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忠魂照汉江——记武汉会战中牺牲的王锡山副师长
一罗培永
1938年秋,武汉外围的枪炮声震碎了长江的宁静。在大别山南麓的硝烟中,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3军91师副师长王锡山正顶着日军的猛烈炮火,在临时搭建的指挥所里部署防线。这位出身东北军的将领,脸上早已褪去了关外的风霜,只剩下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坚毅。三天后,他将在这里流尽最后一滴血,用生命践行"还我河山"的誓言。
从东北军到抗日锋线
王锡山的军旅生涯,始终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他生于辽宁凤城,自幼目睹关外山河的壮阔与民生的艰辛,成年后投身奉军,从普通士兵逐步成长为军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他正在沈阳军校深造,日军铁蹄踏破家园的消息传来,这位东北汉子在宿舍墙上刻下"复土雪耻"四个血字,连夜带领学员投奔抗日队伍。
在东北抗日的艰苦岁月里,王锡山历任连长、营长,参与过锦州保卫战、长城抗战等诸多战役。他作战风格勇猛,却从不蛮干,总能在劣势中找到战机。1933年喜峰口战役中,他率部夜袭日军炮兵阵地,亲手炸毁两门九二式步兵炮,因功擢升团长。部下常说:"跟着王副师长打仗,既提气又放心,他总能把我们带向胜利。"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王锡山所在的第53军编入第一战区序列,转战华北各地。他目睹平津沦陷、保定失守的惨状,多次向上级请缨担任先锋。在沧州阻击战中,他率一个团顶住日军一个旅团的轮番进攻,坚守阵地七昼夜,为大部队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战后,他因战功晋升为91师副师长,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武汉会战中的铁血防线
1938年夏,日军调集重兵围攻武汉,企图一举迫使中国投降。王锡山所在的第53军奉命驻守大别山南麓的麻城地区,承担阻击日军第13师团北进的任务。这里是武汉外围的重要屏障,山高林密,易守难攻,却也因补给线漫长而防守艰难。
9月中旬,日军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向麻城发起猛攻。王锡山亲自驻守前沿阵地,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各阵地间巡查。他常对官兵们说:"东北已经丢了,华北也残破了,我们身后就是武汉,再退就无家可归了!"在他的激励下,91师官兵士气高昂,一次次打退日军进攻。
战斗最激烈时,日军集中百余门火炮轰击中方阵地,山头被削低数米,工事全被摧毁。王锡山冒着炮火在战壕里指挥,手臂被弹片划伤也浑然不觉,只是喊道:"用手榴弹炸,用刺刀拼,绝不让小鬼子前进一步!"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跃出工事与日军展开白刃战,阵地上到处是厮杀声、爆炸声,鲜血染红了山坡上的野草。
血染阵地的最后时刻
10月2日,日军改变战术,以一部佯攻正面,主力则迂回到91师侧后方,企图切断退路。王锡山识破敌军意图,主动请缨带领一个加强营前往侧翼阻击。他在动员时说:"这里是我们的生死线,也是国家的存亡线,我王锡山在,阵地就在!"
阻击部队刚进入阵地,日军便发起猛攻。王锡山身先士卒,时而指挥机枪火力压制,时而组织反冲锋。激战至午后,部队伤亡过半,弹药也所剩无几。当身边的警卫员劝他后撤时,他摇头道:"我是副师长,哪有临阵退缩的道理?"
下午三时许,日军发起总攻,一辆坦克冲破防线直扑指挥所。王锡山抱起炸药包就要冲上去,被参谋死死拉住。他推开众人,高喊:"给我掩护!"随即跃出战壕,在距坦克十米处拉燃导火索。一声巨响后,坦克瘫痪了,但王锡山也被气浪掀飞,身中数十块弹片。
弥留之际,他指着武汉方向,对赶来的师长说:"告诉弟兄们,守住...守住..."话语未落便溘然长逝,时年38岁。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最后一页写着:"此生未能复东北,愿化忠魂护河山。"
王锡山牺牲后,91师官兵深受震撼,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奋勇反击,最终守住了阵地,为武汉会战的战略转移争取了时间。如今,在麻城烈士陵园里,他的墓碑面朝东北方向,仿佛仍在眺望魂牵梦萦的故乡。这位从白山黑水走出的将领,用生命在长江之畔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让后人永远铭记:在民族危亡之际,总有英雄挺身而出,用热血浇灌出和平之花。
烽烟漫卷楚江秋
血沃麻城志未休
剑指倭奴寒敌胆
身先士卒镇危楼
东北恨萦家国破
西南骨葬山河酬
至今大别松涛里
犹听将军叱咤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