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哭别阴法唐将军
朱海燕

阴法唐将军

一
2025年6月20日,享年103岁的阴法唐将军不幸逝世,灵堂中央的遗像定格着一位老人身着中山装的侧影,照片下的字格外醒目:“革命忠诚永驻,老西藏精神不朽”。我想,此刻奔驰在雪域高原天路上的列车,正为将军的远行而鸣笛致哀……
我与将军相识于一次有关青藏铁路建设的座谈会上,之后,我们便有了交流。2005年8月,青藏铁路在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接轨,这是世界铁路在海拔最高处的一次接轨,其新闻价值自然非同一般。李良苏与姜书范从前方发来的文稿力度不够,我就打电话给将军,请他就青藏铁路在唐古拉接轨说几句话。因为将军在上世纪80年代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心系青藏铁路,由他出面说话,显然加重了这一消息的重量与价值。
当时将军在青岛中俄军事演习现场,他说:“唐古拉接轨是了不起的胜利,铁路建设者正把西藏举上天堂”。
2006年6月,青藏铁路即将通车运营,将军电话于我,就青藏铁路问题,想与我作一次详谈。将军住在西四街东一座老楼的六层,是二炮部队的住房。室内简朴整洁,最显眼的是他当年在对印自卫反战中立战功,受到毛主席接见的大幅照片。将军说:“毛主席接见了四个人,我是其中一个”。
另外客厅里还悬挂着一幅对联:“道似行云流水,德如甘露和风”。这正是将军献身西藏的人生写照。他在西藏工作了20多年,而献身西藏的时间将贯穿其一生。他为西藏谱了一曲豪气干云的英雄颂,写了一阙惊天动地的交响曲,铸就了一道时间的风沙永远不能侵蚀的诗的丰碑。

二
将军一生波澜壮阔,他把个人命运和民族的命运始终扭在一起,写出叱咤风云的一生。他是山东肥城桃园镇张里庄人,1938年5月的一个夜晚,16岁的阴法唐正在油灯下抄写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被一个共产党人发现,便把他带上革命征途。20岁,他获得“战斗英雄”称号。27岁任团长,在大渡河川康边境的沙坪,他的部队活捉了蒋介石嫡系部队重要将领,第十四兵团司令官、被誉为“黄埔之光”的宋希濂。随后他随张国华将军进藏,28岁任18军52师副政委。之后,任西藏江孜工委书记、中印自卫反击战中任我军指挥部政委、西藏军区政治部主任。后受迫害,被下放盘锦农场劳动。再后任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济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这些,一笔带过,让我们聚焦将军与路的故事。
1950年春天,阴法唐是18军第一批进藏的领导同志。贺龙为他们送行说:“你们要背着公路进西藏啊!否则,在西藏就站不稳脚跟。”阴法唐坐汽车从成都出发,后来汽车不通了,就骑马,马不能骑了,就步行。通向西藏的路,到处是高山耸云、大河横空。
阴法唐说,解放西藏,求和必战,战则能和,没有昌都之战,就没有后来的西藏和平解放。按照张国华的指示,阴法唐带领小分队,在没有道路的地方,一步一步地求索前进。他背着70斤重的装备,艰难跋涉在风雪高原上。在青海的玉树,找到了青海的骑兵支队。那段日子,阴法唐徒步走了1500里。
茫茫高原,给阴法唐上了一堂关于路的艰难一课:这里只有天堂,没有道路;只有道路,天堂才能变成真正的天堂。那时他就坚定了信心,如果党决定把他留在西藏,他一定为西藏人民修出更多的平坦的路、幸福的路来。
1950年10月6日,在张国华的部署下,各部队向昌都挺进。阴法唐率领青海骑兵支队在昌都以西截断藏军退路。昌都守军4个代本和总部机关停止抵抗,至24日战役胜利结束。此役共歼敌5700余人,解放了昌都,打开了进藏的门户。18军迅速抵达拉萨。
毛泽东把西藏的修路问题放在急需解决的大事中,他告诉进藏部队,一方面要进军西藏,一方面要学会经营西藏。他在给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文中指示:“把修筑道路及进军,作为解放西藏的第一步。”他给张国华的电报中要求:“一面进军,一面修路。”
阴法唐解读说:“什么是经营西藏呢?经营不是打仗,经营是建设。西藏解放之初,要建设什么?就是建设道路。所以,毛泽东说,修筑道路及进军,是解放西藏的第一步。第一步迈不开,就没有第二步。”
为西藏修路,远比和平解放西藏所经历的时间漫长得多,困难得多。在通往西藏的山道上,钢钎大锤奏响的音乐不绝于耳,撼天动地的轰隆声和嘿唷声,一点一点地撩开青藏高原坚硬苍凉的胸膛。
阴法堂将军去世后,代表在京的原18军战士为将军送行的李俊琛老人,是舞剧《洗衣歌》的作者,晚年嫁给原铁道兵干部部的许震寰老人,住在铁道兵大院内。她对我说:“修建川藏公路时,她13岁从成都这边进去,4年时间都在中途的工地上,向东未回过成都,向西未到过拉萨。身上的虱子上把抓,对着火塘抖一抖,落下的虱子像放鞭炮一样。川藏公路建成,有许多官兵为之捐躯,参建者每30个人中就有一人倒下。受伤的病残的多得无法统计,仅通车后在昌都等待救护的伤病员多达900多人。
我与将军交谈时,将军的夫人李国柱插话说:进藏时,男同志负重70斤,女同志负重50斤,每天又走50里。路不好,不是上山下山就是过河,真不知翻了多少山,过了多少河,也不知山叫什么山,河叫什么河,就像有一首歌唱的那样:“过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过一河又一河,河河相连。”记得有一天过13条河,最初过河是脱鞋光着脚走,石子扎进肉里,上岸拔石子,肉也跟着拔出来了,痛得扎心;后来不脱鞋,不卷裤腿,整天鞋裤全湿着,睡一夜,靠身了暖干。
李国柱说,走在我们前面的是战斗的部队。等我们到了刚打过仗的战场,到处是死马、死牛和我们牺牲的战士的坟墓。
只要有路,西藏就在祖国的怀抱里。西藏的反动派曾嘲笑阴法唐们:“打仗打不过你们,但没有道路,军粮运不进来,饿肚子比打败仗还要难受哇。”

路,是决胜西藏未来的砝码!
路,在西藏的地理中成了一个重要的意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有路必有福,有路必有胜。西藏拥有道路,人民才拥有天下,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没有公路,部队的后勤供应异常困难。为解决粮食,中央一方面命令慕生忠将军从青海方面向西藏运粮;另一方面,中央决定将粮食从广州运到印度,再从印度转运西藏。尽管如此,粮食供应仍难以为继。为解决粮荒,18军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打开对外贸易大门,积极和印度、尼泊尔开展边境贸易,购进粮食;二是积极修建公路,将粮食从内地运进西藏;三是在西藏进行少量的购买。但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粮食短缺问题,修路是关键。
对于西藏,路就是江山。
1954年12月25日,川藏公路与青藏公路修到拉萨,时任江孜工委书记的阴法唐赶到拉萨参加这一历史性的伟大庆典。第二天就是毛泽东主席的61岁生日,为庆祝西藏这两条公路的通车,他在中南海提前一天过了生日。
1957年,中央组织西藏干部到内地参观学习,阴法唐一行8人沿着慕生忠将军开辟的青藏公路走向内地。当时,正是慕生忠筹划建设青藏铁路的时候。当汽车行驶到五道梁,阴法唐让汽车停下来,他在茫茫大荒原散起步来。他激情满怀地说:“我坚决支持慕生忠同志建设青藏铁路,这地方多么好啊,没有高山,没有大河,把土一推就是路基,铺上钢轨,就是铁路。
阴法唐参观东北工业基地,他被新中国热气腾腾的建设景象深深打动。他对东北的同志说:“西藏开始建设铁路了,铁路通到拉萨,希望你们到西藏去,在那里开矿山,办工厂。
后来,离开高原的岁月,将军时时思念着高原。那是一种“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悲壮思念!那是一种“他生缘会更难期”的绵长思念……

三
1980年春天,中央任命阴法唐为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并兼成都军区副政委、西藏军区第一政委。这不仅是中央的安排,也是西藏人民的意愿。此时,西藏年人均收入仅100多元,排在全国第28位。西藏人均拥有煤炭一年不到1公斤,拥有钢铁,1人不到1公斤。煤炭的价格比内地高两三倍。他想,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发展西藏的经济,必须要牵住交通这个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交通解决了,经济就能发展。
1981年12月18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阴法唐作重点发言:“西藏人民最需要什么?需要的是一个发展中的西藏,没有铁路,西藏就不会富起来。”在请求中央帮助解决的诸多问题中,阴法唐把解决交通问题摆在第一位。他先从航空分析:拉萨航线更换机型已成燃眉之急。拉萨航线是联系祖国内地的重要通道,对于支援西藏建设,繁荣建设边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这条航线一直使用的是伊尔18型的苏制4台涡轮发动机飞机。阴法唐向中央反映,要为拉萨航线更换“707”型飞机。
关于青藏公路的建设问题,阴法唐要求,要青藏公路的改建与运输两不误,建议由交通部成立青藏公路改建工程指挥部,由基建工程兵与青海省参加施工,西藏亦派人参加,负责全线统一指挥工作和工程质量监理工作。另外希望中央1983年多投资一些,确保1984年完工。
青藏铁路上马的问题,是阴法唐汇报的重头戏。他建议中央把修建由内地通往西藏的铁路列入国家“六五”与“七五”计划。西藏和平解放30年来,没有一寸铁路。这期间,1959年和1974年间铁路先后几上几下。修建西藏铁路意义重大,从政治上看,沟通内地与西藏这样一个特殊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密切藏族人民同各族人民的团结,树立热爱祖国的观念,克服离心情绪,加强藏族人民同内地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交流,开阔眼界,促进西藏精神文明建设。从国防意义看,西藏边境线长近4000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经济上看,由于没有铁路,大型机械不能运进,祖国四化建设急需的矿藏不能开发,丰富的水力资源难以利用,6亿立方米的森林资源不能采伐。目前,西藏多数地区所处的自然经济状态难以改变,严重影响着西藏治穷致富的步伐。
阴法唐说,至于从哪里修,我谈一点看法。从投资少,见效快的角度来说,我们倾向从北线走,即从格尔木向拉萨修,距离不到1200公里,地形不甚复杂,地质结构清楚。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已将勘测工作搞至那曲附近,550公里的冻土地段,通过科技攻关完全可以解决。经费问题根据财力开始少投些,以后多投一些。如中央同意,现在青藏公路铺设黑色路面的工程可以停下来,西藏也可以挤出一些钱来,把钱集中用到铁路建设上。
阴法唐还从商品经济的角度,分析了青藏铁路建设的必要性:“虽然西藏商品购销情况很好,但市场供应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善,民族特需品非常紧张。西藏商业工作除本身存在的问题外,与内地有关的主要问题是:商品货源组织落实困难。由于受交通运输的限制,现在中央主管部门管理的商品减少了,如商业部过去管计划商品200多种,现在只管30多种。国家运不去这些商品,靠小商小贩运去更不可能,谁运谁亏。文革前,西藏每年人均6斤茶叶,现在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年人均需10斤茶叶。但是,因运输原因,也无法落实。1982年,西藏要求调入茶叶19.8万担,而实际落实仅10.99万担,比西藏需求少了9万担。”
从1981年开始,阴法唐和西藏自治区党委一班人,为青藏铁路的再次上马而奔走呼吁。阴法唐将气如云,豪情满怀,他认为修建青藏铁路是历史的必然,他要尽力呼吁,促使这一工程尽早复工。
1982年12月,阴法唐到北京参加人大会议。会议期间他与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巴桑在9日晚联名向中央政治局常委写了一份报告。报告写道:“我们写这一报告,主要是汇报一下如何能够早日把铁路修到拉萨的一些想法和办法。
“我们这次来京参加人大会议,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党和国家包括西藏民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的巨大关怀。新宪法和六五计划,对少数民族的边疆地区的繁荣进步,给予如此高度的重视,使我们深受教育,并且也必将鼓舞西藏人民进一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主人翁责任感,加快西藏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在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全面开创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直很关心把铁路修到西藏这件事。……联想到中央领导同志50年代以来许多关于西藏战略地位以及做好西藏工作对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扩大对外影响等重要意义的谈话,我们想趁中央几位老领导健在和进藏早一些的同志没有全部撤出西藏之前,一定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我们深感如果这件事不能早日办好,解放30多年,西藏还没有铁路,实在无法向西藏民族的子孙后代交待,无法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交待!
“这条铁路在经济上和国防上固然有重要意义,更主要的是在政治上有特殊的重要性。不仅对解决民族团结有很大作用,有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的对外开放也有一定作用,从拉萨到三个国家的首都,汽车只有一天的路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调整的成绩十分显著,国力已有了很大恢复和加强,已经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创造了非常有利条件。这样的条件同50年代初期比较,要好了许多倍。青藏铁路已早在1979年铺通到格尔木,距拉萨不到1200公里。而且过去为修筑格尔木至拉萨这段铁路,铁路勘探工作者已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西藏当时曾组建好青藏铁路管理局,还培训过列车员。但由于种种因素影响,这段铁路的修筑工程曾几上几下,而终于未能付诸实践,致使西藏的很多人失去了修铁路的信心。
“我们觉得,现在基本条件已经具备,资金除国家投资外,西藏也可挤出点钱来,即从国家援助西藏的款项上拨出一定的数字投资于铁路。这段铁路可从南北两端一起动工,现驻青海格尔木和乌兰的铁道兵不外调,由格尔木向南修,西藏组织人力从拉萨向北修,是可以在1990年或稍后一些时间修通的。如果这些设想可行,我们回去后向区党委汇报,并就西藏掌握的情况和可以解决的问题写出正式报告。”
鲁迅说:“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在荆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才能开辟出康庄大道。阴法唐似一只啼血的杜鹃,为西藏铁路而鸣叫。“不信东风唤不回”,就是他的信念。不断地奋斗,就是走上成功之路。路上的每一步,都藏着故事,都藏着人生的梦。
1983年盛夏,雪白的浪花拍打着北戴河金色的海岸,遥远的大海一片蔚蓝。美丽的北戴河在绿树的怀抱中,更显得异常美丽。
中央领导同志到这个著名的夏都休假来了。阴法唐也来到了这里。一天午后,他突然接到通知,小平要听取他关于西藏工作的汇报。
向小平汇报时,阴法唐谈起青藏铁路。
小平问阴法唐:“向西藏修建铁路走哪条线好?”
阴法唐毫不犹豫地回答:“还是走青藏线!”
小平又问:“那里不是有个盐湖吗?”
阴法唐说:“察尔汗盐湖在格尔木以北,铁路修到格尔木,就是说铁路建设者已经征服了盐湖。”
小平接着问:“还有什么问题?”
阴法唐说:“还有永久性冻土问题。不过,经过许多专家论证,认为冻土是可以解决的。”
小平认真听着,并不时地点头。之后,他又问:“从格尔木到拉萨还有多少公里?要多少钱?”
阴法唐回答:“从格尔木到拉萨不到1200公里,原来预计需要28个亿,现在可能需要三四十个亿了。”
小平掐指细算,说道:“用不了吧?”
阴法唐说:“怎么用不了,现在物价上涨了。”
小平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肯定地说:“看来还是修青藏线好!”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下午3点,小平要下海游泳去,阴法唐才依依不舍地与之告别。23年后,在北京的寓所,阴法唐回忆起那一幕来,异常激动地说:“我只顾一门心思说青藏铁路,忘记和小平合个影了。”
1984年2月,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会议,阴法唐在汇报西藏工作时,又一次提到修建青藏铁路问题。他呼吁:“请国家给予尽早安排。”

四
1985年7月,阴法唐将军调出西藏,出任第二炮兵副政委。但他心里放不下西藏,放不下青藏铁路,在北京,他锲而不舍地为此奔走呼吁。
1990年7月,离开西藏5年的将军又回到西藏。他在西藏的大地上奔走,在农牧民家中谈心。虽然西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个西藏的产值,还赶不上苏南一个好的乡镇。返京之后,阴法唐向中央领导递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再次建议中央要下决心建设进藏铁路。
1994年7月15日,在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前夕,中央领导特地把阴法唐请去,听取他对西藏工作的意见。将军向他们又一次提出修建青藏铁路。他建议把勘察青藏铁路列入2000年的工作计划当中。
4天之中,中央领导在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上郑重提出:“要做好进藏铁路建设的前期工作。”一扇关上多年的青藏铁路的大门,终于慢慢开启了,向苍茫的大西藏闪出一缕希望的光芒。
2000年2月12日,阴法唐再次向中央递交了《关于建议青藏铁路复工的情况报告》。他写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会涉及两项大的工程,即向西藏修铁路和从西藏调水问题,为了便于领导决策,特对续建青藏铁路的有关情况和建议作一报告。
阴法唐指出:“向拉萨修铁路有几条线,从四川修价值最大,但困难也最大,那是几十年以后的事;从新疆和甘肃修,因多种原因,一般不予考虑;从云南修,虽价值大,但问题也很多,特别是横断山脉的复杂地形及泥石流地区等地质情况带来的艰巨性更难。现在看来,几十年的论证比较,还是从格尔木向拉萨修,完成名副其实的青藏铁路为好。这条线路距离最短,既平又直,桥梁涵洞极少,长的隧道没有。滇藏线桥隧为38%,青藏线仅为3.8%,工程量小,工期短,投资少,冻土攻关问题基本上可以得到解决。况且有现成的勘测设计资料,熟悉这条线的技术人员也多,高海拔带来的施工和管理问题,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难,正像当年修青藏公路那样,原来想象和传说很难,实际勘察路线时,几十个人带着镐锹等工具,赶着几辆马车就走到了拉萨以北300多公里的那曲,从而破了那个谜。当时负责勘察的领导说,青藏高原的地形地貌是,远看是山,近看是川。后来,这条路在慕生忠将军的带领下,用7个月零4天的时间就修到了拉萨。铁路虽不像公路,但青藏决非像滇藏线路那样,滇藏线路较之青藏线路,工程大数倍,投资多数倍,工期长数倍。即便几年勘察,十几年修好,后患可能很多。况且滇藏线路离首都远,还会出现新的问题。
“耽误多年的青藏铁路,只要下决心,三五年就可修通。一旦通车,西南西北就连起来了,对改革开放、繁荣西藏、反对分裂斗争及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就更大了。建好这条铁路,既是开发西部地区的一大成果,又将对西部地区进一步大开发做出巨大贡献。
“现在对青藏铁路的好多问题比过去认识得更清楚了,困难相对也减少了,无休止的争论大可不必,早修建早受益。所以我建议,青藏铁路早日复工,以后根据需要和条件再从滇藏或其他线修路。”
2000年11月10日深夜,中央作出决策: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上马。2001年2月7日,国务院批准立项。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开工。
开工前一个星期,铁道部在京举行了一次关于青藏铁路建设座谈会。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交待:把阴法唐将军请来,他是最关心青藏铁路的“热心将军”。
在会上,阴法唐提出三个字的期盼,那就是“好、快、续”。阴法唐说,铁路修到拉萨,并不意味着西藏铁路建设的结束,仅仅是西藏铁路时代的开始,要不间断地向日喀则、向中尼边境修建,实现毛主席把铁路修到喜马拉雅山下的宏愿。
2004年,阴法唐再次赴藏,参加西藏抗英斗争胜利100周年座谈会。会议之余,他深入青藏铁路建设工地,考察座谈。他发现羊八井一带的隧道已经贯通,当雄一带的大桥已经建成,全线已经没有卡脖子工程了,青藏铁路通车的日子有望提前。返京之后,将军向党中央、国务院写出《关于青藏铁路建设进程的有关建议》。根据将军的建议,国务院决定青藏铁路提前一年通车。即2005年年底铺轨到拉萨,2006年7月1日实现全线通车。
2006年7月4日,阴法唐一家5人,乘T27次由北京直达拉萨的火车又一次进藏。作为原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这是他第一次乘火车进藏。西藏广袤的大地,高耸的雪山,呼唤着将军重返第二故乡,呼唤曾为西藏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身影,呼唤那光芒绝世的人格精神。啊,久违了,为青藏铁路呐喊呼吁几十年的老英雄,尔等别来无恙?
啊,天地的浩阔,云山的峥嵘,雪程的漫远,让将军浮想联翩,什么“到了昆仑山,两眼泪不干;到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到了风火山,气息已奄奄;到了唐古拉,伸手把天抓。”什么“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学狗爬。”这些已成过去,列车载着春色已走进新的时代。
美国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永远到不了拉萨。”想到这里,将军开心的笑了,这些,种种的这些都是“留待此情成追忆”的往事了。

五
西藏是阴法唐的第二故乡,但我以为,如果说山东是将军生命的故乡,那么西藏则是将军灵魂的故乡。在他的人生旅程上,还有什么能比西藏更为重要?还有什么能比青藏铁路更让他牵肠挂肚?辛弃疾说:“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虽然他并非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决策者,但他那不屈不挠、感奋人心的呼唤,都是振兴西藏的盘空硬语、千古豪言。在《历史中的英雄》一书中,悉尼.胡克这样说道:“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阴法唐就是属于“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之一。他的建议,他的话语,绝不致随风而散,而一次次铿铿锵锵地撞响西部的长空,像一道雄壮的慨叹,轰响在西藏千年沉寂的胸膛。
追怀英雄是对历史深情的凝视。因为历史曾被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定格,阴法唐理当如此。他的高尚理想节操激扬后世,他不凡的光辉勋业永远激励人心。他如横空出世的群山,负载着西藏大地的繁荣昌盛,如雅鲁藏布江水,滋润着那块土地万紫千红……追随着将军远去的身影,我把目光转向珠峰,去寻找西藏的石头为他铸就的那尊雕像……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就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协会员。
槛外人 2025-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