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文明的种子在童心扎根
——读《二十四孝故事》有感
湘潭
捧读《二十四孝》的故事,字里行间流淌的,是中国人流淌千年的温情与敬意。从亲尝汤药的细致,到“卧冰求鲤”的赤诚,再到“扇枕温衾”的体贴,这些跨越时空的故事,像一面面镜子,照见了中华民族对“孝”字的深刻理解——它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融入血脉的温情,是代代相传的责任。
常听人说,现在的孩子离传统文化太远了。他们熟悉屏幕上的动画角色,却未必知道“黄香温席”的典故;他们能流利地背出英文单词,却可能对“孝”字的分量感到陌生。但当我给身边的孩子们讲起这些故事时,看到的不是茫然,而是亮晶晶的眼睛里藏着的好奇与触动。一个孩子听完“扼虎救父”,认真地说:“我也要保护爸爸妈妈。”那一刻忽然明白,故事里的李忠辟震,整个故事说明了孩子对母亲的孝。这种孝顺感动了上苍,从而得到了整个村民的赞扬。传统文化的种子从未消失,只是需要我们轻轻播撒。
二十四孝里的故事,或许有些情节带着时代的印记,但内核里的“敬”与“爱”,却是永恒的。它告诉孩子们,孝可以是帮父母端一杯水的小事,是耐心听长辈讲过去的故事,是懂得感恩那些默默付出的瞬间。这些细微的感知,会像藤蔓一样缠绕在成长的轨迹里,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始终记得“从哪里来”,懂得“如何去爱”。
五千年的文明,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要活在当下的生活里。给孩子讲二十四孝,不是要他们复刻古人的行为,而是要让他们触摸到那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胸怀,让这份温暖的传承,成为他们性格里的底色。
或许,我们能做的不多,只是在每周的一个时间段,,给孩子讲述一下关于孝的故事;只是在他们为父母捶背时,轻声说一句“这就是传承”。但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当一颗颗童心被文明的光芒照亮,当“孝”的种子在他们心里扎根发芽,那延续千年的温暖,便会有新的模样,在未来的时光里继续生长。

【作者简介】湘潭,本名刘秀华。国企退休职工,诗歌爱好者。2017年开始触网习诗,有大量文学作品见诸于省内外报刊。近年,在【山石榴原创文学】、【西部风微刊】、【诗生活】、【环球国际世界华文日记特刊】、【染香时光】【东极魂微刊】等十几家微信原创平台先后发表诗文。2019.年春,在“百年堂”“东阿制造”第三届迎春笔会征文活动中获得优秀奖。作品被收入《聊城文艺》《印象茌平》《魅力茌平》等选本。诗观:诗来源于生活,美化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以此来陶冶情操,享受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