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编辑社成员
特约顾问:张振林
顾问:清廉宇 李秀德 王世元
主编:润牙子
常务负责人:中秋明月 渝香居士 阿莲 神剑大侠 书香 王世元
诗评:渝香居士 热血兵团 书香
本公众号微信: Ryz98416
作者简介:草场山人,实名刘希安,江苏连云港人。中专院校高级讲师,现已退休。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从事中文、书法等学科教学多年,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诗词入选多家刊物,书法作品入选人民画报并参展览获奖,书画善款捐南京慈善总会。
永遇乐·沂蒙常山古村落怀古
文/草场山人
石径盘云,苔痕侵户,残碣犹记。老井波寒,颓垣影瘦,风咽松涛里。炊烟旧迹,犁锄陈梦,曾照夜归人醉。想当年、桑麻成市,鸡犬绕屋如织。
烽烟暗度,旌旗遍插,多少忠魂凝泪。妇送征衣,翁支前械,血沃田畴碎。苍崖无语,斜阳似诉,换得九州春至。凭栏望、新泥护古,鹃声正起。
注:词中以古村落现存的石径、残碣、老井等意象起笔,勾勒往昔农耕生活的繁盛;下阕转入沂蒙山区特有的红色记忆,写战争年代村民支前的壮烈场景,终以“新泥护古”收束,暗含对历史的铭记与当下的珍视,贴合怀古词“抚今追昔”的脉络。
走进沂蒙常山庄:
红色记忆与乡村振兴的交响
文/草场山人
暑假的一天,阳光炽热而明亮,我怀着满心的期待与敬畏,再次踏入了位于沂蒙山区的常山庄。这里不仅是一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红色土地,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前行,车窗外连绵的崮峰如画卷般展开,常山庄便静谧地坐落在这片青山绿水之间。村庄周围崮峰相连,古朴的民居错落有致,依山而建。走进村子,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狭窄的小巷蜿蜒曲折,用石块铺就的小路在岁月的打磨下显得光滑锃亮。古老的石桥、石碾、石磨,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闺女,来俺家坐坐喝口水吧!”刚拐进一条小巷,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热情地招呼我。她家的小院收拾得整洁利落,墙角堆着金黄的玉米,门前的石桌上摆着自家种的黄瓜和西红柿。“俺这院子就是当年八路军伤员养伤的地方,墙上还有他们刻下的诗呢!”大娘指着斑驳的墙根,语气中满是自豪。我蹲下身仔细辨认,果然在石缝间看到模糊的“军民同心”字样。大娘告诉我,现在村里发展旅游,年轻人回来搞民宿,她老伴儿还当上了红色故事讲解员,“日子比那时候好过多了,但红嫂的精神可不能忘啊!”
常山庄,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山东党政军机关领导全省抗日活动的中心区域,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曾在这里战斗、工作过。在村里的沂蒙红嫂纪念馆,我深入了解了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沂蒙红嫂们用乳汁救伤员、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她们的故事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铭刻着沂蒙人民对革命的无私奉献。看着馆内一幅幅真实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展品,我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感动,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那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离开纪念馆,我沿着石板路走向村外的盛世庄园。远远便看见一片整齐的蔬菜大棚,几位村民正弯腰劳作。我好奇地走进一个大棚,葡萄藤架下,一位皮肤黝黑的汉子正在修剪枝叶。“大哥,这葡萄长得真喜人!”我忍不住夸赞。他直起腰来憨厚一笑:“俺这棚里种的可是‘阳光玫瑰’,甜着呢!去年第一书记帮俺们联系上了电商平台,果子还没熟就被预订大半,收入比单种庄稼翻了好几倍!”他指着远处新建的冷链仓库,“现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俺们不光种地,还学着搞直播带货,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我跟随他来到仓库,几位年轻姑娘正将刚摘下的甜瓜装箱。“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政策好,回乡创业还有补贴。”一位姑娘擦了擦汗,笑着说,“俺大学学电商的,回来能帮乡亲们把山里的好东西卖出去,心里踏实!”她们邀请我尝了颗刚切的甜瓜,清甜的汁水直沁心脾,这滋味仿佛带着土地的诚意与希望。
沿着山路继续漫步,我在一片芦苇荡旁遇到一位挑着竹筐的老伯。“大爷,您这筐里装的是啥?”我好奇地问。老伯停下脚步,揭开盖着的苇叶:“这是俺采的野山菌,雨后山上多的是。拿去炖鸡汤,鲜得很!”他告诉我,村里现在搞生态旅游,游客最爱这些土特产,“以前这些不值钱的东西,如今成了香饽饽,连外国人都来买!”说着,他爽朗地笑起来,笑声惊起几只白鹭,掠过山间澄澈的湖水。
夕阳渐斜时,我坐在村口的石凳上歇脚。几位放学归来的孩子围过来,叽叽喳喳地说着村里的变化:“俺们学校新建了电脑教室!”“周末还能去文化礼堂学剪纸呢!”他们的眼睛里闪着对未来的期待,让我想起纪念馆里那些红嫂照片中坚毅的目光——历史的接力棒,正在一代代手中传递。
暮色中的常山庄愈发静谧,炊烟袅袅升起,与远处的崮峰勾勒出一幅水墨画卷。这一天,我既被这里的红色文化深深震撼,又被乡村振兴的成果所鼓舞。常山庄的村民用质朴的话语、勤劳的双手,将苦难的历史酿成甘甜的果实,把红色的记忆化作前进的动力。这片土地,不仅是缅怀过去的圣地,更是展望未来的窗口。
离开时,那位在院子里的大娘追出来,塞给我一袋自家晒的柿饼:“带着路上吃,甜的!”温热的柿饼握在手心,仿佛握住了这片土地上最真挚的温度。回望渐行渐远的常山庄,我深深感受到:沂蒙精神从未褪色,它正化作春泥,滋养着乡村振兴的新芽,在新时代的阳光下茁壮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