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润青苗]
——西海固作家与文学少年手牵手志愿服务活动感言
‘’牵手老师——王志雄‘’
西海固的黄土地总带着股执拗的劲儿,藏着的文学种子,一遇着光就想使劲发芽。今年六月底,钟声工作室的“少年与作家结对活动”就是那束光——当老师说我能和作家结对时,我攥着衣角在走廊里来回走了好几趟,手心的汗把纸条都洇皱了,心里却像炸开了一簇小烟花。
从前看作家们的文章,总觉得那些字是活的:写戈壁的风,能听见沙粒打在窗棂上的脆响;写檐下的燕,仿佛能看见翅膀掠过时带起的碎光。可轮到自己动笔,纸页却像一块冻疆的石头,吸不走墨也留不住光。憋半天也挤不出一句像样的话。有次想写火老师的课堂,明明记得他讲“细节要像串珠子”时,手指在黑板上划出的弧线,记得他念“春风又绿江南岸”时,眼角笑出的纹路像花儿一样舒展,可落在纸上只剩干巴巴的“老师讲课很好”,急得我把铅笔头都咬扁了。 现在能有您引路,我像终于找到了串珠子的那跟线。古人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已经在本子上列好了计划:每天写三行观察日记,就盯着校门口那棵老槐树,把它的影子从清晨的长,写到傍晚的短;每周读一篇您们推荐的文章,把打动我的句子抄在彩纸上,贴满书桌前的墙。就盼着下次把写好的东西递给您时,能听见一句“这里的细节,有点意思了”。
火老师总说自己是“敲钟人”,要把文学的钟声敲进我们心里。五年级第一次推开钟声工作室的门,最先扑进鼻子的是旧书本的油墨香,混着窗外飘来的槐花香,比奶奶蒸的槐花馍还让人踏实。那天他讲“如何让文字有温度”,举着自己的手稿给我们看,纸页边缘卷了毛边,红笔批注密密麻麻,像春天田埂上刚冒头的草。他读《秋天的怀念》时,声音会抖,眼角亮晶晶的,我们全班都屏住了呼吸,好像真的看见北海的菊花在眼前炸开。现在他讲课要扶着讲台了,可一说到“文字要贴着心走”,眼睛里的光还是和从前一样亮,比教室顶上的日光灯还晃眼。
有您在,文学路上的石头好像都变成了垫脚石。我知道当作家难,就像西海固的树要想活就得扎很深的根一样!但每次想起火老师握笔的手、想起结对活动那天飘在工作室墙上的作家照片,就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这个梦我要做一辈子,求您多给我指指方向——哪个词用得太硬,哪段话少了口气,哪怕是骂我两句“这写的啥”,我都乐意听。往后的日子,盼着能跟着您们,把西海固的风、教室里的光、还有心里的热,都好好写进文字里去。
老师点评:
马德烈同学的这篇感言,是一篇充满灵性、热忱与力量的优秀作文。其真挚的情感、精妙的细节、生动的语言、清晰的结构和深刻的内涵,都让人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一篇活动感言,更是一篇动人的青春文学宣言,展现了西海固少年蓬勃的文学希望。请继续保有这份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对文字的虔诚热爱以及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坚持阅读、观察和练笔,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