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学业苗族物语系列之33
春游闽南最相思
作者:雷学业(苗族)
“筚路桃林又几秋,天南族望说虔州。
衣冠故国千年在,耕凿遗民百战留。”
清代客家诗人黄钊的这首《石壁村怀古》,以闽西客家祖地(后裔多迁闽南)石壁村为题材,展现客家迁徙历史与人文精神,凸显客家“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展现闽南客家土楼"耕读并重"的生存智慧,堪称客家精神的诗化铭刻。
2025春节前夕,我们全家决定赴闽南旅游过年,寻找异乡年味,欢度乙巳新春。
初二早早起来,吃过饭菜,由儿子驱车向福建驶去。
当日下午即赶到龙岩市永定土楼景区,随着密密麻麻的人流游览土楼群,观看精彩的狮舞表演,吃些地方美食,饶有兴味地拍摄景点景物照片。
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客家山区民居建筑,分为圆楼和方楼两种形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它与苗族吊脚楼一样,是我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
福建永定土楼 雷学业摄
永定土楼用土石夯筑,不用钢筋水泥,历史上它们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楼堡。土楼的大门用厚实的杂木制成,外钉铁板,有的楼门上还装有防火水槽。圆形土楼一、二层不开窗户,有双层的外层开窗,既可通风纳光,也用于狙击入侵之敌。土楼一般四层,顶层设有了望台,用于观望敌情。土楼不仅防盗防敌,还能防火,防震,防兽,冬暖夏凉。圆形土楼是客家人居住的典范民居,一般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约10多米,高三至四层,共有一二百个房间。底层是厨房和餐房,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居室。中间为祖堂,是婚丧喜庆的公用场所。楼内有水井、浴室、磨坊等设施。
巡游永定土楼,脑海中隐约浮现出老家湘西南城步的苗族建筑吊脚楼。苗胞们住在深山老林,平地少坡地多,平地要用于种田,只能选择山腰坡地建房。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苗胞因地制宜修建木质吊脚楼,三层重檐卯榫结构,一般是四排三间,也有一正一横或一正两横的,向空间延伸发展,形成半边多层的吊脚楼,也叫“架寮”“架舍”“干栏”。正屋小的为三柱五瓜,一般五柱七瓜,多的五柱九瓜,甚至七柱十一瓜。苗族吊脚楼全为方形,设计精巧,横屋和正屋配置合理方便,枋柱之间不用钉铆衔接,而以木榫相扣。下楼用于圈养猪、牛、羊、鸡、鸭、鹅等禽畜,筑有厕所,堆放柴草粪肥。中楼的中间叫堂屋,左侧为茶堂,右侧为住房;横屋中楼为子女住房或客房。正屋上楼为仓库,储放稻谷杂粮,摆放石磨、风车、谷桶等;横屋上楼设有走马栏杆,用于姑娘绣花、缝衣,也可观赏风景,对唱山歌。正屋顶层是天楼,用于置放杂物。富有人家还会在中楼木柱上雕刻龙凤图案,横枋上雕刻龙头象头图案或“福禄寿禧”字样。窗棂镂刻花鸟虫草如“鹿衔灵芝”“喜鹊衔梅”“蝙蝠送福”等寓意深刻的图案;人物图案有“彭祖柱杖”“孟母教子”“观音送子”“关公坐堂”等。栏杆上也拼花饰凤,图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体现了苗族匠人的高超手艺和浓郁的文化底蕴。与客家土楼一样,苗族吊脚楼也是防盗防敌、防震防兽、冬暖夏凉、美丽舒适的山区民居。
在永定土楼,我们游览了余庆楼、庚庆楼、渑庆楼、集庆楼和承启楼。承启楼圈数最多、建筑规模最大,被称作“土楼王”。它承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全楼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3米,全楼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层,高11.4米,每层设72个房间;第二圈二层,每层设40个房间;第三圈为单层,设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全楼共计400个房间。整个建筑面积为5376.17平方米。1986年,承启楼入选我国邮电部发行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图案。
福建永定土楼景区全貌 雷学业摄
当晚住在“土楼王”第二圈二楼。入住前房东嘱托我们,洗漱间在一楼,房内只能“小解”,“大解”要出土楼大门,且出去了不能再进来,要进来须重新购票。
从初三至初六,全家先后游览了龙岩市古田会议景区、泉州古城区和厦门鼓浪屿。泉州丰泽区的蟳埔街魅力特大,吸引我们逗留了整整两天,游玩了西街、开元寺、文庙、蟳埔路、洛阳桥及梨园戏剧院等众多景点,每一处都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正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所说,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在蟳埔,我们对国家级非遗“簪花围”仰慕不已。 蟳埔蕴藏着深厚的闽南传统习俗,有着别具一格令人称奇的婚庆、过年、喜庆节俗以及祭祀仪式。蟳埔女的服饰、头饰和耳饰文化历经岁月沉淀,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历史风貌。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古城老西街,满眼都是漂亮的簪花女人 雷学业摄
大年初四上午,我们尽兴游玩泉州古城。双目所及,只见女人簪花,男人也簪花;年轻人簪花,老年人也簪花,仿佛就是一个熙熙攘攘簪花的世界。此情此景,让我心动不已,不由鼓励老伴也加入了簪花人流。于是走进一家宽敞的簪花店,选中一身袖口宽大而绣有凤型图案的大红唐服穿上,由老板娘盘上发髻,涂上胭脂,精心妆容,随后轻盈移步蟳埔古巷。老伴不时驻足街边的小摊,细细端详精致的簪花与贝壳饰品;不时抬头望向远处斑驳的老墙,仿佛在聆听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故事,古街因她的存在而多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下午,我们牵手走进泉州古典剧院,观看了福建经典梨园剧《陈三五娘》,还愿了一场相隔四十年余年的“玫瑰之约”,在海边之城邂逅夕阳浪漫。
傍晚的洛阳古桥,春阳和煦,微风不燥,夕阳余晖轻轻披洒,江水在桥下悠悠流淌,映着天边晚霞,泛起粼粼波光。桥头的石狮静默伫立,仿佛在守护这座千年古桥的沧桑与辉煌。老伴盛装挪移古桥,裙摆随风轻扬,发髻高高盘起,几缕银发飘动,眉如远山,眼若秋水,眸中透着几分淡然与宁静。蓦然回首,唇角勾起一抹浅笑,仿佛在回忆逝去的青春岁月。
夕阳余晖轻轻披洒在洛阳桥上 雷学业摄
大年初五,全家踏浪鼓浪屿。时光正好,暖阳微醺,仿佛欣赏一幅被海风晕染的水彩画。红砖古厝缀满年味,三角梅探出墙头,与孩童手中的糖人相映成趣。巷弄里钢琴声与海浪私语,我们循着老别墅的雕花廊柱,触摸时光的纹理。站立日光岩巅,海天苍茫处,犹见三百年前钢铁甲舰劈浪而来,郑成功挥剑号令,大炮怒吼而出将荷旗斩落,一发发炮弹在闽南血色晚霞中淬火,旌旗猎猎鼓荡着不折的炎黄风骨。
鼓浪屿炮台 雷学业摄
暮色里,老别墅的彩玻映着万家灯火,像一颗颗被浪涛打磨的宝石,收藏着海岛四百年的南洋旧梦。当暮色染红领事馆旧址的罗马柱,全家在百年榕树下分食热腾腾的姜母鸭,茶香氤氲间,听见春天在琴岛按下第一个和弦。
日月如梭,倏忽半载逝去。永定土楼苍茫如史,古田红旗猎猎生风,浔埔簪花灼灼映海,鼓浪炮台巍巍镇涛……闽南风骨,历久弥醇,终酿作苗族游子心碑上那道破晓的霞光。
【作者简介】
雷学业,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委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湖南省民族研究学会会员、湖南省苗学学会理事、邵阳市优秀社会科学专家、邵阳市文史研究员、城步县政协四级调研员(退休)。已在《人民日报》《中国民zu报》《人民政协报》等大报发表散文论文200余篇。著有《城步苗族简史》《神韵-苗族文化研究》《城步苗族建筑文化》《雷学业散文集·苗族情话》(电子书)等。代表作品有《城步古苗文字的前世今生》《熊出虎没鹿来临》《关于湘桂黔边区苗族习俗的调查与思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