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安民
当北纬35°的蝉鸣浸满水汽,“七下八上”便成了防汛人眉间悬而未落的汗珠。七月十六日,中国防汛的时间轴上,这组由数字与方位织就的短语,正将抽象的时令熬成具体的战报——陕西韩城,秦东救援中心的橡皮艇检修声,恰与黄河支流的暗涌撞出共振。
他们的备汛带着古旧的郑重:砂纸打磨橡皮艇接缝的沙沙声,清点救生衣时拉链相碰的脆响,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暴雨批注注脚。更动人的是街巷间的身影:穿橙色救生衣的队员蹲在巷口,用韩城方言拆解“山洪前兆是河水突然发浑”,遇到买菜路过的阿姨,就举着宣传页说:“红色预警来的时候,您就当家里高压锅喷气——得赶紧把火调小,别往外跑啦。”看见二楼的大爷探头,又补充:“要是雨大到看不清对楼阳台的花盆,那就是‘50毫米降雨’的信号,这时候千万别往低洼处走。”白发老人点头时,防汛知识便从文件里走出来,成了能攥在手心的生存智慧。
可自然的考题总比预案锋利。湖南龙山的地下车库,六月某个深夜突然化作黑色漩涡,监控里晃动的车灯,成了四个家庭永远的缺口;贵州猴子河特大桥的滑坡,像被巨人撕烂的纸桥,而提前管制拦下的车流,在雨夜里连成颤抖的星河;阜阳街头,程女士抠住下水道边缘的指节与陌生小伙暴起的青筋,在暴雨中凝成最沉的生命雕塑——这些瞬间都在叩问:我们究竟是与雨水赛跑,还是与自己的疏忽对峙?
气象云图上,“南北多、中间少”的降水带像幅未干的泼墨。真正的防汛智慧,原是将国家防总的调度图,译成菜市场阿婆能听懂的“十要十不要”;是让韩城秦东救援中心磨出老茧的手,既握得住橡皮艇的桨,也画得出“百余处”低洼院落的风险图——他们清楚,这座城的软肋藏在龙门古渡的旧河道里,藏在老巷子门槛与积水的距离间。
在防汛指挥部见过这样的画面:年轻队员用软件模拟洪水漫延,白发专家却铺开手绘的三十年险情图。忽然懂了“七下八上”的深意——原是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在雨幕里握手。这握手的力量,既来自橡皮艇的马达,也来自每个普通人看天气预报时,多停留的那三秒钟。
创作手记、
创作这篇散文时,韩城秦东救援中心仓库里的一件物件让我驻足良久——那是2023年涿州救援时用过的橡皮艇,艇身侧面还留着几道深浅不一的划痕,是当时在浑浊水流里避开杂物时蹭到的。边缘的充气阀门被磨得发亮,显然是被队员们反复检查、按压过无数次。它不像新橡皮艇那样光鲜,却像一位沉默的伙伴,带着水痕与磨损,把“救援”二字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能触摸到的重量。
在平衡专业性与烟火气时,我特意借鉴了队员们的宣传智慧。他们说,跟老街坊讲防汛,不能搬术语——“红色预警”太生硬,就说“像家里高压锅喷气,得赶紧把火调小,别大意”;“50毫米降雨”太抽象,就说“雨密得看不清对楼阳台的花盆,这时候别往河边走”。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表达,比文件里的条文更能钻进人心。我把这些细节写进正文,就是想让“防汛”从“远方的提醒”变成“身边的常识”。
写湖南龙山、安徽阜阳的案例时,我刻意收住了抒情的笔。那些具体的细节——比如龙山地下车库监控里最后晃动的车灯,程女士抓住下水道边缘时磨红的指节——比任何形容词都更有力量。正如救援中心队长郭洪亮说的:“每个意外背后,都藏着‘如果提前多一分准备’的可能。” 这种克制不是冷漠,是想让读者在细节里看见:防汛的每个环节,都连着活生生的人。
收集素材时,韩城某社区的场景让我难忘:暴雨前一天,网格员在老巷子里巡查,看见墙角的排水口被枯枝堵住,蹲下来用手一点点抠干净。后来雨真的下大了,那条往年总积水的巷子,这次只没过脚踝。原来防汛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有人愿意在雨来之前,多弯一次腰、多查一处隐患。
(落笔时我深刻意识到,“七下八上”不是简单的时间概念,而是对生命的庄严承诺。从秦东救援中心队员们修补橡皮艇、清点物资,到街巷里的宣传普及,每一个行动都是在为守护生命筑牢防线。那艘带着划痕的橡皮艇是见证,社区网格员清理排水口的身影是见证,所有为防汛付出的细碎努力,都是这份承诺的注脚。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更多人关注防汛,重视生命安全——毕竟,平安从来不是自然而然,而是有人提前为你挡住了风雨。
作者简介
李安民,陕西韩城人,古稀未伏枥。退役军人、退休警察,中共党员。半生戎马淬铁血,归来仍持三重刃:笔锋剖解乡土肌理,镜头凝刻岁月诗痕;秦东救援、退役军人及红十字三支劲旅的急先锋,中国警察与中国老兵马拉松双徽持有者;职工摄影协会的光影捕手,婚姻红线间的温情摆渡人。军徽烙骨,警徽铸魂,党徽涤心,志愿徽章暖苍生。在黄土地的褶皱里,他以多重棱角折射出赤诚的生命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