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地理课把万里长江分成上、中、下游,其中长江西陵峡东口南津关为长江上中游分界点,江西鄱阳湖汇入长江口的湖口为长江中下游分界点。
我的家就在距湖口不远的长江中游北岸,生在长江边的人对长江的感情特别。因为离湖口近,经常到过湖口,在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汇入长江之际,感觉是水的世界,站在石钟山看长江有种波澜不惊、心旷神怡之胸怀。长江从这里开始江面逐渐开阔,水流逐渐平缓,且江心冲击岛屿逐渐多了,并在最大的岛屿崇明岛汇入东海。
最近有幸至宜昌夷陵,来到了长江上中游分界点的长江南津关,这里和湖口分界点比较,南津关有其的独特风貌。南津关地处夷陵区中心城区以西约7公里,距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近在咫尺。是长江三峡西陵峡东口,是西陵峡的终点,它和瞿塘峡入口处的夔门,是三峡首尾两端的天然门户。南津关两岸峡谷紧锁,江面仅250米,南津关以下江面突然开阔至2000多米。而且南津关河床高度在关口附近急剧变化,因此,原来峡内相对平缓的江水流到这里,便形成一团团漩涡,翻花滚浪,波涛汹涌。江水出了南津关,便摆脱了高峡深谷的束缚,开始进入辽阔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关两岸绝壁耸天,峰奇谷异,江面狭窄,犹如一只细颈瓶口,锁住了滔滔大江,成为长江上中游的天然分界线。这里地势险要,“雄当蜀道,巍锁荆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过了南津关长江化险为夷,过了南津关高山化为丘陵。“夷陵”之名的来历在此。
在南津关北岸的下牢溪,传说因刘备曾据守于此津之南而得名。下牢溪发源于夷陵区的牛坪垭,自北向南全长二十多公里。至南津关注入长江。下牢溪清澈见底,碧澄如玉,溪流蜿蜒曲折入层峦叠嶂之中,两岸奇峰竟秀,翠林藏莺,繁花戏蝶,飞泉鸣琴,一步一景,幽静美妙,秀丽动人。深居峡谷之中的下牢溪天然浴场,可容千人同时使用,浴场旁有依山而建的楚家山寨、仿巴楚古式风雨桥,把游人带入世外桃源。下牢溪大桥是1997年建成通车的三峡工程专用公路大桥。气势恢宏横跨下牢溪之顶,在下牢溪谷底看下牢溪大桥,过往车辆疑似从天边开来,跨过峡谷再开往对岸的天际。给下牢溪另添一番景观。
下牢溪附近最著名景点的数三游洞,相传唐元和十四年,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夷陵,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此曰“前三游”。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澈父子三人,也来洞中一游,各提诗一首于洞壁之上,此曰“后三游”。
在长江南津关出产一种三峡肥鱼,是典型的长江洄游性鱼类,学名长吻鮠,俗称长江鮰鱼、江团。每年春天,长吻鮠和其他洄游鱼类一样,成群结队从长江中下游开始生殖洄游,上溯到宜昌南津关口外开阔的回水区内,在那里等待产卵的生态环境,积蓄力量,做最后的上溯冲刺。只待上游的桃花春汛下来,它们互相拥挤、上溯到长江三峡西陵峡内产卵。此时,宜昌的西陵峡口外的开阔水面,它们聚集在一起,形成宜昌江段特有的鱼讯。产卵前,鱼体内必须存贮大量脂肪,用于性腺发育。为生育过程中的消耗储存能量。特别是长吻鮠,其体内脂肪含量本身比一般鱼类高,洄游到宜昌江段时,体内脂肪含量达到最高点,个个都是膘肥体胖,再加上长吻鮠的鱼瞟不同于其他的淡水鱼类,特别肥厚,鱼肉细嫩鲜美,宜昌人形象的称呼其为“肥鱼”,并引以为傲。在下牢溪入江口右侧,三游洞对门有一家放翁酒家,依岩洞而建。从酒家前厅去后面的客厅要经过一段栈道,坐在后厅就餐,身处悬崖之间,下牢溪美景尽收眼底。这里的“三峡第一肥鱼汤”肉鲜嫩,汤鲜美。食后感觉就是不同凡响。
刘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