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滇缅路
文/敬 伟 德
岁月悠悠,斗转星移。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滇缅路,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经历了贫穷的困扰之后,如今又如何呢?笔者带着缅怀历史、再看今朝的心情,采访了这条路。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抗日烽火在中华大地上熊熊燃烧。中国为了打通缅甸方向的国际运输线,决定修建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全长为一千一百四十六公里,在云南境内即昆明至畹町的五百公里路段,也是最为艰险最难修筑的路段。要在陡峭的崇山峻岭中修筑。尤其是大理到畹町的五百公里路段,要穿越两大横断山,穿过湍急的澜沧江、咆哮的怒江。许多路段纯粹就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在缺乏机器设备,全凭人力开辟的三十年代,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为了民族的生存,滇缅公路仍然在1937年12月开始施工了。修筑主要是靠当时云南地方政府监督实施。每天有汉、彝、白、苗、傣、傈僳、景颇、阿昌、崩龙、回等各民族兄弟十余万民工修挖。他们吃的是干粮,喝的是雨水,住的是山草树枝搭成的窝棚。烈日、暴雨、山洪、塌方、滚石、毒蛇、猛兽、疫病等的侵袭时常阻挠着公路的修筑。公路在穿过荒无人烟的峻岭、荆棘丛生的荒滩、毒蛇猛兽出没的密林和水流湍急的澜沧江和怒江时,伤、病、死达上万人,其中捐躯者就达约五千人。可以说,滇缅公路是用汗水拌鲜血和泥土修筑而成的。
经过九个月的浴血奋战,滇缅公路终于在一九三八年八月修筑而成,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为筑路史上的“一大奇迹”。
滇缅甸公路一经筑成,立即成了抗日的重要国际运输线。
1938年11月,英国轮船“斯坦霍尔”号运载着苏联援华武器弹药六千余吨驶抵仰光,经仰光——曼德勒——腊戍铁路运到腊戍。12月上旬,第一批援华军用武器弹药就从腊戍经滇缅公路运到昆明,转往抗战前线。
1938年以后,日军占领了越南,另一国际运输线——滇越铁路被切断。这时滇缅公路就成为抗日大后方的唯一国际通道,也是国际援华的主要运输大动脉。在这期间,滇缅公路上每天有数千辆军用、民用汽车日夜穿梭其间。大批国际援华抗战的武器、弹药、医疗器械、军用汽油以及其他各种战略物资源源运入。最繁忙时,大约每三分钟就有一辆汽车经过。
由于滇缅路在抗战中的巨大作用,日军极端敌视这条公路。他们以河内机场为基地,经常出动近百架飞机对滇缅公路和主要桥梁进行疯狂的轰炸。1941年12月,侵泰日军第十五军入侵缅甸,企图咬断滇缅公路这条运输线。1942年5月,日军攻破中国西南大门,沿滇缅公路入侵中国。中国军队凭借怒江惠通桥天堑阻击日军,使得日军无法再进一步。
1944年5月,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了滇西反击战役,全歼日松山守军。从此,中国军队沿滇缅公路乘胜追击,至1945年1月,滇缅公路全线重新打通。
值得一提的是,为保卫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又有数万官兵的鲜血洒在滇缅路,成千上万的英灵长眠在滇缅公路上。
如今,滇缅公路——这条曾经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过极大贡献的黄金之路,每天车辆川流不息,日流量达数千辆,它是中国同东南亚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云南和东南亚贸易的大门。随着东南亚经济的不断发展,还将为中缅两国人民带来繁荣和昌盛。这条路将会真正成为滇缅各族人民的幸福路、黄金路!
《人民日报》1995年6月27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
敬伟德简介,男,汉族,大学数学系本科,理学学士。云南地方史专家,研究员,麒麟读书会副会长,麒麟读书会作家联盟副主席。
曾在《人民日报》、《团结报》、《云南日报》等全国约5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约300多万字;并有《风雨滇缅路》等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等刊物获奖。本人主要的著作有:《边陲漫记》、《滇西岁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