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峰华夏六大金牌杂谈:观世与省思之2034篇
当学历被质疑,教育的价值何在?
在网络上刷到一则视频,吕明晰老师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学历成了一张废纸?我们的教育还剩下什么?”这一观点瞬间触动了我,在当下这个学历似乎被过度神化又时而遭受质疑的时代,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不可否认,在现代社会,学历一直被视为进入职场、获取社会资源的重要敲门砖。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无数莘莘学子在书山题海中拼搏,为的就是那一张象征着学业成就的文凭。家长们也坚信,孩子有了高学历,就等于有了通往成功的保障。然而,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学历贬值”的论调甚嚣尘上。一些拥有高学历的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者在工作中发现所学知识与实际需求脱节,于是有人开始怀疑学历的真正价值,甚至发出“学历无用”的感慨。
但如果仅仅将教育的成果等同于学历,无疑是对教育的狭隘理解。教育的本质,远远超越了那几张文凭。教育是对人格的塑造,是对思维方式的培养,是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提升。吕明晰老师作为“影响中国十大道德人物”“中国孝文化传播孝道功臣”,他所强调的教育,更侧重于道德与人文层面。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素养,是学历无法完全涵盖的。
而且,从长远来看,学历虽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全部,但它是个人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的一种证明。那些通过系统学习获得高学历的人,在面对新的知识和挑战时,往往能够凭借曾经培养起来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更快地适应和掌握。只不过,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当下的教育体系是否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品德修养的培养。
学历并非废纸,但它绝不是教育的终点。在追求学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丢失教育的初心。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既要让学生具备在社会立足的专业技能,也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坚韧的意志品质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当我们再次审视教育的成果时,才不会陷入对学历价值的迷茫,而是能真正看到教育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深远意义。

卞文峰老师简介
卞文峰,教育名家、收藏大家、优秀作家、著名诗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60—— )。
学术历程:
从事中学教育20年,33岁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后任职于教育智库(中央教科所民办教育中心)、南洋教育集团、教育科学出版社系统,在教育科研、编辑、产业等领域深耕45载。
学术建树:
著有《教子方略》等18部著作,发文6866篇,积极推广与践行幸福教育和超常教育体系,被誉为“最接地气教育家” 。
文化担当:
华夏珍宝馆掌门,守护十七类六万八千件藏品,致力于文化传承。
社会兼任:
在教育战略、隔代教育、超常教育、幸福教育等多个领域担任重要学术职务。
文学修为:
日照市作协会员、《中华好诗词》编委及理事,词作入《词林正韵》。除教育与收藏主业外,散文与古诗词创作功底深厚,为中华好诗词编委评定的两位著名诗人之一。

编(作)者简介:艾兰,曾用名蓝雪花,本名王凤,山东临沂人,1979年生于山东德州禹城。微信qq1184902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