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与行路
文/ 惠水明
暑假期间,有一天,和即将读四年级的小孙子闲聊,我说“古人提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你觉得自己能做到吗?”孙子听后,脸上露出了诧异的神色,惊呼道“行万里路可以,让读万卷书那还不把人吓出病来。”我想,多数儿童大概都会有这种心理反应。原因很简单,若让其行万里路,孩子们会感觉兴奋,好奇。行万里路,可以一路游走着看看风景,品尝各地独有的特色美食。闲睱时间,还能看看电视,玩玩游戏。在孩子们眼中,要看有趣的风景,必须到很远的地方去,因为风景在远方。
最好还是坐飞机去,也免去了许多车行之颠簸劳顿。这就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普遍想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想要兼顾行路和读书,确实不易。
不过,不管是行路还是读书,都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一个梦想。增长和丰富自己人生的一段阅历,充实自己的生活,用不同的知识换取宽容豁达的胸怀。
我感觉读书相对容易实现,在人生不同的年龄段,进入不同的学校,阅读不同的书籍。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完成基本的读书历程。大学毕业后,有人选择继续深造,有人踏入社会参加工作。但闲暇时,总还是会去读一些书。然而,想要行万里路,到远方去欣赏一段诱人的风景,就没有那么容易。
如果想把梦想变为现实,完成一段向往已久的长途旅程,即是时间充裕,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俗话说,“人马未动,粮草先行。”若囊中羞涩,怎能云游远方,领略异国风情,漫步长亭古道,轻抚依依杨柳。所以说,要行万里路,绝非易事。
旅行也是一种学习,人在旅途,去一个从未到过的地方,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之中,就如同刚出生的婴儿,用好奇的目光打量一个未知的世界,对一切都充满着无尽的好奇与探索。
当你站在某一座古镇的路口,望着眼前恍惚的青烟,那迷离交错的青石板路,被南来北往游人的脚印打磨的洁净温润。漫步在千年古镇幽深古老的长巷之中,轻推斑驳沧桑的门扉,触摸锈迹斑斑门环的温度,会别有一番滋味浮上心头。可以想象这古老的房舍旧居,曾经历过人世间多少烟火熏蒸,荣枯兴衰。又曾经藏匿过多少代人的欢歌笑语,悲欢离合。
因为,人生只有在不断行走中,亲近大自然,才能发现诸多以前未曾知晓的美好。在和煦的阳光下,邂逅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一片顶着露珠儿的树叶,一株嫩绿的青草。静下心来,或许,你就能听到大地芳草的低语和呼吸,感受到嫩芽舒展的声响。大自然的每一丝灵动,都会给你带来快乐,让人心情愉悦。会在岁月的长河中,为自己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在漫漫行程中,还可遇意外之人,经历意外之事。
如今,若有机会,我也喜欢走进大自然,历经春风秋月,做个行走天涯的过客,感受静美河山的沧桑变迁。在闲适的日子里,怀着洁净的心,翻阅一本泛黄的唐诗,细读一段脍炙人口的宋词,总能从那一字一句里有所感悟。感觉每一阕词,每一首诗,都会说话,都饱含情感,都有故事。当你一遍又一遍地琢磨那些千古佳句,心中便会对古人,深深地充满敬畏之心。
为此,在不断读书与行路中,由此引申出了人生的许多感慨。比如读书,可以从书中了解秦朝汉代的风俗变迁,感知大唐盛世的辽阔繁华。遥想当年,多少风雅儒士,绝代佳人,一生饱读诗书,历经世事沧桑。却因交通不便,受千山万水阻隔,即便痴心不改,要走遍天下,游遍河山美景的梦想也难以成真。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光阴有限,闲来静处,恰似一场姹紫嫣红的花开花落。匆匆几十载光阴,年华转瞬即逝,不经意间,人生便步入暮年。世间无数旷世美景,壮丽的锦绣河山,虽心心念念,无奈,也都输给了沧桑岁月。在仓促缓慢的时光里,多少情缘未尽,多少好梦难圆,富贵功名,聚散得失,善因果报,竞短论长,终因世情如水,力不从心,那些今古兴亡,远去的故事,终究是一场时过境迁的旧梦。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又有多少,多愁善感的才子佳人,文人墨客,为追寻理想,云游大好河山。也无法写尽人世间,不测的风云变幻,无数悲欢离合。悠悠万事,万千憧憬,能留住的,只是内心的风景。这多变的人世,无论悲喜薄凉,也都慢慢地被岁月,磨灭遗恨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枯萎掩埋于乱世尘埃之内。
若只是纸上谈兵,此生未去过水网密布的江南水乡,又怎能真切地领略到,江南的温丽,江南的柔美,江南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那多水的江南,就像一块易碎的玻璃,如美玉般的温润莹洁。当你站在江南水乡的小桥之上,俯瞰远处的烟火人家,粉墙黛瓦,净水空山,迷蒙美丽,温润多情,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才能完全理解“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金秋若不去畅游黄沙漫天的大西北,观赏边塞风光,沐浴秋日残阳,迎秋风赏落叶,怎能诠释西厢记中的那段深情别离,“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段撕心裂肺的悲欢离合。
因此,只有在书中先知其情,再身临其境。才能触景生情。想想那书中女子,粉黛残褪,愁怨却似那秋风里片片黄叶,没有归宿,任其飘落。一时间,看满地飘满金黄的残叶,心意郁积如冰似雪,万般清冷又与何人说。忽听得张生道一声“去也”,莺莺瞬间松了金钏,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多情的莺莺再回眸,秋已深,天渐谅,官人归期却渺茫?泪眼婆娑,无语凝噎,难抑热泪滚千行,枉生出阵阵无由的悲哀与无奈来。
那年深秋,和几位好友,行塞北大漠,穿越漫漫黄沙,观赏千亩胡杨。对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那两句千古绝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便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想象。诗人置身大漠,周围寸草不生,百里荒无人烟。放眼望去,黄沙无边无际,沙丘起伏接天,大风起兮,飞沙走石。
再向前,边关山高路险,路漫漫兮,欲归无期。前方戍边的将士们,为保卫边塞,激战正酣。此时,浮云低垂,夕阳西下,暮色来袭,不远处的烽火台上,一缕缕狼烟又盘旋直上。那境界是何等的空旷荒凉啊?诗人被边塞壮阔雄奇的景象所震撼,那种孤独,悲伤,忧愤之情油然而生,触景生情,昂首望天,吟出了大气磅礴的一首《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首千年传唱不衰的绝句诗篇。
于是,只有久别家乡的人,思乡情才更浓烈,只有远离亲人的人,才能深深地感受到亲情的弥足珍贵。因为人生的许多感悟,应该多数是在读书与行路中得到启迪与升华的。
【作者简介】

惠水明,扶风午井镇人。一九七二年应征入伍,服役三十余年,一直从事军队流行病学,军队卫生学方面的指导和研究工作。喜欢文学,喜欢阅读,先后在网络平台发表的诗歌散文有,(寒风中有两朵绽放的迎春花),(春天),(我的小学),(豆沙关与豆沙镇),(昭化古城),(梦回军营),等三十篇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