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文
作者 鲁昌贤
做过学生的人,都知道“作文作文,遇到头疼”这句话的。在我的记忆中正式学写作文是从初中阶段开始的,小学阶段主要训练造句。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读初中的,记得第一堂作文课上,面对语文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作文题目,我盯着题目苦思冥想,仍头脑空空茫茫然不知如何下笔。只能呆坐于课桌前,笔尖凝滞。黑板上《逮鱼》这个作文题目倒不甚难解,可我不知从何处着笔来写。面对作文本我仿佛面对着空空鱼篓,手中无鱼投入。自己仿佛置身于茫茫荒野上找不着方向,更不知朝哪个方向行进。面前作文本的纸张好似缺乏营养人的脸惨白着,急需我帮其补充养份,而我却无能为力。面前的作文本的纸张又仿佛是严霜封冻的冻土,我心中那仅有的几个渺小如芥的字词似冻僵的种子,怎么也破不开土。思绪在原地打转,握在手中的笔沉重如山,很难在作文本纸上划动。
此时,我看见语文老师坐在讲桌前,在摊开的作文本纸上奋笔疾书,时间在不疾不徐地走着。作文课通常是连续的两节课,第一节作文课下课铃声响过,同学们陆续走出教室。我环顾四周发现有的同学的作文本一张纸页上已写了半页字,有的同学作文本一张纸页上写了三分之一,而我的作文本一张纸页上一字没写。课间,老师仍坐在讲桌前写着。
第二节课上课铃声响过,老师放下手中的笔走下讲台,逐位边走边看,引导鼓励。巡视教室一周后,老师又走上讲台。他站在讲台上,拿起自己刚写成的作文,开始朗读起自己的文章来。这时,教室里飘着几丝压抑不住的轻微的惊诧声——老师亲自写作文?老师继续朗读,整篇文章内容便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那文中的字词被老师用无形的线串成五彩斑斓的珠串,在我们面前闪着光,这光引领着我们的思绪,让我们去感受去模仿去创意。老师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好似一脉清泉,汩汩流进我们干涸贫瘠的心田。那一刻,我心田里仿佛有花要绽放;那一刻,我仿佛有些许话要说,心中那有限的字词也在跃跃欲试中随笔尖呈现在作文本纸页上,我手中那枝笨拙的笔仿佛生出些许勇气,开始尝试着在纸上舒展筋骨。老师的“下水作文”,如同拨云见日,让我豁然开朗:我学到了如何围绕主题取舍素材,如何遣词造句精准达意,如何抓住细节娓娓道来,又如何描摹生活感受以情动人。正是在这具体而微的示范启迪下,我才能较顺利地完成此篇习作。
时光飞逝,我的那些作文本早已消失不见了,但老师下水作文里写下的那些句子我仍铭记于心。老师用下水作文的方式向我们示范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呈现字词句间的优美组合,以及文章的创作思路。老师的下水作文似知识海洋中的航标灯,为初学作文者指引着方向。
老师的每次下水作文都让我们这些初学作文者受益良多。
作者 鲁昌贤,安徽省霍邱县人,偶尔码点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