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沙故事系列·
我 与 蓼 湄 廊 校
赵 聪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说,"当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候,唯有空中飘荡的气味还恋恋不散,让往事历历在目。"坐在时光的彼岸,再来转顾那些逝去的波涛,过去六十几年的风物,一切又都恍若隔世。唯独让我魂牵梦绕一生的还是儿时少年时生活了十年的蓼湄廊校,它经常出现在我梦中。梦中的蓼湄廊校清晰且具象,我又回到了高沙,回到了我曾住过的开满石榴花的大庭院……
高沙古镇虽偏居湘西南一隅,但自古乃墨客咸集、古风繁盛、商贾云集之地。雪峰山的山水汇聚成蓼水,与高沙十里长街相伴而行,滋润着这一方水土,浸润了深厚的人文色彩,于地灵人杰的山水环境之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教育底藴,营造出一处通达时尚而又静谧的育人之学校一一湖南私立蓼湄中学。蓼湄中学是一所全木质结构的三进廊校,在建筑风格上传承了古代传统的封闭式廻廊式设计模式。人在其中,风雨不浸,烈日不晒。无论从布局、结构、建筑、应用、规模等方面而言均可称为中国近代书院之首。
位于高沙镇的蓼湄中学(1905至1953),是一所两层三进的全廊式木质建筑,占地面积120亩。1905年创办之初始称高沙民立学堂;后因学校处蓼水之滨,1911年4月呈教育部立案后,定名为蓼湄中学;1925年春呈省府批准,改名为“湖南私立蓼湄中学” ;1941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高中部,成为兼有初、高中的一所完全中学;1953 年公立改制,更名为洞口县第三中学,蓼湄中学从此不再。54年洞口三中在对面株木山上建起了新校区,洞口三中高中部于是迁往新校区,老校区为洞口三中初中部。53年改制后,蓼湄中学只能说是洞口三中的前身。
洞口三中54年首先迁入株木山高中部的是高三年级两个班:高一班和高二班(蓼湄中学高19班和20班,改制后为洞口三中高一班和高二班);高二年级三个班:高三、四、五班;高一年级一个班高六班。加上后来的高七班,高考成绩创造了三中多个第一。
洞口三中第一位考上清华大学的高二班学生杨维高。杨维高于55年考上清华大学,现夫妻俩在加拿大温哥华生活(照片由叶发宗提供)
这张照片有纪念意义,汇集了三中高考几个第一。1960年5月1日洞口三中夏大明校長(53年至57年)和几位在京三中同学在天安门前留影。前排:左一高七班叶发宗(三中第一个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左二高五班谢凯南(三中第一个考上北京体院),左三高六班尹光初(三中第一个考上北京大学);后排左—高六班赵慧(三中第一个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左二高六班陈立庭(北京体育学院),左三夏大明校長,左四高五班梁耀华。(照片由叶发宗提供)
在高沙热闹的十里长街之南,隔着一大片广阔稻田茅铺笼之间的廊校,便是誉满三湘的湖南私立蓼湄中学。一圈完整的高围墙将蓼湄中学与外界隔绝,将外部的热闹也罢,喧闹也罢,全隔在了围墙之外,成为内外有别的明确界定,尽显神秘,更显神圣。在崇尚文化的高沙人眼中和心中,蓼湄中学就是高沙的骄傲和自豪,没有了蓼湄中学的高沙便没有了灵魂,高沙镇因了蓼湄中学而名满三湘。老校门离热闹的兴隆街不远,中间隔着一条不长的万寿宫街,后万寿宫被烧毁,再无重建,但街名仍保留了下来。此街店铺不多,很是清静。但尽管清静,离兴隆街热闹街区太近,于是49年初用一把大锁从里面将厚实的老校门关闭,上书有"湖南私立蓼湄中学"校名的红漆大门仍保留着,也算是一文物了。
如果按老蓼湄中学办校理念和建筑特色来看蓼湄廊校的话,还是从蓼湄中学老校门一步步进去观看整个廊校为好。
学校坐北朝南,从老校门进入,走20米左右是一幢横向的较新的红砖结构的两层楼房,蓼湄中学仅此一栋非木质建筑,上下各有5间通透的教室,估计是48年前因廊校教室不够而修建的。
从两层红砖的一楼中间过道通过,是一很大的广场,右边是一排带有廊道的竖向二层楼房,连通廊道右侧通往礼堂、厨房等生活区的大门。二层是女生集体宿舍(5 1年前女生宿舍在我家住房楼上的一间小房),左右有楼梯上下。一楼五间归总务科使用:一间是总务主任黄静办公室。黄静,一位个子高高大大胡子八叉的山东男人,51年他就有一部相机,为我们留下了总务处所有老师在柳山里蓼水旁、后有云峰塔的珍贵照片。他的母亲随他住,一位束着裤脚的身材高大壮实的小脚老太太。一间会计出纳室,一间后勤老师办公室,一间粮库,一间接待室。粮倉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谷倉和一个大米倉。早先乡下学生从家里挑谷或米来交学费或伙食费,学生相当辛苦,周六下午走路回家,周日下午挑着一担谷子走几十里路来学校过称装入粮倉。教工们的薪酬也是在这里领取谷子或大米,蓼湄中学的教职员工的工资就是一年多少担谷子。我记得48年父亲刚到蓼湄中学教书时,一年薪金是60担谷子,在教师中已经是很高的薪酬了。于是乎母亲上街买东西便提着一布袋米,里面放个升筒,以物易物,过起了原始人的购物方式。等到解放后发行纸币,才改用纸币作薪资,但乡下学生没钱的仍用谷子或米交学费和伙食费。接待室内有一张大桌子和几张条凳,简陋但干净。49年5月我家搬入廊校居住时,校长吴传习先生曾在这里宴请我们一家5口,我当时因饮酒过多而醉倒在地。这间接待室,在49年前后几年成了学生书法爱好者的课堂,因了在后勤工作的杨国荣老师。杨国荣老师不仅高大帅气,而且写得一手公认的好字,学生戏称"杨体",不少学生于是拜杨老师为师。至那以后,三中学生均以能写一手"杨体"为荣。这栋二层楼房应该是与后面廊校同时建成的,与廊校廊道相连相通,专为廊校后勤服务,古旧而结实。
1951年,蓼湄中学后勤总务处几位老师在柳山里蓼水旁的合影照,后面山上是云峰塔。照片中的老师从左到右依次为:刘凤兆、严立训、杨国荣、陆卓群、女出纳、肖心平,蹲着者是总务主任黄静。注意,每人上衣左上口袋口都露有一条白色布边,这是蓼湄中学老师的校徽。(照片由杨国荣老师公子杨能之提供)
隔着30米距离,在二层楼房对面对称有一排5间教室的平房,也带有廊道,教室之后是与廊校连通的体育用品储藏室和一间工友住房。这5间教室应该也与廊校同时建的。
这教学平房之左是大操场,进入老校门左拐,沿围墙过去便到了操场。有四个篮球场,有一条百米跑道和跳高跳远的沙坑,靠近西边围墙区域是若干个单杠、双杠、高低杠,还有一个秋千。学生们到了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操场上几个篮球场不是练球就是比赛。操场的后面连着一片开阔的荒草地,49年时荒草地中还有两间大稻草房,里面装满了稻草,是学校收割水稻之后贮存在此的。冬天很冷时,学生可取稻草铺在床上当垫被用。老厕所也在此处,廊道之侧开了一扇门,出门靠墙边一条20米小路通向厕所。荒地直通鱼塘,5 3年在靠近鱼塘的低低的荒地上建了一座高高的大厕所,于是将用了半个多世纪的小厕所拆除了。除大操场外,另一个课外活动场所在后勤二层楼和一层教学平房之间的一个小广场,那里一到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便摆着五六张康乐棋台子,打法有点类似现在的斯诺克,我读小学时每天下午放学回家都去小广场打康乐棋,与二姐搭档打遍蓼中无敌手。
右边廊道起点处开一门通向大礼堂、厨房、生活区。进门往左是冷、温、开水池,水池往下走是一排男洗澡间(女洗澡间在女生宿舍上楼入口处)。大门正对大礼堂,也有廊道通向一排大厨房。大柴火灶煮饭,煮熟后用大锅铲铲出装入几个大饭桶,此时,锅底剩有一层薄薄的米饭,用铲子剐起来可揉成一团,我到钟点便去厨房拿一个饭团边吃边回家。厨房靠近围墙处有一口小水塘,一般人只知大水塘而不知有此小水塘。礼堂和厨房应该与廊校同时建的,是廊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礼堂有一个大舞台,两旁左为化装间,右为乐队伴奏区。礼堂平时用作学生食堂,里面摆放着40多张四方木桌,没有凳子,学生站着吃饭,吃饭前校学生会生活部长吹响哨子才可开吃。高沙人一天两顿饭,平时也就一个菜,饭可吃饱。一月打一次牙祭。这天是学生们最开心盼望的一天,早午餐时(9点)每桌学生便将一个干净脸盆放在桌上,到下午5点半吃晚饭时,每桌脸盆里已装满了一大盆红烧肉,然后分肉,吃肉吃饭,喜笑颜开,再盼着下月的打牙祭了。礼堂如若开学生大会,则将木桌移至礼堂一角。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一只小木凳,自己保管,开会时每个学生手提小木凳坐在礼堂指定区域(用白粉笔画出各班区域)。这个礼堂可是派了大用场,舞台经常演戏,或高沙中小学汇演。学生们自导自演了很多戏,如歌剧《兄妹开荒》《钢铁战士》《刘胡兰》等,但凡剧中有小孩的角色都由我来充当。每年放寒假期间,学生们自发组织两个演出队下乡沿村演出10天左右,自搭舞台,自带乐队,自带被褥,演出时点煤气白炽灯照明,住在各地祠堂里。如此一共坚持寒假送戏下乡五年之久。学校做到了为群众服务,倡导了健康文明高尚的办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各方面的技能和处置能力。
小广场之上便是成立于1905年的封闭式的蓼湄廊校了,现在我们就进入蓼湄廊校实体区域。
蓼湄廊校主体建筑部分为三进二层全木质结构的全廊式传统建筑,屋顶向内倾斜延伸,形成围合而成的内向型建筑形制,廊道宽约十余米,将所有的教室屋舍天井包围其中。基本格局是,三进左右两侧均有楼梯上下,二楼横向很宽均为教室,竖向短均为男生宿舍。
第一进横向二楼为6间通透教室。一楼中间一大厅为学校校务厅,是学校核心区域。大厅墙上正面上方高挂着马恩列斯毛照片,左右挂着当时国际共产主义各国领导人照片,如铁托、多列士等人。照片下方则张贴学校一些公告和通知。大厅右边一间南北通透的大房间是教导主任周霁光的办公室,房门开向大厅,一张暗红色大办公桌正对房门,桌面镶有整块玻璃,玻璃下压有周主任国外留学博士毕业照片:戴着高高的黑色博士帽,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精致睿智的面容。不少学生有时会趁周主任不在办公室时偷偷溜进去一睹周主任当年的尊容。周主任高个子,长年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一位不苟言笑的博学儒雅之士,他受到全校师生莫大的尊敬。教导主任办公室里干净整洁,整齐摆放着两排资料柜。完全想象不出诺大的一个上千学生的完全中学的所有教务工作都出自这一间毫无杂乱的办公室。周霁光主任婚姻为父母包办,在他出国留学前逼他与童养媳结婚,我从未见过周太太,听说个子矮小,其貌不扬一农妇。大厅左右两侧里外都是教师宿舍,仍记得最左一间是体育老师周志刚的房间,一家四口住在这里,周师母远在太平桥附近的青云小学当老师。周老师两个女儿,胖礅礅的,父亲喜开玩笑,戏称高大壮实的周志刚老师为"大鼓墩",称他两个女儿为"小鼓墩"。隔壁一间是教化学的杨联珍老师的房间,楊师母没有工作,有两个女儿,大令和小令,也都是我儿时的小伙伴。大概是52年吧,不苟言笑老实巴交的杨联珍老师做出了一件惊天骇俗的大事,好在几天之后草草收场了。不知为什么楊联珍一位化学老师被安排当上了班主任,夏日天长,有一段午休时间,走读的女生没处睡觉,只能扒在课桌上休息。杨老师作为班主任,很是心疼,于是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走读女生到男生宿舍去睡午觉,一张男生床上加一个女生。当时作为女生辅导员的我的母亲杨长凤老师坚决反对,于是第一天中午就去男生宿舍看看情况,我也跟着去看情况,只见一张床上一男一女分头而睡,楊联珍老师宁愿自己不午睡也守在宿舍门口。母亲便向杨老师提出反对意见,三日后此事宣告结束。校方反对,学生反对,尤其是女学生在高沙镇上不是大家闺秀就是小家碧玉,哪能与乡下整天打赤脚的男生同睡一床?男生也不同意,本来可以安稳入睡的,现在挤在床边,赤脚也只能悬在床下,心惊胆战地哪能睡着?校方随即将女生宿舍安排在了小广场右边二层楼的楼上。至今想来,原因是杨联珍老师太过善良所致。杨老师是邵阳市人,后调回邵阳市四中任教。
第二进横向二楼是南北通透的6间教室,二楼竖向与一进相连的是左右各三间的男生宿舍。一楼中间一大厅,左边为南北通透的三间教室,右边南北各4间教师单人房。54年在图书馆前的大厅里建起教师餐厅,摆放了四张红漆方桌,专为住校老师用餐,林师傅便成了教师餐厅的掌勺人。林师傅的菜清淡可口,白白嫩嫰的肉絲炒青豆角,香香软软的熏豆干炒青嫩椒,一盆冬瓜排骨汤等,一般四菜一汤。母亲吃完饭时总夹很多菜放入碗底,上面加上一层薄薄的饭,若无其事地步入图书馆,放在五斗桌的第二个抽屉里。二姐在高中部吃完饭后以百米速度跑过茅铺笼,冲到图书馆,打开抽屉拿出饭碗,三下五除二地一扫而空,满嘴带油地扔下碗又立马跑回高中部。二姐狼吞虎咽的样子,看得我目瞪口呆!
第三进横向一楼二楼都为连贯的6间教室。整个廊校二楼竖向左右两侧各六间共12间为连通的男生集体宿舍。
现在来看看将廊校隔成三进的两个带天井的大庭院吧!
从第一进廊道右侧楼梯口走进去,天井被中间的一间图书馆隔成了两个带天井的四合庭院,围绕天井的三面都是教师单人间。右边庭院竖向有三间房,第一间靠近楼梯边,是一间长方型的大房间,我在蓼湄中学以及后来的洞口三中读书时一直住在这里,这间房便成了我们的家。人最多时有5人,有母亲和我们三姐妹,还有我家保姆刘韵兰,她是从曲塘杨家逃婚的童养媳,50年来我家,她如同家人一样。52年大姐考上邵阳市二中,半年后提着一只空箱子回家了,里面除了两张报纸什么也没有,东西丢得一干二净,还欠了一屁股债,挨了母亲一顿打后跑到女生宿舍去住了。 54年向实校长和爱人米卢英老师住进了这个四合院,母亲忍痛割爱让刘韵兰过去照顾他们一家。二姐一上初中也住进了女生宿舍,于是这间大房间只剩下我和母亲了。我在这间大房间住了十个年头,从49年5月到59年7月,从童年住到少年。这间房的墙壁上留有我写的警句和各种刀刻的图案;贴有不少我稚气的画作;有父亲每半年用白粉笔标出的我的身高记录;有我将手掌伸开再用彩笔勾画出的手掌印记。木板墙是古老的书写介质,我的平日生活里的影子投射在了墙上,成了我童年少年生活的再现。如果廊校仍在,我当年年回家,对当年的一切顶礼膜拜,拍照留念。
三间房的中间一间是一大厅,解放前后这间大厅成了我家的客厅和饭厅。53年这间大厅成了蓼湄中学及后来洞口三中的医务室,校医是肖星炳医生,一位和蔼可亲、受人尊敬的医生。
第三间住的是英语老师陈思萍、颜立中一家。陈老师,一位身材高挑长相漂亮的美女老师,夫妻俩带着一小孩。50年,她曾辅导大姐英语。陈思萍老师夫妇后调武岗师范了。她调走后,会计肖心平老师住这里,肖老师本人住在与高沙完小一条小路之隔的老旧房子里,学校那间由他的两个儿子肖允中和肖允孚两兄弟住,小儿子成了我的玩伴。
我的父亲赵家善老师和母亲楊长凤老师
横向的几间教师房间,楼梯口左拐第一间是父亲赵家善老师的房间,床上挂着洁白的蚊帐,干净整洁一尘不染。父亲的衬衫必买上海司麦脱衬衫,一买一打,几十年不变。靠窗的桌上除了数学书,还摆着母亲为父亲制作的一大瓶大红袍花生米。大姐二姐从不进去,我常探头进去,父亲马上用纸作漏斗状装上一点大红袍给我。第二间是语文老师陈剑梅老师的房间,陈老师很胖,喜欢吃带壳整蛋,每天厨房师傅在饭上蒸个整鸡蛋送给他吃。陈老师上课解释成语很经典:"悬崖峭壁"陈老师解释为"悬的崖峭的壁","和风细雨"解释为"和的风细的雨",他再讲成语"画蛇添足"时,同学们便随口大声说出"画的蛇添的足",弄得陈老师哭笑不得。第三间是校长向实和爱人米老师的房间,生下第一个儿子毛狗半年后,便搬去校外蓼中教师宿舍朱易芦居住。四合院对称的另一边也是四间教师住房,第一间是校长向实的堂妹向家老师一家四口的房间,50年一家出国后由地理老师谢守承住。谢老师身板骨很壮实,那时老师们都穿西裤了,唯有谢老师总穿一条肥大的白色长裤,裤裆很长,裤腰很宽,折叠一下后用一根粗布条捆绑在腰,一副乡下土绅摸样。他上课时前面总要讲一大通他自己的故事,下半节课才切入地理主题。他儿子谢邵,比我大,也玩不到一块。第二间房是彭崇德老师住,彭老师老实人,不大吭声,彭太太高高大大,性格大大咧咧,有个5岁的儿子叫彭基隆。彭太太一没见到儿子就大声叫:"基隆!基隆!"我就笑了,跟着叫:"鸡笼!鸡笼!你妈叫你呢!"彭太太在家煮面条时,总将面条往墙上甩,我很奇怪,她告诉我,如果熟了面条就会粘在墙上,如果掉下来就没熟,所以墙上挂满了横七竖八的面条,像是印象派画家的实物画。第三间是语文老师黄其佑老师的房间,黄老师瘦精瘦精的,一身农民着装。他每天早上用一根竹竿将窗户撑起来(每家如此),然后就开始像唱歌似的唱诗词,声音很大,整个四合院都能听到。黄其佑老师52年,搬出了这个四合院,与生肺病的蓼中学生舒又新美女结婚,搬到茅铺笼名医杨梓萌别墅"圭窦"前的一间临街的房子里。一年半后舒又新病逝,他又在那里住了一年。一年后再婚,便搬到马路边巴水大队的一位农妇农舍去了,二人相依相伴一生。靠近教师餐厅一间是体育老师袁素安老师的房间,门开在大厅一边,袁老师一表人才,穿着讲究,喜欢文艺、写作,房间里总有崇拜他的女生出入其中。
说完了四合院的邻居,再看看这个庭院里的天井吧!天井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石榴树,石榴树占了天井的三分之一。春夏两季,树上的绿叶红花及大大小小的各种颜色的石榴像小铃铛似的挂满枝头。除了石榴树还有一个大水池,池中养了些观赏鱼,池台边沿上放满了各种花草小盆景。图书馆左侧的天井里有一棵葡萄树,搭了个高高的葡萄架,占了大半个天井,到了秋天,串串葡萄挂满架子,煞是诱人。葡萄架之外是一摆放桌椅的休闲区,坐于其中,可看天看地看书看葡萄。但学校无闲人,桌椅只是摆设而已。
将天井分割为双天井的中间是面积大约70平方米的长方形蓼湄中学图书馆,门开在教师餐厅。里面横向摆有7排5层的书架,中国古典、近代、现代文学图书全在7排书架上整齐排列,外国文学则全放在靠墙的两侧书架上。教师餐厅左边第一间大教室,是图书馆的藏书室,书架上全是古旧珍本善本,1905年创办的学校自然有很多珍藏本,只对老师开放,不能出借。 我的课余时间,除了操场就是图书馆,坐在后面的废报纸堆上一坐几小时。1960年冬,天寒地冻,我竟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翻出了英国著名悬疑小说作家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四个长篇小说:《血字的研究》《四签名》《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恐怖谷》和短篇小说集《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那一个冬天我就窝在图书馆的旧报纸堆上看这些书。母亲楊长凤老师49年便担任蓼湄中学图书馆管理员兼女生辅导员,所以我们三姐妹一有时间便泡在图书馆里,因了这座图书馆,我们三姐妹全上了大学文科,这让教数学的父亲情何以堪!
将第二、三进隔开的中间部位是个长方形的大天井,中间用青石板铺就一条通道通往第二进中间的教师餐厅。这个独立的露天大院落,有着和外界毫无二致的自然景观,丹桂、紫竹、月季等季节性植物点缀其中,四季有序变换,况味迥然。春花的绚烂,夏花的清幽,秋花的朴实,冬花的凌傲,四时的风景,全浓缩在了这个大天井里,天井给廊校增添了万分雅韵。天井对廊校而言至关重要,大大的天井有利于采光通风,引入了充足的日照自然光,使阴暗的廊道豁然开朗明亮,尤其是在没有电灯的年代,大天井的日光足以使教室内更为明亮通透。晚自习时只能点煤油灯照明,七、八个学生围坐一起共享一盏煤油灯。高沙通电灯应在60年之后,59年我离开高沙前,晚自习时仍围坐煤油灯下写作业。
这个大院落右边竖向一排三间房,这三间房一般不开,第二间房里有一座两米高的孔子立像,墙上书有"天地君亲师"几字,像前有一个陈旧的红色跪拜圆布垫,应该是学校成立之初的尊师室,想象着在建校之初,师生们曾经在这里对孔子行跪拜礼的情景。后来此室关闭,门上一把虚锁,估计也没几人知道还有这间尊师室和孔子立像,也只有我喜欢对每间房都要探个究竟,才发现这个拜师室。其他几间房也都是校方储物间。左边一楼竖向三间也是校方储物间,储物间归工友袁通煌保管,他腰上总是挂着长长的钥匙串,是蓼湄中学的大管家。
廊校右边廊道尽头有一门,向右走几步便是一口大古井,半人高的厚实井沿,往下看黑洞洞的深不可测,旁边有小水桶可放下井中提水上来,还有一个手工摇的转辗橹将水打入大竹筒内,水由高处流入长长的竹筒,直接连到大大的冷水池、热水锅炉房和厨房。由专职工友负责摇橹送水并兼管冷水、热水、开水以供应全校师生。每天清晨,学生们聚集在水池旁洗漱。记得52年有个男生早上探身去开水池打开水,不小心栽入水池里,因为他演过《刘胡兰》歌剧中的匪军,唱了一段歌,歌词里有"毛毛草草,做事不牢",于是同学们便按原曲编了一首歌:"毛毛草草,做事不牢,掉到开水桶里,烫得浑身是泡",此事一直引为笑谈。再回头说水井,水井周边用青石铺地,高于稻田近10米,井水流入稻田,浇灌着下方的大片稻田。这口大水井是蓼湄中学唯一的水源,供养着校内上千师生员工的用水需求,百年来,一口水井养活了一座学校。高沙镇及周边一带地下水资源丰富,稻田多为冷水田,地下水往上冒,小山下随处可见泉眼。洞口三中株木山高中部便开挖了一个20米见方的露天大水池,供应所有的用水需求。
走出廊校左门往下坡路走,便是一棵百年老樟树,一口大水塘,后面是围墙之内的稻田,这是48年之前蓼湄中学的终端了。老樟树,树干粗约六人拉手才能围着,树下离地一米处有一深洞,明显有烧焦的痕迹,那是工友袁通煌误将废弃的油印纸丢入树洞烧掉而引起大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才被浇灭,好在並未对大树造成致命影响。大树高大的树冠覆盖半个池塘及马路,听说大树70年代还在,廊校无痕,大树无声地佐证着蓼湄中学曾经的辉煌。大树左边是一口大池塘,冬日里年关时节干塘可捞出几百斤各种大鱼,小鱼则放生继续养着。后面的近40亩的稻田,夏天一片碧绿,秋天一片金黄,给蓼湄中学增色不少。此刻,我忆起当年常唱的一首歌,"山那边哟好地方,一片稻田黄又黄… "。这稻田沿袭了古代书院自耕自足的传统教育理念,学生既读书又劳作,可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的口粮问题。49年末高沙解放前夕,三股势力打仗,白天尚好,晚上则枪战一夜,老百姓都躲在家里的地板下。学校放假,学校的老师和家属无处藏身,只好带着被子躲在学校最后面紧靠围墙的稻田里,大气不敢出。父亲一直没来稻田,后来在我家厨房的矮矮的二层阁楼上看见一盏煤油灯和一本《基督山恩仇记》。原来父亲一直躺在这里看书,这也成了一段佳话,在校内广为流传。
49年初关闭了老校门,在蓼湄中学的最末端新建了高大气派的新校门,从此将老蓼湄中学颠倒了传统位置,老校门成了末端,稻田成了首端,变成了坐南朝北的新方位。新校门面向一大片稻田的茅铺笼,更显开阔、肃静、大气。校门之上是一间音乐教室和音乐美术老师刘克安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刘老师多才多艺,穿着时尚,常上穿小西服,下穿黑皮裤,脚登长靴子,音乐、乐器、美术、跳舞无所不能。我曾跟刘老师学跳踢踏舞,要穿皮鞋,两脚用鞋后跟和前掌在地上踢踢踏踏,发出有节奏有变化的声响。刘老师培养了不少爱音乐爱美术的学生。蓼湄中学及53年后的三中,尽管地处湘西南小镇,但唱的歌都非常入时,上海唱的,三中马上就唱了。
50代初的刘克安老师(照片由杨能之提供)
进入新大门,一条长约50米长十米宽的大路将稻田分割成两块。1952年国庆节,时任蓼湄中学校长的邵阳市教育专署督学向实校长,曾在新校门举办了一场隆重盛大的婚礼,迎娶了有一半日裔血统的小学教师米卢英,当时高沙镇万人空巷,都赶来聚集于新校门外。一身西装革履的高大帅气的新郎挽着身材高挑的美丽新娘,从校门口缓缓步入这条50米长的大道,几百学生站立道路两旁鼓掌欢呼。70多年前的那情那景,彷佛就在眼前!
我一直珍藏着的向实、米卢英結婚照,当时就挂在三中高中部向实校长房间的墙上
提起蓼湄中学工友,当时有袁通文、袁通煌、袁通甲、向泽河等。49年3月母亲带着我们三姐妹从邵阳坐汽车来高沙,汽车在曲塘抛锚,同行有人便去高沙通知学校,学校于是派向泽河来曲塘接我们,一担箩筐将所有行李装入其中。通文负责老师房间的卫生打扫、热水供应、冬天烧炭盆等生活服务;通煌负责体育器材和学校杂物的保管工作;通甲负责校内安全保卫工作,通常半夜要提灯在走廊各处巡逻。此三袁为堂兄弟关系,他们的家就在大马路对面的通往茶铺农场路上一小亭左边的袁氏村。其他还有专烧开水、热水的工友。大厨林师傅则带领一帮厨师们负责教师和学生的一日两餐。
蓼湄中学的教师也有校徽,是上有"蓼湄中学"字样的白色布条,别在上装左上方口袋口处,露出一整条白边,倒也时尚纯美。到了53年改制成了洞口三中,便设计了学生校徽,上书"洞口三中"字样,别在上衣左上处。也有了校服,白衣上是赫然硕大的天蓝色的"三中"二字,是缝制上去的。55年父亲调湖南师范学院任教授,我56年考进了长沙福湘教会女中,读了一年又回到三中,又和母亲一起住在那间楼梯口的大房间里,廊校才是我的家。
梦中有枯荣的华年,回忆是一场旅行。此刻,我又回到了蓼湄廊校,坐在廊道家门口的小板凳上吃零食,廊校里所有老师和学生从我身边一一走过,"三毛三毛"地叫着我的小名!所有老师和学生我都认识,他们也都认识我,因为共同住在廊校这个大家庭里。
有作家说,“怀念是个最安静的动词”,而这是被时间特许的记忆探视旅行,是最难平静的重逢。
2025年5月15日
完稿于南昌红谷滩普瑞花园
作者简介:
赵聪,祖籍江苏连云港,现住江西南昌。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后任省级出版部门正编审十余年,曾在国家级及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文学作品30余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