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学习效率的当下,“高快写、高快做题、高快写作”成为众多学习者梦寐以求的目标。乍一看,《大众教育学》似乎与这种对效率的极致追求背道而驰,然而,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其中实则蕴藏着革新底层逻辑的智慧,能为高快读写提供独特的破局之道。
弗莱雷所批判的“银行储蓄式教育”,精准地揭示了机械刷题和模板化写作的困境。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如同被动的知识容器,教师则像知识的存储者,一味地将知识“存入”学生的头脑。这种看似高效的“填鸭式”学习,实则严重扼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与高快读写所追求的高效与深度背道而驰。而《大众教育学》中倡导的“对话式教育”与“问题化教学”,宛如一把把钥匙,为破解低效读写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高快做题:从“答案搬运”到“问题拆解”
传统做题方式往往陷入“题海战术+标准答案”的怪圈,这与书中批判的“知识灌输”如出一辙。学生机械地重复做题,只追求答案的正确性,却忽视了题目背后的逻辑和思维训练。高快做题的核心在于“逆向思维”的运用。当遇到一道题目时,不应急于寻找答案,而是要先拆解题目背后的逻辑链条。以数学题为例,要深入分析题目中的条件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它们又分别指向哪些考点;对于论述题,要思考设问背后所指向的思维维度是什么。这就如同在“问题化教学”中对社会议题进行层层剖析,通过主动拆解问题,将原本被动的刷题过程转化为积极的逻辑训练。如此一来,学生便能用更少的题目实现更深度的能力提升,真正达到高快做题的目的。
高快写作:从“模板堆砌”到“观点博弈”
模板化写作堪称“储蓄式教育”在写作领域的翻版。在这种写作模式下,学生习惯于套用固定的结构和句式,用千篇一律的套路代替了深入的思考,导致文章缺乏个性和深度。高快写作的突破点在于培养“对话意识”。在文章开篇,可以采用矛盾性提问的方式来引发读者的兴趣,例如“为什么AI能写作文,我们仍要训练写作?”这样的提问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继续阅读。在论述过程中,要主动预设读者可能提出的质疑,并针对性地进行回应,展现出对问题的全面思考。文章结尾则可以抛出开放性的思考,引导读者进一步探讨。这种写作方式与弗莱雷所倡导的师生平等对话理念不谋而合,它让文字成为激发思辨的工具,而非仅仅是信息的单向传递,从而使写作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高快读写的本质:效率与深度的平衡
《大众教育学》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真正的高效并非速度的简单比拼,而是思维的解放。无论是做题还是写作,关键在于运用批判性思维穿透表面的“快”,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认知的升级。例如,做完一道题目后,不要满足于得到正确答案,而是要进一步追问“还有哪些解题路径”,通过多角度的思考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写完一篇文章后,要认真反思“是否陷入了认知盲区”,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思维漏洞。通过主动与自我进行对话,将高快读写转化为持续成长的阶梯,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
《大众教育学》不仅仅是一本为教育者量身定制的指南,更是所有追求高效学习的人的思维重塑手册。唯有打破“灌输式”的低效循环,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性的思维拥抱学习,才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实现真正的成长,让高快读写成为我们通往知识殿堂的有力翅膀。
作者:曾春兰(三晋名校实达中学大先生)
青力点评
实达大先生曾春兰的这篇文章视角独特,将《大众教育学》理念与高快读写紧密相连。从批判传统低效模式入手,精准剖析高快做题与写作的破局之法,强调逆向思维和对话意识。更难得的是点明高快读写本质是效率与深度平衡,指出主动对话自我实现成长。观点新颖,逻辑清晰,为追求高效学习的人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维指引!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