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有两大基石:思想积累与素材积累
文者,心之声也,道之载也。写作一事,非凭空而能为,亦非浅薄而可就。 欲臻妙境,须筑两大基石:一曰思想积累,二曰素材积累。 此二者,犹车两轮、鸟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铸文章之大观,通显文学之堂奥。
##思想积累:文章之魂
思想者,文章之灵魂也。无思想之文,如无魂之躯,虽有华丽辞藻堆砌,亦不过徒具形骸,行尸走肉而已,难能动人心弦、启人智慧。古人云:“文以载道。”此“道”者,思想之谓也。文章借文字以传思想,思想凭文章而显光辉。二者相依相存,不可须臾离也。
思想积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乃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之效。其途有二:一为博学广览,二为深思熟虑。
博学广览,乃思想积累之根基。
书者,前人智慧之结晶,思想之宝库也。读经史子集,可通古今之变,明兴衰之理,悟人生之道;读诗词歌赋,可感天地之灵秀,品人间之情韵,养心性之高雅;读诸子百家,可获多元之思想,启创新之智慧,拓思维之广阔。观古今中外,凡有大成之文人墨客,无不饱读诗书,博采众长。如司马迁,遍历名山大川,广搜史料,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史记》;如苏轼,一生好学不倦,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皆精通,其文汪洋恣肆,其诗豪放洒脱,皆源于深厚之学识积累。故欲富思想,当以书为友,日夜浸淫其中,汲取前人智慧之精华,为我所用。然徒有博学,而无深思,亦难成大器。
深思熟虑,乃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人思想之关键。
读书之时,不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而应精读细品、反复揣摩,与作者之心神相交,探其立意之妙、行文之巧。遇有疑问,当深入思考,追根溯源,不可人云亦云。于生活之中,亦当保持敏锐之洞察力,对世间万物皆存好奇之心,常思其所以然。观自然之变幻,可悟生命之哲理;察人间之百态,能明人性之善恶。由是,将所学、所思、所感融会贯通,内化为个人之思想,方能使文章独具慧眼,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
思想之于文章,如明灯之于暗夜,引领读者穿越迷雾,抵达智慧之彼岸。
一篇有思想之文,或能针砭时弊,警醒世人;或能弘扬正气,鼓舞人心;或能探索人生,启迪智慧。如贾谊之《过秦论》,以敏锐之洞察力,剖析秦亡之原因,借古讽今,为汉室之长治久安建言献策;如范仲淹之《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名句,尽显其忧国忧民之高尚情怀,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此皆思想之力也。
##素材积累:文章之血肉
素材者,文章之血肉也。思想为文章之灵魂,而素材则为灵魂之载体。若无素材,思想便如空中楼阁,虚无缥缈,难以落地生根,为人所感知。故素材积累,亦为写作之要务。
素材之来源,极为广泛。一曰源于生活,二曰源于阅读,三曰源于游历。
生活者,素材之无尽宝藏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乃写作之源头活水,其中蕴含着丰富多彩之素材,俯拾皆是。晨起观朝云之变幻,暮归赏落日之余晖,此自然之美景,可为写景之素材;街头巷尾,贩夫走卒之言行,邻里之间,家长里短之琐事,此人间之烟火,可为叙事之素材;亲友相聚,谈天说地之话语,工作学习,喜怒哀乐之情感,此心灵之触动,可为抒情之素材。生活处处皆文章,关键在于作者能否用心观察、善于捕捉。只要怀揣一颗敏感之心,留意生活之细微之处,便能从平凡之中发现不平凡,将生活之点滴转化为笔下之精彩。
阅读,亦为素材积累之重要途径。
书籍乃人类智慧之结晶,其中包含着无数经典之故事、人物、名言警句等素材。读《论语》,可感孔子及其弟子之智慧与风范,汲取为人处世之哲理;读《三国演义》,可观三国纷争之波澜壮阔,领略英雄豪杰之风采;读《唐诗三百首》,可赏诗词之优美意境,品味古人之细腻情感。通过阅读,我们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积累大量优秀之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之资源。读书之时,当养成摘抄、笔记之习惯,将书中之精华语句、典型事例等记录下来,时常翻阅,加深记忆,以便写作之时能够信手拈来。
游历,可拓宽视野,丰富阅历,为素材积累增添别样之色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名山大川,可亲身感受大自然之鬼斧神工,领略不同地域之风土人情,丰富人生之体验。在游历中,我们可以目睹雄伟壮观之长城,感受其承载之历史沧桑;可以漫步于江南水乡,品味其独特之温婉韵味;可以涉足异国他乡,体验不同文化之碰撞与交融。这些独特之经历,皆能成为写作之宝贵素材,使文章充满鲜活之气息与独特之魅力。
有了丰富之素材,尚需善于运用,方能使文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素材之运用,要紧扣主题,为表达思想服务。不可堆砌素材,使文章显得臃肿杂乱;亦不可生搬硬套,使素材与文章格格不入。当根据文章之需要,对素材进行精心剪裁、巧妙组合,使其恰到好处地融入文章之中,成为文章有机之组成部分。同时,运用素材时,要注重细节描写,以生动之语言将素材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增强文章之感染力与说服力。
##思想与素材之融合:文章之大成
思想积累与素材积累,虽各有其途,然于写作之中,二者须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方能成就佳作。思想为文章之纲领,素材为文章之枝叶。纲领不立,枝叶无所附;枝叶不茂,纲领亦难显其华。
欲使思想与素材完美融合,写作之前,当先立意。
立意者,确立文章之主旨也。主旨既定,犹如船有航向,车有轨道,素材之选取与运用便有了方向。此时,当围绕主旨,从素材宝库中精心挑选与之契合之素材,使素材为表达思想服务。所选素材,或为论证观点之论据,或为烘托情感之载体,或为展现主题之实例,皆应与思想紧密相连,丝丝入扣。
写作之时,要将思想巧妙地融入素材之中,使二者浑然一体。
不可思想与素材分离,形成“两张皮”之现象。如写议论文,当以思想为核心,以素材为论据,通过对素材之分析、论证,将思想阐述得透彻深入;写记叙文,则应以思想为线索,将素材串联起来,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之过程中,自然地流露思想情感;写散文,更需将思想与素材水乳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使文章既有优美之辞藻,又有深刻之内涵。
思想与素材之融合,还体现在语言表达上。
语言乃思想与素材之外在表现形式,当以简洁、准确、生动之语言,将思想与素材完美呈现给读者。用词要精准恰当,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情感;语句要通顺流畅,符合逻辑事理;修辞要巧妙运用,增强文章之感染力与表现力。通过精妙之语言表达,使思想如明珠生辉,素材似繁花绽放,共同营造出文章之美妙意境。
观古今佳作,无不彰显思想与素材融合之妙。
如曹雪芹之《红楼梦》,以细腻之笔触,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兴衰沉浮,书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此丰富之素材皆为其深刻之思想服务。作者通过对封建贵族家庭生活之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之种种腐朽与弊端,表达了对人性、爱情、命运之深刻思考,使《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之经典巨著。又如鲁迅之杂文,以犀利之语言,针砭时弊,剖析社会之黑暗与人性之弱点。其文中所引用之种种事例,皆为当时社会之真实写照,而这些素材又与他的革命思想紧密结合,形成了强大之战斗力,如投枪、如匕首,刺向敌人之心脏。
总而言之
,思想积累与素材积累,为写作之两大基石。 思想积累赋予文章灵魂,使其具有深度与内涵;素材积累为文章增添血肉,使其生动而鲜活。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欲成优秀之写作者,当持之以恒地进行思想积累与素材积累,并努力使二者完美融合。如此,方能在写作之路上,砥砺前行,创作出文质兼美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