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沃太行铸英魂:记八路军772团团长叶成焕
一罗培永
在太行山脉的崇山峻岭间,至今流传着一位年轻指挥员的名字。他25岁的生命如流星般短暂,却在抗日战争的史册上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他就是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团长叶成焕,一位用热血与智慧诠释军人担当的革命英烈。
1913年,叶成焕出生于河南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大别山的烽火点燃了他的革命初心,15岁时他便投身红军,在枪林弹雨中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智勇双全的指挥员。他作战风格勇猛果敢,却又不失细腻沉稳,尤其擅长在运动中捕捉战机,多次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深得战友们的信赖与敬佩。
全面抗战爆发后,叶成焕任772团团长,率部随129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彼时的华北大地正遭受日军铁蹄的践踏,他深知肩头的重任,常对战士们说:“我们多杀一个鬼子,老百姓就少受一分苦。”在他的带领下,772团如同一把锋利的尖刀,在敌后战场屡建奇功。
1937年10月的七亘村战斗,堪称叶成焕战术智慧的经典之作。当时日军急于打通正太铁路,他根据地形特点和日军骄横冒进的性格,大胆提出“重叠设伏”的战术——在同一地点连续两次设伏。第一次伏击后,日军以为我军已转移,放松警惕,却不料叶成焕早已布下第二次埋伏。此战共歼灭日军400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让“重叠设伏”的战术在八路军中广为流传。
1938年4月,长乐村战斗打响,这是粉碎日军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九路围攻”的关键一役。叶成焕率领772团担任主攻任务,他身先士卒,在前沿阵地指挥部队向日军发起猛烈进攻。战士们见团长冲锋在前,士气大振,与日军展开激烈的白刃战。战场上火光冲天,枪炮声、喊杀声震彻山谷,772团如同一道钢铁防线,死死咬住敌人不放。
战斗进行到关键时刻,日军残余部队企图突围,叶成焕立刻指挥部队追击。就在这时,一颗流弹突然击中了他的头部,鲜血瞬间染红了军装。战士们急忙将他抬下阵地,他在昏迷中仍喃喃呼喊:“命令部队……继续追击……”
当战友们将他抬到后方医院时,他已奄奄一息。129师师长刘伯承闻讯赶来,紧紧握着他的手,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不禁流下了热泪。叶成焕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望着身边的战友们,轻声说:“我……我没有完成好任务……”话音未落,便永远闭上了眼睛。
1938年4月18日,叶成焕壮烈牺牲,年仅25岁。他的牺牲让整个129师沉浸在悲痛之中,战士们化悲痛为力量,在后续战斗中奋勇杀敌,最终取得了长乐村战斗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
为了纪念这位年轻的团长,当地百姓在长乐村为他修建了纪念碑。刘伯承师长在追悼会上深情地说:“叶成焕同志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员,他的牺牲是我们的重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如今,太行山脉的松柏依旧青翠,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的往事。叶成焕用25岁的生命践行了对民族、对人民的誓言,他的名字早已融入这片他曾誓死守护的土地。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长卷中,他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人民心中,提醒着我们:正是无数像叶成焕这样的英烈前赴后继,才换来了今日的和平与安宁。他们的精神,永远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
大别山巅起俊雄
少年投笔赴兵戎
太行烽火催征辔
正太烽烟砺剑锋
重叠设伏惊敌胆
纵深追寇贯长虹
廿五英魂凝碧血
丰碑永峙映天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