人生最美的答案。
黄卫平热爱的,又何止这些呢?她工作之余,会去《烟台看海》,会到《南麂岛一日》游,她遇见了祖国《最美的海岛海滩》。她在游历中,悄悄地爱上了《“香格里拉”的高原圣湖》;爱上了大漠《胡杨黄金时》那“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胡杨,感叹“胡杨树染黄了天,染黄了地,仿佛整个世界,都变成金色的”;她爱上了《胡杨庇佑的部落》里那最大年龄民间歌舞组合“刀郎演唱组合”;她爱上了《雪域边陲》的“喀喇昆仑公路”,沿途的戈壁、雪山、峡谷、草原、湖泊、河流,是多么的纯粹自然,美不胜收;她爱上了《地质奇观》的“雅丹地貌、温宿大峡谷、“中国最美触库公路”、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卫平用细腻的笔触,把“眼见为实,耳听为详”,用浓墨淡彩一一刻录下来,并感叹:“人的视野,永远无法抵达所有的自然空间。我这辈子貌似有些见识,其实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粒沙尘。”在大自然面前,她发出一声感叹:人啊,是何其渺小!由此可见,作者平时为人是何等的谦虚与低调。
在游历中不断感知历史,读懂历史,还原历史。黄卫平通过对《“红二代”的寻访》,看到了《蔚蓝天底有碉楼》,看见了《琼海英名》。她《走进大帅府》,郑重其事写下《伪皇宫里的思绪》、《热河笔记》、《最后的王妃》和《孔林 令人惊叹的故事》。在《走进大帅府》,作者感慨:“台湾至今仍未回归祖国,绝不是张将军所希望的。”她又在《后记》中写道:“今年五月,我随老同学选择探索黄河文化特别线路,第二次游山西、陕西后,游了‘走遍全国各省’(除台湾省外)的最后一站——宁夏。”“除台湾省外”,短短五个字,刺痛多少中华儿女的心。从南游走到北,从东游走到西,从少年游走到古稀之年,还是没能够登上台湾宝岛,实现人生夙愿。从中可以看到黄卫平埋藏在心底的落莫与遗憾,她内心又是何等的盼望着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这何尝不是所有中华儿女心里的殷切期盼呢?
黄卫平曾在《瑞丽城的燕子社会》感触良多:我不知道这千万燕子来自何方,是临时“定居”还是“永久居民”,但它以如此阵容来与人共享一块天地,让人不能不把它视作这个城市的“成员”,是我从未见过的。我想个中缘故,是因为这方土地的温暖和这里人情的温暖。那些充满爱意而宽容的市民,喜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因此便有了自然界物种的生存与尊严。动物尚能如此,何况人乎?黄卫平借瑞丽城的燕子与人类和谐共生,以此引人沉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微妙关系。
黄卫平始终听从内心,坚持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她不困顿于家庭,不局限于工作,不沉迷于娱乐。她涉足远游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眼观四方风景怡人,耳闻八面鸟鸣蝉唱。《揽一片锦绣》于胸,且行且歌唱,把自己活成泰戈尔笔下的一道光:“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成一束光,绽放着所有的美好。
(2025年7月14日)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