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亨村里忆中山
——写在孙中山逝世百年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节点
作者:蓝帆(四川成都)
前 言
2025年3月12日,是中国革命先躯孙中山先生逝世百年之日。
逝者英名,隔世传颂,我有幸,曾两次与先生近在咫尺“晤面”。他没有显赫的家事,富足的家产。父亲青年时期曾从家乡翠亨村到澳门当鞋匠,三十一岁回乡务农。1846年与附近的隔田乡杨胜辉的女儿杨氏结婚,生三男三女。一家人靠佃耕为生,可想而知生活艰难。迫于生计,父亲早晚替人补鞋,兼做更夫。孙中山年少有志,让我想起徐霞客的诗句:“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
一
结缘南京,已然遥远。
35年前,我是党报职业记者,便总有机会到各地采访。1989年7月,我受报社指派,到在南京举办的“中国知名企业产品展销会”采访。我分别传回了消息、通讯、特写、综述、深度报道等组合新闻作品,圆满、高效完成任务后,我逗留几日,踏访了向往已久、名贯中外的南京六朝古都名胜,那时,最为迫切的是敬拜民主革命先躯孙中山先生。
足迹所到,五味杂陈。眼前一幅幅画面鲜活悠然,与河水合拍,十里秦淮,携时光漫溯;桨声灯影,伴苍穹夜游。我自叹子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窄窄的乌衣巷早在石器时代就有先祖繁衍,东吴拓土,儒学鼎盛;随着秦淮河淙淙流水,鳞次栉比的金粉楼台,流彩画舫,江苏平弹,南京白局(方言说唱),编织着这座城市声情并茂的古今风情,街上的商家放着由远而近的戏曲,如梦如幻,风情万种。前世兴衰时空见证。建于楚威王时期的这座城池几番更名。当时南京的钟山名为金陵山。楚国灭越国之后占领了南京,楚王为压制王气,派人到山下埋了金石,从而改名金陵。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咏史怀古,感物抒情者,何止唐代诗人杜牧。淮河的风流,昏君的无道,文人雅士的千古吟叹,有对秦淮的清澈水流的赞美,有对六朝金粉和南明的遗恨,还有我画舫载不动的起伏心潮。
二
船桨起落间,我思绪回到那个委屈、无奈、不堪回首的特殊年代。
生不逢时,在我最渴望上学而且刚上小学就成绩拔尖的好学生,看到的竟是被“牛鬼蛇神”封锁的校门。爸爸每天下班就教我认识象形字,然后举一反三地启发我,使我认识很多字,没上学就会背诗、读书。上学后,我第一批加入少先队,代表一年级少先队员讲话;当班长,还成为学校最小的大队委员。那个年代课本教材功能像破碎的玻璃无法拾起。
家里不可藏书,书店关门歇业;对知识的渴望,求学的迫切成了枯萎的秧苗。我把家里烧剩下的角落里幸存的书都读了,仍觉得的委屈和空虚。无聊的时候,我除了雕刻剪纸,写毛笔小楷,就是翻箱倒柜,侥幸在装杂物的旧箱子里翻到几本不知谁用过的书,其中有一本历史书,泛黄的封面上印有:1960年,人教社出版的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全日制)《历史》第三册,从中得知南京人民遭受了日寇灭绝人性的烧杀淫掠。禽兽般的日寇在一个多月里,就杀害了我们三十万同胞……这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所欠下的一笔血债。
从那时起,我萌生了对历史罪人强烈的赠恨,对南京同胞的悲悯,对秦淮风情的向往,暗想,有一天要去看望那里的同胞,看看那座前朝的城市血迹是否依稀。在那段难以诉说的岁月,我和几位上初中的邻家伙伴,地下工作者般藏在家里,偷偷抄写来之不易唐诗宋词文本,读到古代圣贤留下的诗篇真是繁花似锦,千秋文采,写南京的诗更是不乏平仄。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圣杜甫的《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也展现了唐代南京的自然风貌与人文风情。刘禹锡的《乌衣巷》,更是熟背的诗词之一。我曾走出夫子庙,跨过秦淮河上的桥,踏访这传闻1600多年、故事宽于小巷的乌衣巷;白墙黑瓦,江南风情,隐现着东吴故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前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
如火如荼的火炉城南京,那个酷暑七月,我借工作之便终于与之相会。奔腾不息的岁月之河洗刷了屈辱的血迹,中国同胞把南京大屠杀的惨案铭记心中,励精图治,踔力奋进,把它建设得现代时尚,富丽堂皇,人文厚重,血气方刚,仿佛在宣言:外侮入侵的悲剧不会再重演。
我信步走在秦淮河畔,身上还背着一大包给女儿选购的高考相关书籍,顾不得送回宾馆,索性负重前行。秦淮波澜与我倾谈,热浪滚滚撩我裙裾。我的思绪比天气还热。风云变幻的旧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形象耸立油然我心中。我急切地打车来到中山陵,一条宽广端庄的陵园大道平坦开阔。大道两旁,高大的松柏、梧桐挺拔苍翠,昭示孙中山先生崇高品格和不朽精神。
1894年孙中山以坚定意志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于是,他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他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19世纪末期,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面对中华民族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他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反对北洋军阀和独裁战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开展。他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几番求索,几番绸缪,风起云涌,清庭顺应天意人意,如《庖丁解牛》一文中有云:“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然而,世事难料,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使后人得以瞻仰。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我仰望着高大的孙中山塑像,心潮翻滚。先生端坐中央,面容慈祥,目光深邃;祭堂四周可见精美生动的浮雕和石刻,形神气宇衬托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
在革命先躯像前,我站得笔直,留下崇敬的身影。那个七月、近40度的高温天气,我没有身着正装。离开纪念堂时,我毕恭毕敬的行了个鞠躬礼。
四
第二次与孙中山先生“相晤,是2025年6月20日,因获得“美丽世界”国际华文诗歌大赛银奖、受邀出席在深圳举行的颁奖盛典,而后,在粤港澳大湾区踏访采风,得以到中山市翠亨村中山先生故居拜访,这便是第二次与孙中山先生近在咫尺地晤面。归来数日,孙文先生的音容笑貌油然眼前。
随着脑海中展板图片的呈现,我翻回1912年4月。当时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致力社会革命,到南方各省考察,宣传民生主义,于5月下旬,由南京取道香港、澳门回到家乡――香山县翠亨村省亲。
这是他外奔走革命17年后第一次回家。这位令民众敬仰的革命领袖光荣回乡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前山一带。同盟会员刘希明、香港富商刘伴樵等人,为了表达对这位革命先驱的敬意,相约在孙中山途经之地前山,举行盛大的欢迎会。
1912年5月27日清晨,晴空万里,风和日丽,前山四周的乡民奔走相告,万民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睹孙中山先生风采。
修建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钱款,是清光绪十八年,孙中山兄长孙眉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主持修建而成。两层小楼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独具特色,
一道围墙环绕庭院;楼房外的立面仿西方建筑,红墙、白线、绿釉瓶式栏杆;
上下层前廊有七个连续拱门,屋顶女儿墙正中饰有光环,下面塑有一只口衔钱环的蝙蝠。楼房内部设计,呈现的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走进正门,只见古铜色木头牌匾、浅黄色的五个大字“孙中山故居”,这是夫人宋庆龄先生手书。故居正厅摆设的书桌、台椅、铁床等物品,都是孙中山当年所用过并亲自牌、摆放的。而正门上方挂有一幅对联:“一椽得所,五桂安居”,是楼窗建成后,孙中山亲笔拟定的。
解说员讲到,纪念馆整体总局设有"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市民俗博物馆"、"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三个机构,分为孙中山纪念展示区、翠亨民居展示区、农耕文化展示区、杨殷、陆皓东纪念展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其他展区6大区域组成。展板清晰记载:1895年,孙中山曾在这生活了一段时间,那座长台上放着的一盏煤油灯,还是他1883年从檀香山带回的。孙中山先生的卧室,陈列着它当年用过的大木床,梳妆台和椅子……1892年到1895、1912年,孙中山先生都曾在这里住过。
二楼南边房屋是孙中山先生的书房,里面有他用过的书桌,台椅,铁床,就在这座书房中,我见到了孙中山先生的照片,那是他十七岁时的留影,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黑白分明,目光清澈,五官精致,英气逼人,神情中似有主见之光。
五
睹物思人,由此及彼,当时我联想到的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他那脍炙人口的《少年中国说》,它激励了中华儿女奋进向上的意志。“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面对一块块展板,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不朽的思想,闪光的人生,崇高的追求,伟大的志向,生动鲜活跃然眼前。革命的经历充满坎坷,接二连三的组织策划,风起云涌的艰苦奋斗,并没有被历史的波折磨灭。多少仁人志士不畏安危,赴汤蹈火,不惜性命,前赴后继,为的就是让生生不息的后来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和几位同仁静静地伫立展板前,久久无语,久久沉思……
我想起hu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六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先生于临终前在《国事遗嘱》中写道:"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 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 《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后来,孙中山先生在题词中写到:辛亥革命在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意识形态。思想的启蒙和观念的现代化,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从传统向现代转换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和必需的基础,特别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来说,把长期束缚于封建主义精神枷锁中的人们解放出来,并使其实现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更是走向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2025年3月12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纪念日。在这样一个百年一遇的历史节点,我们有幸于盛夏前来拜访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可谓敬意在怀,思虑悠远。
翠亨村傍山临海,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山村美景,天造地设,令人流连;那声声鸟鸣仿佛在宣讲孙中山先生留给后人的情怀与忠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作者简介】:
蓝帆,四川传媒学院教授,中国传媒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等会员;中国文化促进会语言艺术委员会指导专家、中国当代文艺工作者委员会指导专家、华语诗歌春晚朗诵艺术顾问、CCTY全球爱华诗歌春晚艺术顾问。夏威夷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夏威夷作家与朗诵者艺术团艺术总监、美国世界华文诗歌学会副秘书长、广州朗读者阅读会诗歌创作与朗诵表演首席顾问、深圳阅读会诗歌创作与朗诵表演首席顾问受邀诸多省市广播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诗歌创作与朗诵指导专家;四川文艺传播促进会常务理事、文艺研究院副院长、女散文作家创作中心副主任……
作品曾获海内外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征文特等奖、金奖、一等奖;创作朗诵特等奖、百年新诗创作最具活力奖、创作成就奖。当代诗歌诗集奖、十佳诗人奖。
出版个人文学作品集 六部。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文艺家》《经济日报》《中国企业报》《中国妇女报》《中华儿女》《中华英才》空军杂志《鹰击长空》《中国诗人》《西藏文学》《上海文学》《四川文学》《鸭绿江》《贡嘎山》《妇女》《黑龙江日报》《辽宁日报》《四川日报》《共产党员》《诗选刊》《诗探索》《星星》《时代的报告.报告文学》《岷州文学》《中国诗界》《诗林》《辽河》《草地》《绿风》《诗潮》《格调》《剑南文学》《诗歌月刊》《现代青年》《扬子江》《文学港》》《大河诗歌》《当代诗人》《延河》、日本的《火锅子》(不是中国火锅概念,是一种双语纯文学刊物)《参花》《天涯》诗刊《意文》杂志《陕西文学》《香港文艺报》《香港文坛》香港《女也》及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新西兰、泰国、香港、澳门、新西兰等海内外报刊百余种。
有诸多著名诗人、评论家从不同角度评论其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创作特色。两世纪以来作品入选《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诗人大辞典》《当代诗人代表作》《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手跡》《世界华文诗年度诗选》《中国当代诗歌导读》《中国诗人生日大典》《年度诗人排行榜》《每日一诗》等近百部典籍。
连续几届获得“文荟北京”群众征文大赛一等奖,连续两世纪、数届“大地之光”征文大赛报告文学特等奖、一等奖、诗歌创作朗诵特等、“最佳人气奖”。
仅2025年“长江杯“中国当代汉诗精选大赛《长江大赋》(外一首)获”诗歌成就奖“、首届‘’长江之声”诗歌朗诵大赛获一等奖、《“美丽世界”国际华文诗歌大赛》获得银奖。有新华社、新浪、中国诗歌、中国作家等著名媒体及现代融媒体平台及中诗网、作家网呈现作品,点读量空前。
散文《杯酒自酿总关情》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生院教材中;创作成果被收入权威典籍《中国诗人大辞典》《中国诗人代表作》《中国作家大辞典》《铁骨铸飞龙 豪情化长歌》获2001年文荟北京征文报告文学一等奖、《中国龙的心脏》获得2022年文荟北京征文报告文学一等奖,分别获得“大地之光”征文特等奖。2024年,《浴火永生》获得2024年文荟北京征文报告文学一等奖。建党百年“百年南河 幸福新津”获得海内外诗歌征文大赛一等奖。曾受邀四川文艺传播促进会、峨眉电影集团,举办报告文学讲座;曾受邀四川图书馆举办一个月的讲座,从诗歌创作朗诵讲到散文、报告文学创作艺术特色,赢得观众好评;多次受邀即兴主持大型颁奖盛典、诵读表演、形象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