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禅蓬感怀
文/樊志刚(辽宁)
雨敲禅蓬警客心
浮生犹似梦中人
眼前橫陈皆旧迹
回首往事已成尘
林荫深处尘嚣远
一杯淡茶了天年
青鸟时来歌相慰
清风伴我好舒闲
自知久非红尘客
潜身权做林下人
一声佛号了生死
斩断经劫烦恼根
杀盗淫妄罪孽深
贪嗔痴慢坠沉沦
若无弥陀垂怜我
随业漂泊转受身
惶惶游子不思归
茫茫苦海业风随
辗转不知家何在
迷途飘零可问谁
2025-7-16雨中
于龙首山禅蓬记
于禅蓬雨境中观照生命归途——评樊志刚《独坐禅蓬感怀》
一场雨中禅蓬的独坐,成了诗人樊志刚观照生命、叩问心灵的契机。这首《独坐禅蓬感怀》以雨为引,以禅为境,在自然意象与佛理哲思的交织中,铺展出入世的迷茫、出世的澄澈与归心的虔诚,字间藏着对生命实相的深切体悟。
诗歌开篇即以“雨敲禅蓬警客心”破题,雨的清冷与禅蓬的静谧形成张力,“警”字如钟鸣,瞬间将世俗的浮躁隔绝在外。“浮生犹似梦中人”“回首往事已成尘”两句,以“梦中人”喻世事虚幻,以“旧迹”“成尘”写时光易逝,开篇便奠定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基调,让“客心”的迷茫与怅惘跃然纸上。
中间两节笔锋转向禅蓬中的安闲之境。“林荫深处尘嚣远”勾勒出远离俗世的清幽,“一杯淡茶了天年”尽显随性自足;“青鸟时来歌相慰,清风伴我好舒闲”以灵动的自然意象,将禅居生活的恬淡具象化。从“自知久非红尘客”到“潜身权做林下人”,是心境的转变,更是对生命归宿的主动选择,而“一声佛号了生死,斩断经劫烦恼根”则直抒胸臆,点出佛法对心灵的救赎之力,让前两节的怅惘在此处有了安放的出口。
后三节进一步深化对生命困境与解脱之道的思考。“杀盗淫妄罪孽深,贪嗔痴慢坠沉沦”直指人性弱点与轮回苦因,言辞恳切如当头棒喝;“若无弥陀垂怜我,随业漂泊转受身”则以谦卑之心承认对信仰的依赖,道尽生命在业力中挣扎的无奈。末节“惶惶游子不思归”将迷失的灵魂比作漂泊的游子,“茫茫苦海”“迷途飘零”的追问直击人心,而这份迷茫恰与前文“佛号”“弥陀”的信仰形成对照,让归心向佛的选择更显必然与珍贵。
全诗以“雨中禅蓬”为时空锚点,从观雨感浮生,到居禅悟安闲,再到念佛求解脱,情感脉络由怅惘到澄澈,由迷茫到坚定。语言朴素如话家常,却句句藏着对生命的叩问与对信仰的赤诚。那些“雨、禅蓬、淡茶、青鸟”的寻常意象,因融入了佛理哲思与生命体验,便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让读者在诗中既能读到独坐禅蓬的清幽之境,更能感受到一颗在迷茫中寻路、在信仰中归心的灵魂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