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脚下的“实干书记”:吴长青与北上高村的振兴之路
编者按: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中,总有一些身影,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实干温暖民心。泰安市泰山区北上高村党支部书记吴长青,便是这样一位扎根基层二十载的“实干者”。
从负债270万元的“乱摊子”到集体年收入超2000万元的“示范村,从村民堵门要说法到干群同心谋发展,他用三条“铁规”整肃风气,用12年板房坚守兑现承诺,用“集体出地、企业运营”的创新激活土地价值,更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利,把“好日子”写进乡亲们的心坎里。
他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只有清产核资时逐笔核对的账本,只有旧村改造时板房里的灯光,只有群众领养老金时脸上的笑容。这恰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所谓初心,是把村民的小事当大事;所谓担当,是在难题面前敢啃硬骨头;所谓成就,是让土地生金、让民心聚暖。
今日重读吴长青与北上高村的变迁,既是回望一段从“破局”到“振兴”的奋斗史,更是探寻基层治理的“密码”:唯有扎根泥土、心系群众,把每一件实事办进人心,才能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实干中落地生根。
泰山脚下的“实干书记”:吴长青与北上高村的振兴之路
张庆明
清晨六点,泰山区上高街道北上高村的街巷刚从晨曦中舒展眉眼,吴长青的脚步声已在青砖路上响了二十多年。这位村党支部书记总拎着个磨得边角发白的笔记本,扉页那行“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字迹,被岁月磨得愈发清晰。本子上记着今早新发现的细节:“5号楼李婶反映楼道灯接触不良”“村西头绿化带缺了块挡板”“智慧农业园施工队明天进场,得再核一遍安全预案”。这些密密麻麻的琐碎字迹,不仅串起了他从退伍军人到“实干书记”的二十年历程,更串联起一个村庄从“烂摊子”到“示范村”的惊人蜕变。
这位刚获评2025年度“高质量发展强担当——改革创新当先锋”省级榜样的基层干部,用二十载春秋,带领北上高村从负债累累的“乱摊子”,蝶变为年集体经济收入超2000万元的“示范村”。
一、临危受命:在“破局”里立起民心
2005年的北上高村,是泰山区出了名的“老大难”。村集体账上躺着270万元外债,水电费拖欠累积400多万元,连续三年选不出稳定的村班子,村民大会开成“吵架会”更是家常便饭。刚退伍回乡的40岁吴长青,望着乡亲们紧锁的眉头和那句“日子没盼头”的叹息,狠狠咬了咬牙,接下了这个谁都不愿碰的“烫手山芋”。
上任第一天,他在全村党员大会上拍了桌子:“要干事,先正己!”当场立下三条铁规:村“两委”及亲属绝不插手工程、绝不干预集体资产处置、绝不搞违章建筑。这话不是空喊——他带着13名村民代表组成清产核资小组,趴在积灰的账本里核了三个月,把被“关系户”占了多年的废旧厂房、闲置机械全拉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拍卖。原本被压价到50万元的旧机械,最终拍出130万元,这笔钱当场公示用途:先补缴拖欠的水电费,剩下的给村里老人买了过冬煤。
“那是我头回见集体的钱这么透亮。”68岁的老党员刘建国至今记得,那天村民们围着公示栏看了半宿,有人抹着眼泪说:“这下,村里有指望了。”
旧村改造是更大的硬仗。3000多村民要回迁,有人怕吃亏,拿着房产证堵村委会门;有人嫌补偿标准低,扬言“谁敢拆房就拼命”。吴长青带着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算“三本账”:拆迁后住房面积能增多少、集体资产增值后分红能涨多少、周边配套完善后生活方便多少。两个月里,他的布鞋磨破了三双,24次党员会开成“诸葛亮会”,16稿安置方案改到村民点头。
最苦的时候,他和干部们在工地旁的临时板房住了12年。板房夏天像蒸笼,冬天结薄冰,墙上的标语“群众不回迁,我们不搬离”被雨水泡得发皱,却成了全村人最信的承诺。2017年首批村民回迁时,拿到钥匙的王大爷打开房门就红了眼:“最好的楼层全给了咱老百姓,村干部住的顶楼夏天能热得掉层皮。”
二、改革破局:让土地生金,让集体强身
“光把账算清不够,得让集体有钱给群众办事。”吴长青常说。北上高村挨着城区,土地是最大的本钱,可过去零散出租,一年到头落不下几个钱。2019年,他在区里的乡村振兴座谈会上听了“村企共建”模式,第二天就带着村干部南下浙江招商。
七趟浙江,他盯上了宝盛道谷酒店项目。对方担心“村企合作不规范”,他当场拍板:项目用地走正规招拍挂,村集体只以土地入股,不干预经营;对方怕员工住宿难,他领着村民三天腾空68套闲置房,刷墙、铺地板全是村干部带头干;连停车场不够的问题,都是他带着党员义务平整场地,三天拓出110个车位。
2023年酒店开业,当年就给村集体分了400万元,136名村民成了“上班族”,保洁员张大姐算过一笔账:“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3800元,比出去打工多挣1000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这步棋走活了全盘。靠着“集体出地建载体、企业运营分收益”的模式,禧悦酒店、海棠餐厅等20多家企业陆续落户,形成1.2公里长的“文旅商”产业带。更难得的是他的“长远账”:2021年城区主干道扩建,需要村里回迁楼规划后退15米,不少村民不理解,他带着图纸开了8场说明会:“退15米,换7条大道穿村过,沿街商铺能多租300万,这笔账划算!”如今,近10万平方米的沿街商铺成了“聚宝盆”,仅租金年收入就超800万元。
账本最能说明问题:2005年,村集体年收入负270万元;2025年,这个数变成了2300万元。
三、民生为本:把“福利单”写成“幸福单”
北上高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公示栏里,贴着张泛黄的“民生清单”,是2010年吴长青带着村民代表定下的,如今每年更新,成了全村人的“幸福指南”:
——养老有靠:6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基础养老金(2025年标准为800元),90岁以上再加500元长寿补贴,逢年过节送米送油;
——教育有补:幼儿园免学费(每年惠及120多名孩子),考上本科的学生一次性奖3000元,近五年已发28万元;
——住房有保:回迁房物业费、车位费全免,老年公寓优先安排独居老人,配专职护理员;
——生育有励:二孩家庭奖2万元、三孩奖3万元,这笔钱从2016年开始发,已兑现126户。
84岁的王桂兰老人住在带电梯的回迁楼里,床头放着社区卫生所的“健康存折”:“每月免费体检,降压药直接送上门,比亲闺女想得还周到。”这背后,是吴长青跑了三趟区卫健委,才争取到的“村医签约服务”试点;是他发现独居老人吃饭难,推动社区食堂推出10元“老年套餐”,两荤一素管饱;甚至连小区路灯,他都带着物业调试了五遍,“要亮堂,还不能晃着老人眼”。
他的“实”,有时显得“不近人情”。亲侄子想承包村里的绿化工程,提着烟酒上门,被他堵在门口:“村里的工程得公开招标,你有本事就去竞标,靠亲戚没用。”可转头,他为患尿毒症的村民赵大哥担保借了5万元,拍着胸脯对债主说:“到期还不上,我工资卡押给你。”
这种“公私分明”,让村里风气越来越正。近五年,北上高村零信访积案,村民对村“两委”的满意度年年100%。“不是我们做得多好,是群众心里有杆秤。”吴长青常对村干部说。
四、初心如磐:“板房精神”里的传承
北上高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展厅里,那间住了12年的板房被原样复原:掉漆的铁皮墙、补丁摞补丁的被褥、桌上摊着的旧账本。这是吴长青特意要求的:“得让后人知道,好日子是咋来的。”
20年里,他记满了18本工作日志,最新的一页写着2025年的计划:“建300亩智慧农业园,种有机果蔬;引电商直播基地,让村民的手工艺品卖向全国;办‘乡愁’文化馆,留住老手艺。”这些事,他不是光写在纸上——每周三的“村民议事会”上,他会带着班子成员逐一向村民汇报进展,不同意的方案当场改。
如今的北上高村,每年接待5万多名参观者,“板房精神”成了泰安市基层干部的学习教材。但吴长青还是老样子:早上巡查完村子,会在社区食堂吃碗5元的面条;路过商业街,会和商户唠唠“最近客流咋样”;晚上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十点。
有人问他:“都60岁了,歇口气吧。”他指着窗外的楼宇笑:“你看这楼多高,群众的日子就得比楼还高。咱是党员,只要群众需要,就不能歇。”
晨光又洒满北上高村时,吴长青的脚步声再次响起。他的笔记本上,新添了一行字:“今天得去看看智慧农业园的滴灌设备,别耽误了春耕。”
从负债村到亿元村,从板房到高楼,这个泰山脚下的村庄,正用二十年的变迁证明:乡村振兴的密码,从不在豪言壮语里,而在踏破鞋底的巡查里,在逐笔核对的账本里,在群众脸上的笑纹里。而那位拎着笔记本的老书记,就是这密码最生动的注脚。
《赞吴长青书记》
泰山脚下有公仆,二十春秋扎基层。
接手烂摊肩重任,立规三铁正党风。
清资核产阳光照,板房十二伴月行。
旧村改造千家暖,招商引业百业兴。
民生清单桩桩实,老幼欢颜日日增。
公私分明人称道,初心如磐气自雄。
板房精神传佳话,振兴路上建新功。
莫道基层天地小,实干能擎一片晴。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