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烽火中的赤子丹心
一罗培永
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壮阔史诗中,彭雪枫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以37载短暂而炽烈的生命,在战火硝烟中镌刻下不朽的革命印记。他是工农红军的骁将、新四军的旗帜,更是一位将信仰熔铸于血脉的共产党人,用枪杆与笔杆共同书写着对民族与人民的赤诚。
少年壮志,投身洪流
1907年,彭雪枫生于河南镇平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幼年时,父亲教他诵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母亲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言传身教。这些朴素的家国情怀,在他心中埋下了反抗压迫、追求真理的种子。1921年,14岁的彭雪枫徒步百里赴开封求学,在进步书刊中初识马克思主义,从此认定“为劳苦大众谋解放”的道路。
1925年,彭雪枫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共产党员。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岁月里,他以书店店员、小学教员为掩护,在豫皖苏边区秘密发展党组织,曾因叛徒出卖险遭逮捕,却始终坚守“头可断,志不可夺”的誓言。1930年,他奉命赴苏区参加红军,临行前在日记中写道:“此去枪林弹雨,若为主义牺牲,虽死犹生。”
长征铁旅,智勇双全
进入红军队伍后,彭雪枫的军事才能迅速崭露。1934年长征伊始,他任红三军团第五师师长,在湘江战役中率部死守阵地,以血肉之躯为中央纵队开辟通道。战斗最激烈时,他手持大刀与敌肉搏,左臂被弹片划伤仍高呼“跟我冲”,最终率余部突出重围,全师官兵无一人退缩。
遵义会议后,彭雪枫调任红一军团第四师政治委员,与师长陈光率部担任前锋。四渡赤水时,他乔装成国民党军,智取娄山关要道;强渡大渡河前,他亲率侦察队摸清敌情,为后续部队开辟路径。战士们常说:“彭政委的笔杆子能写文章,枪杆子能打胜仗,跟着他打仗,心里踏实。”在翻越夹金山时,他将自己的棉衣让给伤员,冻得嘴唇发紫却笑着说:“革命人不怕冷,心里揣着一团火呢。”
抗大育人,播撒星火
1936年,彭雪枫调任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政治委员。他深知“强军先强魂”,提出“既要教打仗,更要教做人”的办学理念。在课堂上,他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阐释持久战思想,以“岳母刺字”的典故激励学员爱国情怀;在生活中,他与学员同吃小米饭、同睡土炕,夜间查铺时总为战士掖好被角。
有一次,一名富家子弟学员因受不了苦想退学,彭雪枫与他彻夜长谈:“我们今天吃的苦,是为了让天下百姓不再受苦。你看这抗大的墙,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八个字里,就藏着救中国的道理。”最终,这名学员成为抗日战场上的英雄。在彭雪枫主持下,抗大第四期培养出两千余名干部,后来多成为八路军、新四军的骨干,正如他所言:“我们播下的是种子,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
敌后抗战,血沃中原
1938年,彭雪枫奉命率部挺进豫皖苏边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初到时,当地百姓因受日军欺骗,对八路军心存疑虑。他带头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部队宁愿露宿街头也不扰民,还帮老乡收割庄稼、医治伤病。有一次,一名战士不小心踩坏了老乡的菜苗,彭雪枫亲自带着战士登门道歉,并赔偿了两倍菜钱。渐渐地,百姓们说:“这支部队和国民党军不一样,是咱自己的队伍!”
在彭雪枫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开展游击战、地道战,先后取得窦楼战斗、板桥集伏击战等胜利,歼敌数千人。他还创办《拂晓报》,亲自撰写文章揭露日军暴行,鼓舞军民斗志;建立拂晓剧团,用豫剧、快板等形式宣传抗日,让“团结抗日”的歌声传遍乡村。到1941年,豫皖苏根据地已发展到拥有500万人口、1.5万兵力的抗日堡垒。
壮烈殉国,精神永存
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战斗中,彭雪枫亲临前线指挥。当战斗即将胜利时,一颗流弹击中他的胸膛。临终前,他指着地图对身边参谋说:“告诉同志们,一定要守住阵地……”年仅37岁的他,将生命永远定格在冲锋的姿态。
噩耗传来,根据地百姓无不痛哭,有老人带着子孙在他牺牲的地方祭拜:“彭将军是为咱死的,咱世世代代不能忘!”毛泽东为他题词“共产党人的好榜样”,朱德称他“功垂祖国,名震寰宇”。如今,在彭雪枫纪念馆里,那把他用过的大刀仍泛着寒光,那支写文章的钢笔还留着墨迹,仿佛在诉说着一位革命战士“为党为民,死而后已”的赤子丹心。
彭雪枫的一生,是革命战士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他用生命践行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正如他在《拂晓报》创刊词中所写:“黎明前的黑暗最浓重,但只要我们向着拂晓前进,就一定能迎来光明。”这份信念,至今仍在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前行。
少怀壮志赴洪流
血染征袍志未休
长征铁马摧锋锐
抗大丹心育俊猷
敌后挥戈驱日寇
皖东披甲护民稠
八里庄前星陨落
英名万古耀千秋
