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河西走廊,风里还裹挟着戈壁的燥热,却丝毫挡不住归乡人的脚步。7月5日,当火车驶离嘉峪关,朝着武威的方向一路向东时,窗外的景象渐渐晕染出熟悉的轮廓——祁连山脉的雪峰在远处若隐若现,田野里的庄稼绿得发亮,那是刻在骨子里的故乡模样。
这次回乡,心里揣着两件事:一是7月12日,母亲23周年的纪念日,我要去坟前陪她说说话;二是见见几位从北京、成都回武威省亲的老首长,还有那些在故土相守的老战友、老朋友。
回来的第一晚,战友军山已在酒店订好了包间,推门而入,几张熟悉的笑脸撞入眼帘,都是交往多年、如今仍常联系的挚友,没有过多寒暄,酒杯一碰,话便从多年前的往事绵延到如今的生活。那晚的酒喝得酣畅,话也说得尽兴,是真真切切地喝多了。
第二天中午,白总兄弟俩早早就安排好了饭局,特意请来了几位相知的老领导,他们鬓角虽添了霜色,腰杆却依旧挺直,聊起当年在武威的岁月,眼神里满是怀念。席间,老战友们互相打趣近况,说儿女、谈健康,仿佛时光从未走远,只是换了种方式相聚。
锦华大酒店的吴总,是我同村人,也是我们家亲戚,自小初逢至今,总难忘她身上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儿。如今企业虽遇挑战,她依旧笑意爽朗,席间谈的是破局思路,聊的是乡音乡情,那份从容与担当,比满桌佳肴更让人敬佩。不多言谢,只盼她云开雾散时,再听听她的创业故事,今天我也真诚的祝愿锦华大酒店一如她这般,总能在风雨里透出光亮来。
元德的茶楼藏在巷子深处,木质的桌椅透着温润的光。他泡上一壶上好的春尖茶,茶香袅袅中,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没有酒的热烈,却多了份娓娓道来的从容。有人聊起武威这几年的变化,有人说起孩子的学业,语气里满是为人父母的欣慰。元德在茶楼里忙前忙后,既当主人,也客串厨师和服务员,偶尔过来敬杯酒,表达对朋友们的敬意。
万爱和小琴夫妻俩在高坝镇六坝中学斜对面开了个家农家小院,并起了个有诗情画意的名字———栖然小院(栖然居)。曾几次在电话里邀我来品菜观景,这次我约上几位老领导、老朋友同往,推开院门,一座别具一格的乡村小院映入眼帘:沙枣树、苹果树、杏树、梨树、枣树错落有致;院田里的黄瓜架上挂着嫩黄的花,西红柿红得透亮,茄子紫得发亮。小琴说这些都是他们夫妻俩亲手种的,没打农药,让我们今天尝个新鲜,一起来的董首长也没客气,点了几个地道的武威菜。夫妇俩在厨房忙碌,铁锅炒出的家常菜香气四溢,手抓羊肉、爆炒土公鸡、猪手炒虾、素炒茄辣子、手工黑面……每一道菜都是记忆里的家乡味。堂哥光杰和侄子国宝也一直陪着,忙着端菜、倒茶。特别感谢永军战友的关照,是他安排了武威最好的滨湖大酒店让我入住,拉开房间的窗帘,天马湖美景尽收眼底,令人感动。
7月12日下午,在堂哥光杰、三哥三嫂和外甥生文的陪伴下,我来到母亲的坟前。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墓碑上,我轻声说着这几年的事,说着家里一切安好,说着朋友们的惦记。风拂过麦田,沙沙作响,像是母亲的回应。
七月的武威,暑气未消,心却被填得满满当当,从坟前的肃穆到席间的喧闹,从老首长的嘱托到挚友的陪伴,从堂哥的周到到万爱夫妇的热忱,每一份情都像戈壁上的胡杨,沉默却坚韧。
今日要离开家乡去新疆出差,动车再次启动,窗外的故乡渐渐远去。但我知道,有些东西永远带不走——母亲坟头的青草,老友酒杯里的真诚,亲人眼角的关切,还有这片土地上从未褪色的暖。这份情,是牵挂,是底气,是无论走多远,回头时总能看见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