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快讯】 省政协委员:一名党外科技工作者做好建议献策工作的几点体会
张长峰
2025.7.16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各位同仁:
感谢民宗委给我这次交流发言的机会,我的发言题目是《一名党外科技工作者做好建议献策工作的几点体会》。这几年来,我在立足本职工作做好科技研发之余,围绕我省和我国农产品冷链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50余件建议。这些建议都得到了相关部门得采纳或领导批示,有的已经转化为相关部委和厅局的文件。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政协平台,离不开大家的支持。结合这些年的撰写经历,我谈几点体会:
一、建言献策是科技工作者的社会使命
我的主要从事冷链技术装备研发工作,这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本分,接触面囿于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和农民。在中央提出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号召后,我作了很大的转型努力,力争使得科技成果受众面更大些。这些建言,就是这种思维和价值转型并付诸实践的尝试。
2020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我成为其中技术专家组成员,在对湖南、湖北、四川、广西和山东等省市冷链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走访调研后,发现农村中的现实问题除了仓储技术问题外,还有一些更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用地“难”。目前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大多占用设施农业用地指标,少部分占用建设用地。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项目因用地实际需求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建设规划不一致,以及空间规划的严格控制,用地供应少,项目落地难。因地方发展需要,建设用地指标一般优先向高端服务业和工业倾斜。设施农业用地却往往因缺少相关土地证明材料等原因,备案审批用地难度较大。
从某种意义上讲,上述问题比单纯的仓储技术问题,更让老百姓关切,更需要引起政府的关注。因此,我通过调查研究、深入访谈等形式,掌握到了很多具体信息,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我国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中央统战部《零讯》采纳。
二、 做好本职工作才能更好地建言献策
16年前,刚刚从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的我来到现在这个研究单位,这些年来,我和我所在的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同事们一直行走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科技研发和应用的前沿阵地上,先后打造了一系列典型的科技开发与应用案例。
我的这些建议,都是在我从事科技工作中发现问题后的所思所想。在新的电商模式下生鲜产品品控物流关键技术需求是什么,如何解决?农村三级物流体系如何构建?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和下行“最后一公里”如何完善?政府应该在低空物流、跨境电商、多式联运、新能源在冷链领域的应用等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上做哪些前瞻性的工作?在哪些关键节点上给与政策和资金支持?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了可能解决方案,撰写了一系列的这类专业性的建议。
三、写好建言献策需要具有比较思维
5年前,我在一次民盟省委常委会上发言谈到:在围绕冷链物流开展议政建言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写好一篇有价值的建议,离不开扎实的调查研究、要能够 “小” 中见 “大” 以及虚心向老百姓学习,这三点相辅相成。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冷链物流涉及仓储、运输、配送等多个环节,涵盖农产品、医药等不同品类,每个环节、每个品类都有其特点。只有深入行业实际应用情况,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诸如农村冷链设施不足、“最后一公里” 配送损耗率高等真问题。脱离了调查研究,建议就会沦为空中楼阁。
要善于从 “小” 问题中挖掘 “大” 价值。对于冷链建言,就是要从小现象、小问题入手,洞察其背后的行业趋势和社会意义。比如,看似只是某个乡镇的生鲜产品因冷链缺失而滞销的“小问题”,实则反映出我国城乡冷链体系发展不均衡的“大格局”。只有聚焦这些“小切口”,深入剖析其背后的体制机制障碍、政策落实堵点,才能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大建议”。
向老百姓学习是让建议充满生命力的关键。毛主席又讲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在冷链物流领域,老百姓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他们的经验或许朴素,但却直击痛点、贴合实际。虚心向他们请教,把他们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思考,融入到建议中,才能让我们的建言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
利用这次交流的机会,我想加上一点,就是写好一篇建议,还需要具有比较的思维。我以撰写的《关于更加有效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 落实我省民族地区整体提升工作的建议》为例。
2023年,我在参与民宗委组织的民族村镇乡村振兴工作调研,发现老百姓对国家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政策方面存在抱怨情绪。我是少数民族,对国家少数民族政策有比较真切的感受。在我的认识中,这些年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作为对民族地区支持的一种倾斜,有力地扶持和帮助民族地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困难,解决了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对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质增效,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基础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而且,就我本人而言,正是得益于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好政策,才走出大山。为什么同样的政策,在不同的地方会引起不同的反应?通过比较,我认识到我省老百姓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政策存在抱怨情绪事出有因。
我对北方民族地区不太熟悉,对南方的民族地区熟悉一点。拿我老家那片地区来说吧,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论断,历史上是由于长期的封建压迫和民族压迫,逐渐被赶到山里去的,从而广泛地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几百年来,他们依靠险要的山势,防止了外人的进入,避开了封建统治势力。但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绝,十分闭塞,他们的经济文化也就发展不起来。因此,国家对当地的政策资金扶持无异于“雪中送炭”之举。来山东省后通过参与调研,了解到我省相关民族村镇,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入广泛,在民生保障、村容村貌、群众收入等方面与周边非民族村相差不大,各民族群众生产和生活水平相近。因此,对于相同条件下未获得资金支持的非民族村镇,他们会产生一种不公平的认知和体验。政府支持的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只用于民族村,不能充分体现维护公平正义和民族平等的政策价值,不利于增进共同性,也不利于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如果处理的不好,会引起新的民族隔阂和矛盾,甚至影响到民族团结。通过比较认识,结合我省民族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更加有效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落实我省民族地区整体提升工作的建议》获得了省委办公厅的采纳。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个从事技术工作者,我要继续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将人民群众关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写成建议。继续把本职工作和参政议政工作有机融合,继续作一名参政议政的“小学生”,这是我的心愿。

作者简介:
张长峰,1976年8月出生,湖北五峰人,土家族;博士、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政协委员、民盟山东省委委员。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部部长、重点实验室(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主任。科技部、山东省科技厅入库专家,农业农村部“科创中国”果蔬贮藏物流产业服务团副团长,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三届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国家“十二五”以来,连续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8项;作为首位发明人获发明专利1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和EI收录文章27篇;制定国家标准12项;出版专著4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立足本职工作,50余件建言被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民盟中央和省委办公厅采纳,以及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多次获民盟中央、民盟省委建言献策突出贡献奖; 2024年度山东省政协“履职优秀委员”;2020年获“省直机关最美职工”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