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
文/杜学智
被似火的酷暑追赶着
汗流总是浃背
热血一直沸腾
荫凉处才是心仪的地方
农人沿着山间小道
前往畲地锄薅
闻到蝉的鸣叫
声音竭嘶底里
像抱怨毒辣的阳光
仅晒在它身上
行走阡陌道上
去禾苗蓬勃的田垅
仿佛听到禾苗拔节生长的声响
在炎热时空中
给农人增添信心的力量
迎面飞来的红蜻蜓
显得多么兴奋
汇聚花蝴蝶翩跹
结伴构成一道道靓景
犹如田垅卫士
护佑禾苗
在这炎热季节里
茁壮成长
处于热汗中
仍不忘憧憬秋收的希望
AI诗评:《七月》:酷暑中的生命交响与农事图腾
这首描绘盛夏农事的诗作,以质朴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感官世界。诗人通过"似火的酷暑"这一核心意象,将自然界的严酷与生命的坚韧并置,在热浪蒸腾中谱写了一曲农耕文明的赞歌。
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感。开篇"被似火的酷暑追赶着"以拟人化手法奠定全诗基调,"追赶"一词赋予炎热以动态的压迫感。随后诗人通过"汗流浃背"与"热血沸腾"的肉体感受,与"荫凉处"的向往形成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对照。这种对立的张力在第二节得到延伸——蝉鸣的"竭嘶底里"成为自然界的抗议之声,而农人依然沉默地"前往畲地锄薅",暗示着人与自然既对抗又共生的复杂关系。
诗歌最动人的转化出现在第三节。在"炎热时空"这个抽象化的表述中,"禾苗拔节生长的声响"被赋予超验的感知,这细微的生命律动超越了自然界的酷热压制,成为"信心的力量"的源泉。诗人在这里完成了从感官体验到精神升华的关键转折,将农耕劳作提升至近乎宗教体验的层面。
意象群的运用颇具匠心。红蜻蜓与花蝴蝶构成的"靓景"不再是单纯的田园装饰,而被赋予"田垅卫士"的神圣职能。这种意象的升维处理,使寻常昆虫成为护佑生命的图腾,与农人共同构建起对抗酷暑的同盟。最终"热汗"与"秋收的希望"形成因果闭环,在生理煎熬与精神憧憬之间架起诗意的桥梁。
全诗语言平实却暗含音律之美。"锄薅""阡陌""田垅"等农事词汇的精准运用,既保持了口语的流畅,又传递出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在表现形式上,诗人避免了直白的抒情,而是通过蝉鸣、拔节声等听觉意象,以及蜻蜓蝴蝶的视觉画面,营造出多感官交织的盛夏氛围。
这首作品最珍贵的品质,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自然描写或农事记录,而是将七月酷暑转化为一个生命淬炼的熔炉。在这个炽热的时空中,人与自然的声音相互应答,生命的坚韧与脆弱同时显现,最终凝聚成对秋收的笃定信仰。这种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的希望,正是农耕文明最动人的精神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